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鱼鹰社】二战日军坦克战术

2020-08-28 19:28 作者:格林机铳  | 我要投稿

搬运自微信公众号:海宁的小世界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169号:二战日军坦克战术-World War II Japanese Tank Tactics。原作者Gordon L. Rottman和Akira Takizawa, 绘图Peter Dennis。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日本坦克的特征

早期的日本坦克显示出一些共有的特征,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晚期的设计,特别是战时开发出来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在火力、装甲、发动机和悬挂系统方面都有所改进,但它们从来没有达到盟军坦克的设计水平,而且付诸实际的少之又少——大多数投入战斗的坦克都是战前的设计,比如图中这辆1935年的九五式“ハ号”坦克。日本坦克展示了高质量的用材与工艺;由于大量使用了调心球轴承,传动部件的质量非常好。齿轮是轮廓磨削成型工艺制成的,齿轮箱和外壳的交接表面则是手工刮削工艺精度的;传动齿轮没有表面硬化,而使用的是热处理工艺。悬挂系统构造坚固,其关键部件还得到了装甲保护(压缩弹簧被4毫米厚的装甲覆盖)。坦克乘员的出/入口空间是足够的,但乘员舱空间则很拥挤。通过大量使用铝和轻合金(也就是使用了轻型装甲,这是以防护性能为代价的),并且凭借重量适当的发动机,日本人使自己的坦克获得了高功率-重量比(大约25马力/吨)。发动机舱内的石棉衬垫绝缘性能良好,而空气层则保护了车内人员以防止了太阳照射造成的车内温度过高。

对图中这种九五式轻型坦克的一次检查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种战车的一般特征、优点以及局限。

1 铆钉加焊接固定的装甲板构造;

2 轻便的硬面装甲(并非均质装甲);

3 三色迷彩涂装;

4 位于右侧的驾驶员座位;

5 车头机枪,7.7毫米口径九七式,30发装弹夹,配有装甲枪管套和1.5倍瞄准镜;

6 全钢履带(没有橡胶衬垫);

7 跷跷板式悬挂系统;

8 无防弹玻璃保护的手枪射击孔/观察孔;

9 圆筒炮塔的长条观察孔(没有堵孔的塞子,也不是潜望镜结构的);

10 圆筒炮塔上的半开式车长舱门

11 小口径低射速的主炮(37毫米口径九四式坦克炮);

12 可以提供上下和有限的左右移动的炮耳(无装甲保护);

13 主炮旁的非共轴机枪

14 位于炮塔后部的机枪;炮塔需要旋转向前才能使用该机枪打击相应的目标;

15 车辆乘员(车长/炮手或装填手)的小炮塔;

16 空气冷却式柴油发动机。

右上角的缩小图是各部位装甲的厚度,单位为英寸(1英寸约等于2.54厘米)。

B:机动队形

(移动方向向上)。这些队形可用于阅兵和管控性的行进,战时则可用于公路行军和田野机动。呈一横列时,中队指挥官的坦克位于第2小队和第3小队之间,而成纵列时它则居于领头地位。中队指挥部车辆和队列会尾随在最后。各单位/车辆之间的间隔有具体规定,距离以步间距(75厘米)为单位;在野战中,各间距参数会变得更宽。注意,图中的车辆象征符号本身就是日本在战时所采用的(参见图C的说明)。

B1:处于横队中的中队,从左至右依次为第4、第3、第2和第1小队。中队长以30步间距位于横列前端,无装甲保护的车辆位于横列30步间距的后方。另外,每辆坦克之间的距离是10个步间距。

B2:处于纵队中的中队,从前到后依次为第1、第2、第3和第4(如果存在的话)小队。在队列停止行进时,车辆之间保持5个步间距的距离。

B3:处于渐进式纵列的中队,从左至右依次为第4、第3、第2和第1小队。中队长位于各小队形成的横列之前30个步间距的位置,无装甲保护的车辆位于距离横列30个步间距的后方。

B4:小队的队形。小队可以是拥有三两辆坦克或四辆坦克。在楔形队列(左下)中,领头的坦克在前面30个步间距的距离,另两辆坦克间距60个步间距。在菱形(下方中间)和T型(右下)队形中,坦克前后和左右的间隔都是30个步间距。各小队也可以以纵队或横列部署,在横列队形中,小队长的坦克位于横列中心或突出靠前的位置。

C:中队的攻击阵型

战车中队的两种主要攻击阵型分别是图C1的延伸型和图C2的T型。图中将中队指挥部设定成拥有一辆中型坦克和用于侦察的两辆轻型坦克的规模。车辆/部队之间的距离以步间距(75厘米)为单位。

