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岳武穆:弘光朝廷武将们的最后结局
如题,首先说江北四镇的四位主将。
高杰、黄得功这二人咱们之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黄得功死于荻港之战,参战的南明兵马有的继续南逃,有的投降清朝。高杰死于1645年年初的睢州之变,一同出兵河南的史可法失魂落魄地跑回扬州,李成栋、杨承祖、李本深等高杰旧部在清军的重压之下不断溃败,上万名溃兵准备逃过长江,结果又遭到明军郑鸿逵部水师的炮击,在走投无路之下,高杰残部的将领被迫向清军投降。

刘良佐,山西人,外号花马刘,崇祯年间靠着攻打农民军一直做到了总兵,所部在弘光朝廷建立之前一直活动于豫、淮一带。崇祯十七年四月,在马士英的邀请下进入南直隶,该部官兵军纪败坏,所到之处奸淫掳掠,人民非常厌恶他们,马士英只得命令刘良佐移兵寿县。

我曾经以为此人是江北四镇之中唯一一个一枪没放便剃发投降的,一直到今天翻到了顾炎武的《圣安本纪》此书记载多铎进入南京之后,赵之龙、钱谦益等人设宴招待清朝官员“正酣畅间,报各镇兵 至,之龙跪禀豫王,豫王殊不为意,又 点演四、五出,方撤席,发兵迎敌,即刻就行。有顷,擒刘良佐,叩首请以擒弘光赎罪,王许之,随发三百人同行”可见刘良佐降清与其弟刘良臣无关,他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在南京周围战败被活捉。多铎命令他去追击弘光皇帝,同时派出300名满洲八旗军同行,实际上就是监视他。刘良佐降清之后除了对昔日的好兄弟黄得功重拳出击以及在江阴打阎应元也没啥大的战功,所部军纪败坏,战斗力也奇低无比,对阵黄得功之时吃了大亏,啃江阴城墙的时候也崩了块门牙,后来在江西还被南明猛将胡一青的滇军骑兵踹了营,所部官兵被杀死甚多。但此人也是江北四镇之中唯一一个善终的人,一直到康熙初年才去世。

刘泽清,山东曹县人,崇祯年间升为山东总兵,崇祯末年为躲避李自成的军队逃往淮安,此后便一直割据淮安,所部军纪和刘良佐一样败坏,刘泽清本人也是穷奢极欲,他在淮安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府邸,整日饮酒作乐,醉生梦死。清军南下之时,刘泽清在宿迁战败,随后又在三河口被清军击破,明军副将一员,参将两员被清军杀死,该镇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刘泽清本人出海逃亡,淮安明军群龙无首纷纷向清军投降,刘泽清本人在不久之后也登岸投降。直至顺治六年,居住在北京的刘泽清见各地抗清斗争此起彼伏,于是秘密派人和南明势力进行了联系,同时又派亲信李化鲸到山东联络反清势力,结果反清起义失败,李化鲸被活捉,刘泽清本人也被家中的侍女告发,最终被凌迟处死。
总结一下,四镇将领除了刘良佐一人之外都死于非命。黄得功为大将,虽然之前曾经和高杰为争夺私利而大打出手,但他最终卫主殉身,无论是作为大臣,还是作为军人,靖国公黄得功在荻港之战中都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刘泽清凶狠残暴甚至曾经有过吃人的恶行“命取囚扑死阶下,剜其脑及心肝,置瓯中,和酒,付猿捧之前,饮酹,颜色自若”所部官兵在淮安也是横行霸道,但是在面对强悍的清军时却不堪一击,最终不得不以极其难看的姿态向清军投降,而他最终反清也是因为他自己“清国不会用人,国运不远了”的判断,结果第二次横跳失败,刘泽清本人也落了一个凌迟碎剐(一说绞死)的结局。刘良佐部的人马无论是在面对清军还是面对明军都是不堪一击,无甚大用,不过这也也可能是刘良佐善终的重要原因。高杰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牵涉到史可法北伐的问题,咱们之后再说。说完江北四镇主将,再来说几个比较冷门的将领,第一个:镇江总兵郑鸿逵。

