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漫的一些个人理解
本文国漫指【国产动画与漫画】
最近看国创区新番导视,《火凤燎原》赫然在列,欣喜若狂,然后看了一下PV,有些失望,虽然有一两年不追《火凤燎原》了(布卡漫画当时不能看了,在别处再找资源有些麻烦,所以想着等它什么时候再上架的时候一次性补完),但这部漫画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国产漫画里数一数二的作品。
所以当一套真三国无双即视感的人物和动作出现在PV中时,我是十分拒绝的。不过日本在“三国”这个题材上的反客为主做的十分到位,你能看到大量的三国题材页游手游满屏的无双脸,赵云吕布的形象尤其,几乎成了行业规范。从私心到国漫行业,我都觉得这是国产动漫游戏界很大的一个损失。
当年看《火凤燎原》的时候,我也想过这部神作有朝一日做成动画的情况,但绝不是目前的样子,《火凤燎原》有许多优点,其中一个就是人物设计和塑造,尤其是颠覆传统认知和“无双”脸印象的三国名人们,我觉得人物形象是一个漫画一个IP的核心,除了画风崩坏的漫画在改编时要有必要的修正,正常情况下,一个漫画的主要角色的形象设计是不应该改变的。
可能是改编剧的不良风气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吧,乱改形象实在是一个劝退的做法。人家原作西凉人非常有识别度的形象特点,到了动画又被制作团队偷懒换成了无双董卓。
毕竟还没出来,吐槽就仅限于角色了,剧情还是观望,但不抱太大希望。
前段时间坚持刷了网文改编的三个同质化严重的动画,只能说粉丝基础让作者和制作团队为所欲为,这几部动画虽然各有所长,画质也都算不错的,但剧情和人物设计真的太差了,网文本身的日更要求限制了作者的推敲,但你动画制作组既不需要日更,而且已经有了文字原稿,对一些剧情和人物如此吝于推敲,只能说人家确实不缺动漫这块的钱,无非是利用动漫来扩大粉丝量罢了。
新世纪以后的动漫里,文学改编最成功的应该就是《秦时明月》了。虽然普遍认为,动画版和原著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而且目前的发展,也早已不是温世仁的江湖了。
我觉得有些趁着国产动画产业日渐起色而跑来浑水摸鱼的,缺乏对动画——不管是商业动画还是艺术动画——最基本的尊重,还停留在“会动的画”的理解上,从没想过动画的灵魂,导致国产动画虽然技术上越来越好,但质量上仍然鲜有佳作的局面。
精品真的太少了。
今年算是国漫大庆的一年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无论从商业角度,还是艺术角度,或是故事本身的完成度、可信度上,都可谓是国漫的佼佼者了。【致杠精:你不喜欢也没用,你恨得牙痒痒也没用,票房摆在那里】
2D方面也有《罗小黑战记》电影版撑场面,国漫这几年难得2D、3D两开花,虽然《罗小黑战记》票房远不如前者,但在国漫2D电影中已经是第一梯队了,当年爆红的“十冷”两部一共才2.5亿。
“哪吒”和“罗小黑”恰好证明了现在确实是3D为主,不管我们多不愿意,2D动画包括传统的黑白漫画都在衰落,至少在除了日本以外的世界范围内是这样的。日本的“漫画——动画——衍生品”的产业链早已成熟,而且漫画几乎是日本的一个文化符号,所以没法用日本的特例来指导国漫的发展。
“哪吒”和“罗小黑”也说明了原创动画和IP动画的不同之处。
《哪吒之魔童降世》虽然用的是家喻户晓的哪吒闹海的民间传说,但却是一部原创动画,它的精神内核早已从“反对封建”变成了“我命由我不由天”,因为是原创动画,所以剧情和人设的自由度极高;因为是民间传说,所以观众的门槛极低,几乎只要是中国人,便不会对这个题材陌生。
《罗小黑战记》虽然本身是个原创故事,但通过龟速更新的连载动画以及多年的沉淀,它已经是一部偏向于IP动画的作品,至少是一部有粉丝基础的动画。虽然粉丝基础大部分情况下意味着保底,但也意味着对于非粉丝来说,存在着一个无形的壁垒。尽管《罗小黑战记》努力降低了观众门槛,几乎不需要看过之前的作品就可以理解电影的内容,但非粉丝无法参与更多关于彩蛋、世界观的讨论,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限制的。
“哪吒”和“罗小黑”应该算是国产商业动画的两个发展路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结合现实的二次创作,和对已经有相当粉丝基础的IP进行多方位(电影、游戏等)的延伸,至少在国内,似乎是可行的,而且,前者也可以经过沉淀,从原创向IP进行转化。
国漫从来不缺故事来源,但似乎很缺发现故事、改造故事的人。动画最强的美国,本身的历史很短,本土的文化根本不足为道,但他们的许多故事都是从全世界范围内的传说、神话、童话、文学中挑选,最终都变成了有美国精神内核的故事,渐渐地,这些故事都变成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可以挖掘的故事太多太多,但纵观从《大圣归来》以来的一些优质动画,大多还是局限于名著、几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这里面尤其以“大圣”最为繁忙。而另外一些质量稍差一些的动画,虽然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但大多流于表面,例如“道”这个思想体系,大多流于解释能力体系的玄学基础,却很少真的在角色骨子里、动画内核中体现这种思想的。
虽然我不喜欢若森系的剧情和成人梗,但“画江湖”系列和“侠岚”系列的思路是好的,比较早的“侠岚”系列虽然有一些争议,但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应用,已经算2012年左右的吃螃蟹的人,后来的“画江湖”系列,也在不同维度去挖掘传统文化的动画源泉。虽然画江湖和侠岚的大多数时间,也都是流于表面的“报菜名”式技能和历史特色的场景。
玄机的人物可能更有一些传统文化气息,虽然《秦时明月》也存在大量的报菜名,不过在比较新的作品里,打斗动作和人物举止,更贴近中国传统,尤其是其中经常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更有一种深得道家真传的感觉。
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量的堆砌,还是对其质的提取,至少若森和玄机在努力探索传统文化动画化的道路了。
其实不管是前面提到的原创和IP的道路,还是对文化量和质的探索,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这些附加的东西,都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只有剧情严谨经得起推敲、人物饱满立体,那些文化、原创元素、IP衍生等才有稳定的附着点。
仔细回想一下,儿时那些记忆深刻的动漫作品,无论是DM、PM这种卖玩具的,还是死火海这种民工漫,或者虹七中华小子这些优质国漫,不都是因为故事和人物吸引人才会变成情怀吗,就算DMTri拍得那么烂,就算火影崩坏到烂尾,就算虹七腰斩中华小子没下文,我们依然记着曾经那些或惊险或神奇或温馨的故事,或者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即使忘记了具体内容,也会转化成一个符号,铭刻在我们的内心。
我希望国漫未来会有更多能够化成符号铭记于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