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上投降的将领众多,唯洪承畴被世人唾弃,也许他一点都不冤!

2021-08-31 11:14 作者:洪都烟客  | 我要投稿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人。家境贫寒,十一岁的时候辍学,因为勤学好问,求知欲强,被族中一位叫做洪启胤的长辈看上,这个长辈自己开了学馆,愿意免费教授洪承畴。几年之后,洪承畴学有所成,洪启胤对他抱走很大的希望,于是赠给他八个字:“家驹千里,国石万钧”。洪启胤不会知道,这个被他抱走很大希望的洪承畴,将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灾难。不管怎样,洪承畴的学问是真的,他在科举路上走的很顺。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中进士。而且成绩很不错,是二甲第十四名,也就是全国第十七。

编辑

不过之后洪承畴的官路,只能用一般来形容。以如此靠前的成绩,当了十二年官,天启七年才当上陕西参政(相当于副省长)。当时所有人,包括洪承畴,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里。天启七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年在北京发生了很多大事——天启帝驾崩,崇祯帝登基,魏忠贤自尽与阉党倒台。在同一年的陕西,发生了一些当年不太重要的小事——饥荒导致陕西出现了一些流寇,攻打郡县,杀害县令等,不过相比于北京的一系列惊天巨变,陕西显得微不足道。不过在第二年,情况明显恶化。崇祯元年,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陕西的情况逐渐失控,各地纷纷失陷。崇祯二年的某一天,在西安的洪承畴接到报告——韩城(陕西下面的一个县)被围,紧急求援。

偏偏当时的西安城里一点兵马都没有,急得巡抚杨鹤团团转,无奈之下,他命令洪承畴——你去解救韩城。兵呢?你自己招吧!洪承畴没办法,就集合了自己的家丁、厨子、花匠、门房等人,又就地招募了一些流氓,带着这么一直东拼西凑的乌合之众去救援韩城。到地方之后,仅仅一仗,大破敌军,斩首数百级!洪承畴从此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特长原来是打仗。

韩城一战之后,朝廷看到了他的战斗力,很快升洪承畴为延绥巡抚,三边总督,总管围剿农民军。当时崇祯帝对农民军的调性大概是“剿抚并用,以抚为主”。而到了洪承畴这里,则变成了只剿不抚,经常杀降。

洪承畴对这些因为没饭吃而造反的泥腿子就一个字——杀,不仅抵抗的杀,投降的也杀,一来二去,最大的几支农民军部队都被洪承畴杀了。如果崇祯帝能够一直用洪承畴主管镇压起义军的话,也许明朝起义军还真的就被他扑灭了。可是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洪承畴还一度被调过去打后金(满清)军。从崇祯三年到崇祯十二年,洪承畴断断续续的主管国内战争,最大的时候官当到了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七省总督,管着大明的半壁江山。他的工作很有成效,崇祯十二年的一战,降服了张献忠,把李自成打的只剩下十八个骑兵流窜到山里。

编辑

洪承畴在明朝朝廷里位极人臣,极受信任,是少有的几个被崇祯帝倚重的大臣之一。直到崇祯十三年他出事儿。崇祯十三年发生了什么呢?崇祯十三年,后金包围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求援。时任蓟辽总督的洪承畴派兵出援,不胜。于是在崇祯帝的调派之下,明朝集中了八个总兵的兵力,共计十三万精锐,倾巢而出,与后金开始会战,松锦之战开始。

战争的过程我们不详细讲,讲讲结果,结果就是洪承畴手下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多名高级将领战死,洪承畴本人和辽东巡抚邱民仰被俘虏。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帝极为悲痛,因为他听说洪承畴被俘虏之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为了表示自己的悲痛,崇祯帝下令——辍朝三日,为洪承畴修十六坛(一种极高的礼遇),由皇帝亲自主祭。听说洪总督殉国,北京士民人人悲痛,悼念的人络绎不绝,挽联素缟铺满了北京城。

当北京的祭祀祭到了第九坛的时候,辽东有消息传来——洪承畴没死,他降清了!洪承畴在刚刚被俘的时候,还是想殉国的,为了表达志向,他还写了一首绝命词:万里愁云压槛车,封疆处处付长嘘。王师已丧孤臣在,国土难全血泪余。浊雾苍茫就死地,慈颜凄惨倚村闾。千年若化辽东鹤,飞越燕山恋帝居。』——《槛车过锦州》被押送到清朝这边之后,清朝对洪承畴礼待如上宾,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喊打喊杀,而是想招降他。洪承畴一开始是一言不发,遇到来劝降他的人也不搭理,想绝食而死。后来的事儿有很多种记载,有说皇太极感动洪承畴的,有说孝庄太后(当然是年轻时候的)色诱洪承畴的,反正不管是什么原因,最后的结果是——洪承畴投降了。

