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海X无脚鸟 ‖ 治愈与致郁的极致共存

2023-02-22 15:46 作者:毓颜祐祉  | 我要投稿

《深海》——把小朋友骗进来鲨



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的普通观众,写的普通观后感。尽量只谈感受不讲剧情,如有剧透也是为表达感受服务。(时至今日想贡献票房的应该也贡献完了)


偶然看到一个关于海底与小动物的可可爱爱欢欢乐乐的预告片,又听说这是一个有关抑郁症的影片,主角参宿和南河还挺感人,这就是我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对它的全部印象,相当割裂。若非恰巧得知春节过后电影票价低了那么多,我不会心血来潮买这张票。坐在电影院里听着片尾的童声合唱,我恨自己来得太晚,又庆幸自己来了这趟没有错过。

影片一开始,压抑沉郁的画风基调,哀恸悲凉的配乐吟唱,在诡秘的视角下厚重的致郁氛围浑然天成,都不用开始说故事,我已经想哭了。内容不过是女孩母亲杳无音讯父亲继母只在乎弟弟忽视了她而她又懂事得可怕,基础的背景铺垫。其实个人认为,电影不像电视剧能将一个故事掰开揉碎地讲细致,也不像小说让读者全靠文字来脑补视觉的空白,它就是这样把所有能感染观众的东西在当下一股脑地塞进所有感官里,在几分钟里做到这点,它此时已经让我为之震撼并挑指称赞了。

当小女孩三分意外七分意识驱动地落入海里,粒子水墨构成的大海与天空喷薄而出,墨彩飞扬,绚烂非常,没错这一次是从视觉上惊艳到我了,俗称美哭了。这些画面浓墨重彩得近似油画,像梵高笔下与眼中的世界,像吃了红伞伞白杆杆之后产生的幻觉。

当我看到她身体被炫彩斑斓深邃无边的海水所裹挟,她的红色外衣飘然沉入了海里,我彼时的感觉是她已经死了,不是死了也是弥留之际,生还无望了。以上,我称之为影片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深海大饭店充满童心与想象力的奇幻冒险,我喜欢、佩服并享受此类内容,可是前半段湿淋淋、黏糊糊、让人些许眩晕窒息的不适感,后半段天马行空的情节略冗长,碰撞的色彩、昂贵的特效灌输多了难免使人视觉疲劳,我一度想拿出手机看一下时间。不过!这两个缺点它都是有原因的!可以原谅的!

所以咱赶紧来到第三部分,罹患抑郁症过程的闪回,犹豫两秒便奋不顾身的小丑,黯淡海面上漏气的黄鸭,一瞬间拨开云雾原来如此的通透感,所有梦幻泡影被打回原形的破灭感,对参宿绝处逢生的惊喜,对小丑见义勇为的感动,以及对参宿遭遇的同情,所有情绪不留喘息地纷至沓来,不哭也不行了,想停也难停了。

我知道那一切都是参宿濒死时的梦境,却不知是那个说她晦气的势利小丑英勇救了她,而他正是梦里的南河,更不知有财就是小摊上的招财猫,满汉全席、魔术和冷笑话都是陪她漂流海面的小丑费尽心思逗她别睡的话语,原来第二部分的梦是绘本内容与现实体验的交织。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的第一个缺点,被湿冷的海水冲刷、被凌乱的海浪推拒、被四周的水压压迫,都很好地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着实值得拍手称妙!导演我真谢谢你了……而南河从五官乱飞到面容清晰则是因为小丑脸上的油彩被逐渐冲掉露出真容。

我对参宿的遭遇用了“同情”一词而非“共情”,是因为我没有抑郁症我的原生家庭也很完满,所以我没有资格说自己能完完全全感同身受,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对抑郁症患者说我能理解你都只是安慰或者说放屁,但这不妨碍我被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血淋淋的事实所触动,不妨碍这部影片试图去打动每一位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没有罹患甚至不了解这项疾病的普通观众。

接踵而至的下一个情绪高潮就是终于有船只靠近而小黄鸭仅能承担一人重量时小丑的放手,这又是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一直称现实里的小丑为小丑,是因为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究竟是不是南河,梦里南河的形象和故事又有多少来自现实的小丑,多少来自参宿的想象。我是后来在网上了解到,小丑卖的绘本是他自己的创作,南河确实是他的名字、他的理念、他的故事的写照,说南河由充满理想变得屈服于生活,甚至说南河曾经是参宿,那都是引申的解读了。我也不认为二人漂流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进行什么有效沟通,又何谈建立多么深的情感联系,直到南河放手时对他来说参宿仍然是个不知为何要轻生的陌生女孩。这也并不妨碍我为南河好人做到底的行为而震惊感动,为眼睁睁看着一个好人牺牲掉而扼腕惋惜。

