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332)北京什刹海
文游天下(332)
北京什刹海
文/石岩磊
藏族、蒙古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称湖泊为“海”或“海子”,元朝定都北京时,京城中便出现了许多“海”,居于皇城核心位置的什刹海便是其中之一。它由西海、后海与前海组成,形似一位跪地祷告的美丽少女,西海又叫积水潭,是她清秀的头部,修长的后海为其婀娜的上身,而前海则是女子弯曲着的双腿。
什刹海也的确与佛有缘,它的原名是十刹海,因周围有10座庙庵而得名。现在还保留着广化寺、汇通祠、净海寺、永泉庵等寺院。由于什刹海临近紫禁城,又是一块风荷烟柳宝地,所以这里聚集了大批达官贵人的私宅,像恭王府、庆王府、醇亲王府、清内务府官员宅邸等,其中恭王府的规模最大。它由和珅所建,后来归恭亲王奕忻所有,因此有了恭王府之称,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被誉为“什刹海的明珠”。
清初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也曾居住在什刹海一带的明珠府,其在《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怀荪友》中如此描述什刹海的美景:“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优。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浪迹,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藕风莲露、斜阳鱼浪、画阁垂杨、桃叶兰舟,好一派梦里水乡的胜景。
如此风水宝地自然吸引来无数近现代名人的垂青,宋庆龄、梅兰芳、郭沫若、张伯驹等社会名流都在什刹海河畔安过家。张伯驹有“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的头衔,其用毕生精力集藏古代经典字画,解放后他将这些藏品无偿捐献给了国家,里面包括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唐杜牧的《赠张好好诗》、宋范仲淹的《道服赞》、元赵孟頫的《千字文》等珍品,件件都是国宝级文物。而张伯驹夫妇却居住在普通的平房里,过着简朴的生活。
在张家人眼里,张伯驹就是个十足的“败家子”,然而他的赠品却撑起了故宫博物院藏品的半壁江山,令世人有幸目睹到中华民族的国粹。张伯驹可谓是“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的楷模,按老北京人的话讲就是够“局气”,仗义大气,这或许也是什刹海给游人留下的最大感受。曲岸碧波的湖潭流光溢彩,巍峨壮观的王府气派非凡,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温馨恬淡,幽深绵长的街巷大道至简,其道在海不言深的厚重,其简在内敛低调的无华。
站在银锭桥上倚栏远眺,你可赏西山叠嶂,漫步烟袋斜街,你可染悠然古韵,伫立于湖畔柳荫下,你可亲清风翠荷,穿行在酒吧一条街,你便会被醇酒微醺,静坐于小吃微馆,你又会让特色美食征服。苏造肉、莲子粥、炒肝、卤煮、豆汁、胶圈、爆肚、豌豆黄,眼花缭乱间美味已塞到嗓子眼儿,吃饱喝足后,你肯定要撂下一句狠话:什刹海,你等着,下次我还来!
20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