编辑

在清朝没有严刑拷打的情况下,他主动投降了清朝,在生死之间选择了生。我们不能以此鄙视洪承畴,因为千古艰难唯一死,换做我们大概率也会投降。可是洪承畴之所以让人唾骂,是因为他投降后的所作所为。历史上被迫投降的例子有不少,关羽也投降过,约法三章后来依然投靠了刘备。徐庶也投降过,一言不发没给曹操献一计。而洪承畴不同,他投降之后,那叫一个鞍前马后的的给清朝当狗。由于在明朝多年担任军事高官,对明朝十分熟悉,洪承畴因此成为了清朝的总参谋长。清军入关之后,洪承畴就担任了清军行动的总策划,被多尔衮引为肱股之臣。消灭南明之后,洪承畴出任江南地区的地方主官,对清朝稳定江南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在此时,他获得了人生中最令他羞愧的一副对联,是江南士人送给啊的。

人们以殉国的史可法与洪承畴做对比,史可法虽然英雄就义,但是青史流芳。洪承畴受皇帝深恩,却反过来攻杀南明,可耻可鄙。江南的反清义士,如黄道周、夏完淳等人,都惨死在洪承畴手下。而最令人可耻的事情,发生在几年后的西南。几年后,南明名将李定国,连战连胜,斩杀清朝亲王尼堪、孔有德,收复了广西和湖南。清朝朝廷被打的信心尽失,准备放弃西南,跟南明讲和。

这时候,已经年过六旬的洪承畴站了出来,力主一定要消灭南明。他临危受命,拿出当年对付农民军的干劲来,在长沙建立指挥部,与南明军队展开了拉锯战,甚至亲赴前线,步行在崎岖泥泞之中,为了消灭南明尽心尽力。终于在几年后打垮了李定国,招降孙可望,为清王朝燃尽了最后一点热量。

编辑

在打垮南明之后,洪承畴已经七十,清朝开会封他个什么官好呢?实际上以他的战功,封王都不为过。清朝的王爷们一商量,就封他个从三品的轻车都尉吧。位置在公侯伯子男最低的男爵以下。洪承畴三四十岁在明朝的时候,就是正一品的,七十岁在清朝的时候,成为了从三品。叛徒,神气什么?!百年之后的乾隆皇帝,再列《贰臣传》(叛徒传)的时候,第一个就列上了洪承畴。在清朝给洪承畴的御赐悼文中,充满了对洪承畴的鄙夷。

稽古兴朝,必有贤良之臣,坐则荣以高爵,殁亦赐以丰碑,所以劝忠,盖其备也。尔洪承畴,才能敏练,器宇渊宏,我朝平定锦州、松山等处,破明兵十三万时获尔,蒙太宗皇帝宽恩抚育。逮克取京城,大兵南下,尔图报豢养之恩,督理绿旗官兵,协同大兵歼逆,首擒伪王,发获奸细,招徕叛党,除党安民,所在著绩。事竣还朝,仍赞纶扉,尔能夙夜宣劳,恪供厥职。旋畀尔经略五省,随满洲大兵,进取云贵,招抚军民土司,供应大兵粮饷,能济军需,边疆有赖。克襄王事,屡建功绩,特授世职之荣,以示酬庸之典。忽闻长逝,甚悼朕怀,特赐谥曰“文襄”。

编辑

大意是:你洪承畴在明朝的时候战败被俘,我们太宗皇帝恩典,没有杀你。你自己知恩图报,为我们鞍前马后的奋斗了很多年,有一定的功劳,所以我们封给你一个官,以示我们大清不亏待有功之臣。今天听说你死了,朕也有些伤痛,所以赐给你一个谥号叫“文襄”。当年在洪承畴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皇太极多尔衮都是先生长先生短,在他失去了利用价值之后,清朝的统治者们露出了本来面目。叛徒,不仅自己人瞧不起,敌人也瞧不起!


史上投降的将领众多,唯洪承畴被世人唾弃,也许他一点都不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