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T-82双管高炮

中国台湾的T-82小口径高炮的起源要追溯到战斗机的航炮,甚至要追溯的二战德国的军备,也算历史悠久了。
40年代末,春田兵工厂为美国空军设计了M39 20毫米航炮,该炮的原型是二战德国的毛瑟MG-213航炮,初始称为T-160,后改名M39;授权福特汽车、庞蒂克、FMC等公司生产,50年代初到80年代安装到F-86、F-5等战斗机上。该炮是气体作用式复进,后坐力较大,虽然炮本身比多管炮重量轻,但要付出额外重量在缓冲机构上。


5室转膛炮的设计使其相比多管航炮发热量更大、枪管磨损也更严重,所以要设计高效的散热通道;即使到了最后一版改型,寿命也仅有4000发。测试改进后,M39的故障率为千分之一。美国采用20毫米口径是出于提升炮口初速和射速的考虑,但对付皮糙肉厚的轰炸机可能就不如30毫米的效果好了。这种炮生产了35500多门后被M-61加特林炮取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平均无故障时间。另外,阿登与德发航炮也采用转膛构造。

1952年末,在"GunVal"项目中,美国空军使用F-86战斗机测试该炮,并于1953年在朝鲜战争中使用F-86F在实战中测试,结果击落了6架并击伤12架米格战斗机,显示出相比.50机枪更优越的毁伤能力,批准投产,不仅F-100、F-5等多种战斗机,甚至连B-57B轰炸机都安装了该炮。F-5E安装的版本是1964年投产的M39A2版。


越南战争中,UH-1直升机在前方挂载M39,在距离目标500米的45.72米高处使用了M-56AZ高爆燃烧弹清除北越躲藏的树丛或木屋,效果绝佳,爆炸半径9米。
弹药:
弹头重101克
M56A3:HE-I:10.7克RDX高爆炸药和1.3克燃烧剂;
M242:HE-IT;
M53:AP-I:钢芯穿甲弹,射击1000米处垂直放置的6.3毫米均质钢,有一半几率击穿;
M775:AP-I-T;
M55A2:TP;
M220:TP-T
M39性能:
重量:80.9千克
长度:1.83米
弹药:20×102毫米
逐行右旋抛物线缠距,9条膛线
枪机:五室左轮转膛炮
射速:1,500发/分
炮口初速:1,030米/秒
生产商:福特汽车、庞蒂克、FMC等
型号:M39,M39A1,M39A2,M39A3
产量:35500多门
高炮和其他衍生
50年代,台湾使用的美制四联装.50高射机枪对喷气式飞机的威胁已经是聊胜于无,海军的厄利孔20毫米高炮也趋于老化。由于台湾空军有F-5的使用经验,联勤205兵工厂找空军拿到M39的零件,在M39A3的基础上发展出T-75通用机关炮。最早发展出陆军型,后来是海军型。

T-75无炮架重85公斤,2侧有肩靠,炮手操作摇杆射击。火炮采用采用电击发,可单发、三点射与连发,连发分别可选200、400、800和1500发/分4档射速,有效射程2000米,弹链供弹,左右侧均可供弹。弹药有训练弹、训练曳光弹、穿甲曳光弹、高爆燃烧弹、高爆燃烧曳光弹、脱壳穿甲弹等,弹箱容量有200及400发2种。
该炮配备了205兵工厂开发的TS-76反射式光学瞄准具(可能是仿制改进南非的瞄具),可对付超音速目标。
T-75有以下衍生型号:
1.T-75 陆军版,配三脚架;
2.T-75S 海军型,配备舰载版炮架,炮管经过离子氮化处理,并加装防弹盾。除了海军舰艇,海洋委员会海巡署的舰艇也广泛使用;


3.T-75M 车载型,主要安装在海军陆战队的悍马上,降低了后座力。

4.T-82 陆军型,双联装,配备新的TS-85反射式光学瞄准具,分为拖曳式的T-82T以及固定式的T-82F,为要地点防空设计(如机场),一般作为“剑羚”近程防空系统的配套火炮,与TC-1L近程防空导弹搭配射程互补。炮组备有一台8kw的发电机以提供炮座转动与电击发的动力。



T-82性能:
炮:2门T-75
重量:T-82T:2400千克;
T-82F:1600千克
长度: 3.27米
高度:1.96米
俯仰:-15°到+85°
回旋率:120°/秒 俯仰率:60°/秒
瞄准:有夜视功能的头盔面罩上的光学瞄准环
备弹:2个200发弹箱
射速:单管1200发/分
射程:2000米
型号:拖曳式的T-82T以及固定式的T-8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