高杰旧部降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其渡过长江时遭到明军郑鸿逵部水师的袭击。郑鸿逵原名郑芝凤,福建总兵郑芝龙之弟,在崇祯年间与兄长郑芝龙一同接受了总督熊文灿的招抚,崇祯三年中武举,后积累军功做到副总兵。崇祯十七年受南京朝廷的命令为镇江总兵,统帅南明长江水师,在高杰旧部溃散时发炮轰击长江中的溃兵,致使高杰旧部降清,但不久郑鸿逵以及其水师就被清军击溃,他带着残部仗着船只的优势逃出长江,后来一直跑到福建,在福建协助其兄郑芝龙和唐王建立了隆武朝廷。隆武朝廷覆灭,郑芝龙投降清廷,郑鸿逵不愿意投降清朝,带领水师继续活动于沿海一带,后来因为马得功突袭厦门事件被迫将兵权让给侄子国姓爷郑成功,本人一直居住在白沙,后来移居到厦门,在四十五岁时去世。

和兄长相比,郑鸿逵对明朝还是比较忠心的,他发炮轰击长江中的高杰也是奉了南京的命令“凡逃兵南渡,用炮打回,不许过江一步”,他麾下的长江水师没发挥什么大作用,在之后的战斗中很快就被在之前投降清廷的史可法旧部张天福、张天禄、高谦等人击破了。
在弘光朝廷灭亡之时,各地明军要么像二刘以及高杰旧部一样抵抗失败之后投降清朝,要么像郑鸿逵一样战败之后直接溜之大吉。仅有的两次大战,一次是扬州,一次是荻港。

史可法坚守扬州之时,有总兵刘肇基带兵来援。刘肇基,辽东人,弘光政权建立之后晋升都督,扬州危机之时,各镇明军投降成风,只有刘肇基带领手下4000人进入扬州城内协助史可法守城,城破之后全部战死。和刘肇基一同战死于城内的还有副总兵乙邦才、庄子固、马应魁、副将楼挺、江云龙、李豫、冯国用、参将陶国祚、陈光玉、徐纯仁、李隆、游击李大忠、孙闻忠、都司姚怀龙、解学曾等人。

黄得功大战荻港,所部在开战之前就已军心动摇,曾经在仪真城下痛击高杰部的副将马岱在迎击刘良佐时突然临阵叛降,田雄、马得功二人在黄得功战死之后劫持弘光皇帝向清军投降,黄得功部全军覆没。和黄得功一同战死的有总兵诸葛晋明、中军翁之琦、总兵邓林祖、总兵杨彪除此之外还有守备王东日,在刘良佐分兵袭击太平府时战死,参将吴煌在荻港战后于苏州起兵反清,事情泄露而死。张天禄在顺治二年上书清廷邀功“(顺治二年五月十七日)赴芜湖剿抚靖南侯黄得功官兵,招降总兵卜从善、马得功、田雄、丘钺、于永绶,续又招降总兵杜弘域”除田、马二人之外,荻港之战后投降的人还有总兵丘钺、总兵卜从善、总兵杜弘域、总兵于永绶、总兵张杰数人。

丘钺这人前文提过,是和马岱一起守卫仪真的将领;杜弘域是杜文焕之子,而杜文焕之父则是在萨尔浒大战之中阵亡的明军将领杜松,杜弘域向清廷交出军队之后便辞去了官职,带着父亲回到了昆山老家;总兵张杰但之后比较活跃,主要驻扎在杭州一带,是清廷对鲁王监国政权作战的主力之一;于永绶为南溃边兵,手下有精锐骑兵1000多人,在清军南侵之前本来准备和史可法一起北伐,在其驻扎镇江之时还曾经闹出过大乱子“是日边兵攫小儿瓜,相持不让,伤儿颊,罗木兵旁观不平,攒殴之。边兵遂击浙兵,火居民者十余里,当镇道张调鼎檄召区兵往救,守备倭李大开死之。浙兵踉跄南下,其帅持刀斫之,不能止”除了这些人之外,黄蜚、黄斌卿、方国安三人也参加了这次战斗,但是都战败逃走。

我们根据上文可以总结一下弘光政权将领的特点,可以用一个非常戏谑的词来形容一下这些人,他们都是“虫豸”。害民有术,御敌无方,对友军重拳出击,对敌军唯唯诺诺的,少数忠心卫国的将领要么是独木难支(黄得功)要么是兵力太少(刘肇基、乙邦才)除了给弘光政权的谢幕添加几分悲壮的色彩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昔日宋高宗赵构立国于南方,虽然形势危急但是也有岳飞、韩世忠这样力挽狂澜的将领,而恢复中原的朱元璋的子孙们却没有这样的运气。文官党争不休,武将自相残杀。世间已无岳武穆,松松垮垮的南明弘光政权在其建立之初,其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