读书笔记3《断头王后》斯茨威格(9.19-9.25)
关于《断头王后》,这本书是在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区里看到的,后来决定要购买时看到出自这本书的一句话——她还过于年轻,不知道生活什么也不会白给,人们从命运中得到的一切,早已暗中标定的价格。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会因为书中的一句话而去选择看完一整本书的。
先说一下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吧。斯茨威格非常细腻地描写和刻画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当中的重要节点,将一个一辈子都骄傲无比的女人形象展示在了我们面前。我不想过多对此做出评价,因为太复杂,我只能说作为政治工具的玛丽,当她丧失了所有庇护、失去了所有威信与信任,在革命的浪潮当中,最终丧命于断头台下的命运无疑是可悲的。但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尽管惋惜也无可避免。
我们都知道,她的命运的展示,绝不仅是向我们展示他命运的本身和她所处的时代,更在于让我们在他的命运当中去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关于教训,我感悟最深的有两点。
首先,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在其位则谋其职。
玛丽贵为皇后,深受人民爱戴,被人民赋予了希望,人民希望他能为他们带来幸福。玛丽却不曾将自己与人民联系起来,她毫不关心王后的义务,只是在进行地挥霍着王后的权利,沉迷玩乐,挥金如土。“权利也意味着义务,即便是最纯洁的爱,如果没有感到回报,最终也会疲惫”,她终是失去了人民的心。当然我们一不能对此横加指责,玛丽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以及当时的局面都已经注定了她不能胜任皇后这一个职位。她也只是一个政治工具,她也并没有为做王后做好准备。
第二个,我认为是舆论的威力。
“单单这一滴魔鬼似的污蔑毒汁,一旦渗入了舆论的血液循环之中,就会产生一种热病。即便是医术再高明的名医,日后碰到这种热病,也会束手无策。”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另外一段更为生动的描述。
“起先只是轻微的一阵声响,就像暴风雨前的燕子一掠而过,微弱到了极点,只是一声声的呢喃,倏而消逝,可是在飞行之中,他它已撒下了有毒的种子,一个嘴巴接住了这粒种子,也微弱的微弱的声音无比机灵的送入另一个人的耳中。现在灾难就此发生,他逐渐长大深得很大,突然强劲起来,开始上路,口口相传,就像魔鬼似的奔跑。可是突然之间,上帝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污蔑暂时上来,吹着口哨,身躯庞大,蹦的老高,旋转升起,凌空转圈,拽走一切,化为一阵雷鸣,借助上天的伟力,变成一生众人的呐喊,声调公然越变越强,变成一阙仇恨唾弃的万人合唱,哪个魔鬼能够抵抗的住? ”
我们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三人成虎的成语故事。当王后对那些对他污蔑的话语和小册子表示轻视与不屑的时候,就已经为她最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因为总有一些人为了他的阴暗目的,在尽其所能的地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生的,他们正试图用舆论把往后的贞洁与美德,声名与威望搞垮,将这一个骄傲的王后拉下王位、送上断头台 。他们最后也达到了这一个目的。
那时候,用舆论声讨王后,蓄积了20年;如今,想用舆论去压垮一个人,只是分分钟的事情。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舆论能够有多大的威力,懂得辩证去看待舆论,理性地发言。
书中还有两句比较深刻的话,目前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允许我将脑中的见解完整条理的表达出来,大家就自行体会一下吧。
“普遍的不满情绪已经无须戴上面具,无需小心谨慎。”
“只有在不幸之中,你才知道你是谁。”
以上便是这周的读书笔记啦。

题外话:
其实我在反思,我这样无论吞枣地每周读一本书,是否会有大的收获呢?我是否应该深入去了解和挖掘这本书,以图得到更多的信息,更深的印象和更广泛的感悟呢?还是说权当涉猎读过一遍,拓展一下视野,遇到特别喜欢的,才去探讨和深究呢?我还在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