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特别又普通的孩子们】阳光教师文集

2021-08-26 15:08 作者:南充阳光儿童康复中心  | 我要投稿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听不见爸爸妈妈的话语,他们听不见美妙动听的歌曲,他们听不见这个世界美妙的声音。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总是一个人玩耍,他们总是重复着一些“小动作”,他们总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也想用手抓住好玩的玩具,他们也想用脚走走软软的草地,他们也想和我们跑跑跳跳,说说笑笑。

他们是无声的天使;他们是星星的孩子;他们是这折翼的飞鸟,他们就是听障儿童,孤独者儿童,脑瘫儿童。




让无声变为有声音


对于听力障碍儿童来说,0~3周岁是康复训练的第一黄金期,3~7周岁则是第二黄金期,拖延时间越长,康复效果越差,很多农村家庭相信“贵人语迟”的老话,殊不知这样的经验之谈成为听力障碍孩子康复路上的绊脚石。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一个误区:聋哑人天生就是聋哑,其实是错误的想法。聋哑人中的百分之八九十在刚出生或者很小的时候只是听力障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用耳朵听到来自外界各种声音,听见羊儿咩咩咩的叫,听到公鸡喔喔喔的叫,就会跟着学,听着好听的歌曲会跟着哼。而听力障碍儿童因为听不到声音,无法模仿声音,声带、舌头等部位(专业说法叫构音系统)得不到正常使用,“用进废退”的情况下慢慢退化,最后成为了真正的聋哑人。有时候我们觉得聋哑人的思维很奇怪,这也是因为他们感知世界的途径跟我们不一样造成的而已,其实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智力等跟正常儿童是一样的。造成听力障碍的问题很多,比如家族存在遗传基因、用药问题、妈妈生产过程中意外或者喂奶姿势不对,儿童咳嗽过程中将奶水呛到耳朵里等等。

通过佩戴助听设备,并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孩子们完全可以听到声音、学会说话,经过三到五年的康复训练之后,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社会,进入正常的小学上学。助听设备主要分为两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助听器就像我们常看到的老年人佩戴的那种,属于声音放大器,一般一般适合听损程度较轻的情况下使用。一般是听损低于85分贝都可以佩戴。还有一种就是人工耳蜗,适合重度听力障碍儿童,将重度的儿童人体内的耳蜗进行破坏,然后植入人工耳蜗。









让星星被世界点亮

对于孤独症的儿童来说,他们不是不愿和别人交往,而是不能!他们大多语言发育迟缓滞后,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模式刻板,但这一切并不是他们自己能控制的,他们也有一颗渴望被爱、去爱的心。如果生命可以影响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个体,孤独症的孩子是这个星球上小小的一个星星。我们要守护陪伴这些星星的孩子,用我们的爱去让他们发光发亮,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一样。


让翅膀重新生长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遭受各种苦难,是否这就是我们因此要对他呵护备至的理由?基本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的方式千差万别。脑伤的孩子是需要更多的照顾,但有时过多过度的保护反倒会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即便是脑损伤有各种障碍的孩子,我们仍需要给他提供各种可能的实践机会。会,从小的方面来说,不要抱孩子太多,抱在怀里是我们给了孩子直接的保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是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他的运动能力的机会,有些有异常肌张力而活动能力又比较低的孩子,如果家长的抱姿不正确的话,还有可能会引起脊柱变形。从大的方面来说,孩子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就要鼓励他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完成对自己生活的自理,不要担心孩子吃得慢动作别扭弄脏了衣服就一直给孩子喂饭,不要因为孩子穿脱衣物鞋袜姿势难看动作缓慢就直接包办,孩子有能力就让他自己去尝试吧,他会得越多,他自己也会越自信,这其实是更重要的康复。


康复道路之艰难,并非常人所能想象


对于孩子来说,在最小最爱玩的年纪用来学习,这大概就是所说的“笨鸟先飞”吧,对于康复老师来说,这不是有爱心就能解决的问题,对在康复中心的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所饱含的“爱心”,常年累月承受给孩子康复过程中枯燥的坚持和耐心,和对孩子成长和未来所饱含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在残障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一不可的东西。










END




作者:龚煜(阳光康复巴中校区)

排版:阳光康复新闻部

图文:龚煜

审核:蒲静



【特别又普通的孩子们】阳光教师文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