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6):词律与诗律
一、词谱
前面已讲完诗的所有格律规则,本文介绍词的格律。词的格律实在无法用寥寥数条规则总结,唯有查词谱而已。
所谓词谱,即列举各词牌之代表词作,以其平仄为标准形式,并指出其中某字可平可仄,某字为韵脚等等。
词于宋朝极盛,然常用之词谱皆宋以后所编,如清代《词律》《钦定词谱》《白香词谱》,当代《龙榆生词谱》等。为何如此?我以为因宋朝之词仍为活的文体,常有创新;而宋以后词道衰落,故词之格律亦僵化固定,词谱即固定某词牌必为某平仄之汇编。
二、词律
词源于诗,有些词能明显看出来是格律诗的变形。
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似乎就是把仄起首句入韵七言律诗的第三、七句抽掉而成。因此,填《浣溪沙》词牌时,下阙前两句必须如七言律诗一般使用对仗句,而不仅仅是满足词谱中对平仄的要求。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是将仄起首句不入韵仄韵五言律诗的第三、七句前面加两字扩展为七言。因此,填《卜算子》词牌时,下阙前两句也应该对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然而有时在读明清文人填的词时,发现有些作品并没有对仗,这或许就是因为词道失传,他们没有弄清某些词牌与格律诗之间的关系。
又因词源于诗,有些词谱中的平仄规定并不一定准确。如某词牌明显为律诗变形而得,然而其中某句于词谱中却被规定为“仄平中仄仄平平”,实际上,只要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及其变体应该都可以,未必首字必须为仄。编词谱者同样没有弄清词牌与诗之间的关系,因此不敢逾越前人的平仄案例,将平仄规定过窄。
当然,词源于诗并不是说所有词都与诗有关,后来产生的有些词牌有明确记载是独立创造的,如姜夔所制《暗香》《疏影》。这些词通常好用三、四、六言短句,又有些是在五、七言基础上加虚字成长句(后世“曲”的原型),这些词牌对平仄的要求需视情况而定,明确与律句有关的才能放宽,但一般弄不清楚时还是不要擅动。
三、词韵
词之押韵如前文所述,常用《词林正韵》之韵部,若用平水韵或其他韵书亦可,但这些韵书通常对韵部划分更细,因此用韵更加严苛。
格律诗一般用平声韵,平声韵多抒发正面情感,即便表达负面感情,也常秉承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之教旨。而仄声韵多抒发负面情感。若更细分,负面情绪又有伤心、悲愤、讽刺等不同类型,故填词时需注意词牌对应情感类型。
四、结语
有关诗词格律之知识,我最早学自先师王步高先生之课程《诗词格律与写作》,王老师可谓我入诗词之门的启蒙老师,其《大学语文》和《唐宋词鉴赏》课程亦使我收获颇丰。后又自寻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和《诗词格律》两书学习,且常在“吾爱诗词网”与人交流,于是对格律渐熟于心。本篇写作时,未查任何资料,全凭所记之知识一气呵成。或有疏漏,在所难免,而大旨应无舛谬。
最后,以一首悼念先师的七律旧作《迟闻噩耗恸悼王步高老师》为本篇之结:
迟闻噩耗恸悼王步高老师
才闻抱病恩师退,岂料踰年已隔生。
遥藉西风倾奠酒,长思北斗仰鸿名。
诗乡引路诗翁诲,学海遗泽学子情。
唯恨少辞通我意,倚楼空叹邈天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