再谈谈我认为参宿是如何被救赎的。参宿心病的症结是“妈妈”,这两个字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执念、一坨恐怖的发丝和眼睛,梦里与南河的对话我觉得多半都是她自己内心的纠结和斗争,那句“你妈妈不要你了”就绝对是内心的声音借南河之口说出来的。其实早在一条条消息发出去妈妈连句“忙”都不再回复的时候,在她想把看到大海的喜悦分享给妈妈却终究删光那条消息的时候,她早就看清妈妈不要自己这个实事了,只是不甘心承认,不愿去接受。当象征妈妈的红卫衣随着洋流坠入海底再也不见,预示着缚住身心的“丧气鬼”将永远地埋进记忆再不出现;当终于等到心心念念的妈妈的呼唤,她却决然转向南河沉没的方向,这时心电图的“滴”声渐平,我愿意理解为那是她对妈妈的心彻底死了。只有属于妈妈的这颗心死了,她才能活。南河乐观理念的渗透对参宿走出阴影肯定有所推助,但主要还是她自己将疙瘩解开了,她与自己和解了。所以,我认为南河救回了参宿的肉体,而她的灵魂多半是自救,当然若没有在心灵上获得生的希望,肉体也无法获救。对了,我曾真的以为在参宿生死关头妈妈终于从远方某个城市赶回来看她了,可是在她最终在病房里真正醒来之时,不但妈妈没有,爸爸后妈弟弟,一个也没有。其实这一点也挺不喜欢的,挺过分的,挺致郁的。

导演说观众可以自行选择两个结局,一个是参宿死了一个是参宿没死,可我疑惑,为什么要理解为死了呢?她对“妈妈”的心死了之后也并没有掉入另一个叫“南河”的漩涡,她已经和南河正式告别了,她心电图的声音已经又恢复了,影片最后她真的就,“一个人长大”了。我还以为经此一事爸爸能重视起这个女儿,正视起她的疾病,呵呵没有。因为不能让南河的牺牲白费也好,因为体会到了所谓微亮的瞬间也好,好在参宿内心是个愿意求生的孩子了。参宿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由“妈妈”这个符号转变为南河了,而她心里的南河有多少是现实多少是想象也并不重要了,因为南河又何尝不是个“符号”,代表着“没有铠甲披风的英雄”与“茫茫夜幕中那些稍纵即逝的一线光”。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在小朋友们开学前一天去看这部电影,在满场叽叽喳喳的亲子组合中我一个人显得格格不入。我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小男孩大概七八岁,从第一个镜头就不停地发问:“这是什么呀?”妈妈就操着一口天津话做着解说:“海里面有一件衣服。”小孩:“这都是什么字呀?”妈妈:“她问她妈在哪,啥时候来看她,她妈说倍儿忙。”小孩:“‘生日快乐’我认识,是她妈妈发的吗?”妈妈:“不是,是10086。”小孩:“10086是谁?”妈妈:“移动的客服电话……”我没在第一部分就没出息地哭出来可能还多亏了他们。当电影进入“第二部分”,小孩逐渐被炫丽的画面和有趣的内容吸引不再问东问西,妈妈则开始低头刷手机,世界终于安静了。到后来小男孩哭了,妈妈诧异地转头问他:“怎么了?你看懂了?”小孩:“看懂了。”妈妈又抬头看了眼银幕:“我都没看懂,什么乱七八糟的……”

很明显这位妈妈就是抱着开学前陪孩子随便看个动画片的心态来的,孩子则八成是看了宣传物料上那些毛茸茸的小水獭选了这部片子。好了,到此终于点题了——把小朋友骗进来鲨。这是一部子供向的动画电影,就注定了第二部分必不可少而且一定要占主要篇幅,上述我认为的第二个缺点,天马行空的情节略长,色彩与特效给得过多,它在满足孩子的观影需要这方面,是优秀的。用绚烂的童话锁住孩子的注意力,再将之陡然引入一个情绪丰富而强烈的精神世界,纵使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都能泪流不止。但如果是没有抱着正确心态来观影的大人,中途觉得无聊就肉体或者精神离开了,自然会觉得这片好烂,“什么乱七八糟的”。

其实看这部片当做开学前的狂欢也还好,但是想象一下,大过年的,一年到头全家人聚在一起看场电影的机会也许只有这一次,了解其内容和主旨的不会选它,所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票房的不甚理想;不了解的被它动画片的外表所迷惑,爷爷辈妈妈辈带着孩子一家子开开心心来电影院看完这么一部片子,也确实挺“添堵”的。所以我觉得上映时间也算个缺点,而且是不能原谅的缺点,但这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也不是片方能完全左右的。


以上仅代表本人的一家之言,自认相当中肯,《深海》,好看!



最后,我还想夸一下这部电影的OST,每一首都有它的作用所在,都是影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尤其喜欢这首,《再见深海》。


我知道,没有下次再见吧

归途的风一直刮

世间有多少细小如麻

像一场大梦无他


我也想,能陪你一起走啊

直到这世界崩塌

可是啊,走过长夜的你

不再需要被牵挂


我要去,世界的尽头

留下你,向梦的出口

别回头,尽管往前走

就算终点没有人为你等候


我会在另一个时空

化作自由的清风

也请你要忘记我

就当是昨夜的梦


我知道,没有下次再见吧

归途的风一直刮

世间有,太多无常变化

一个人也会长大


某一天,你也会像我一样

走过阴晴和冬夏

慢慢的,褪去身上盔甲

去寻找心里的家


你会发现,世界新的尽头

下雨会有,彩色的洋流

珊瑚里,有被浇灌的梦

街角有海獭等着你的糖球

也路过,旋转的星空

发现光,颜色万种

风吹来,云在翻涌

都抵不过你的笑容


就算再见不会再见

就算大梦终将瓦解

别回头,勇敢地向前

一切都为了筑成你的世界


我可以逆转那时空

化作伴你的清风

穿过幽暗的宇宙

抚平深海里的梦


我知道,没有下次再见吧。

归途的风一直刮,

别害怕,走过那长夜吧,

世界会在你脚下。

深海X无脚鸟 ‖ 治愈与致郁的极致共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