不管中队的队形是什么,各个排都可以依据地形、植被、能见度、敌人火力和可用坦克数量编列成楔形、菱形或T字形队列。中队总部的行政部门和中队的运输队保持在后方以避开直接火力,如果可能的话,需要保持在迫击炮和轻型火炮的射程之外。被支援的步兵可能在坦克前面排成一线,或者在坦克之间排成小队,但实际上,他们经常排在坦克后面,以躲避轻武器的攻击。延伸型队列可以使中队分拨次投入进攻,也可用于防御装备精良反坦克武器的敌人。T字型队列是需要有宽大战线作保障的,这将使得中队能够向前投入最大规模的火力;尾随的第4小队(如果有的话)也能够从侧面机动包抄敌人。

图例(Key)自上而下依次为:中队长;小队长;坦克;轻型坦克;超轻型坦克;带挎斗的摩托车;侦察车;中队的运输队。

图中数字单位为步间距。

D:进攻中的坦克中队

附属于步兵师团的大队规模的坦克联队通常将自己的坦克中队分别依附在三个步兵联队中,同时他们还得到一支轻型炮兵大队的支援。坦克中队将直接支援执行主攻任务的步兵大队,并且不会被进一步拆分。图中所描绘的进攻中,除了为大队进攻提供掩护的一支轻型炮兵中队的4门75毫米口径火炮之外,还得到了步兵大队的2门70毫米口径火炮的火力支援。

D1:前进的步兵小队已经拔掉了敌人的前哨阵地。坦克在步兵的协同下突破前沿阵地。第二波攻击针对的是敌人的左翼,他们已经被师团的炮兵发射的烟雾弹搞到窒息了。

D2:当第一线的坦克占领了敌人的前沿阵地后,第二线的坦克穿过前沿阵地并继续深入的打击敌人的纵深防御和任何可能的反击,而第一线的坦克将进行扫射并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

图例依次为:

1 坦克中队起始线;

2 步兵大队;

3a 75毫米口径火炮炮兵中队;

3b 75毫米口径火炮齐射弹着点;

4 防守方的前哨阵地;

5 步兵大队的火炮;

6和7 主攻路线;

8 第二攻击路线;

9 烟雾弹弹着点;

10 预备部队集合地点;

11 第二线坦克;

12 交战中的第一线坦克;

13 碉堡;

14 穿过敌军阵地交战中的第二线坦克;

15 步兵的反攻;

16 纵深阵地的防守残余。

E:中型坦克中队的架构

坦克中队在组织结构和组成上面差别很大;中队总部可能拥有1到3辆坦克,下辖的3个或4个坦克小队各有3至5辆坦克。图中所展示的例子是一支混成中队,包括三个中型坦克小队和一个轻型坦克小队。中队总部由两部分组成:指挥官坦克以及配合它的2辆九四式超轻型坦克,而连队的行政部门拥有一辆九五式“日本内燃机(株)”侦察车和4辆带侧斗的九七式三共摩托车。第1到第3坦克小队各有3辆九七式中型坦克,第4小队则有4辆九五式轻型坦克。连的运输部门配备5辆四轮的九七式卡车和3辆六轮的九四式五十铃卡车,它由一名曹长指挥,另外还有3名伍长和21名士兵。中队总部除了坦克车乘员以及中队指挥官之外还包括了曹长,军需官、军械官、军号手和司机。

自上而下的文字依次为:中队总部的行政部门;中队的运输队;第1小队;第2小队;第3小队;中队总部的指挥部门;第4小队。

F:遭遇战中的坦克师

当两支敌对军队在移动中彼此“碰撞”到,遭遇战就随之产生。一些军队的教条中要求在有利地形上一定要尽快建立防御阵地,特别是在敌人较强的情况下。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会不顾敌人的军力,在敌人还在以行军队列形行而不是处在战斗队形的情况下会力争发动进攻。虽然本图中的这些例子描述的是坦克师团在遭遇战时的情况,但坦克联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发动进攻,当然他们都得到了步兵、炮兵和工兵的支援。图中的两种情况下,部队的位置和移动路线都取决于地形情况。图表中,代表日军的是红色的,盟军是蓝色的(在日本人的图表中,敌人被绘成黑色)。

F1:一支坦克师团攻击一支盟军装甲部队

拥有通常的附属部队的日军机动步兵联队(2,要减去附属在坦克旅团之下的一些步兵中队)设置了一处防御阵地以阻止盟军装甲部队(1)的前进。附属部队包括了该师团的反坦克和(作为对地火力使用的)防空部队。炮兵联队(3,减去附属在坦克旅团之下的一些大队)将作为步兵联队的后盾。大部分的反坦克部队(4)会在侧翼位置伏击前进的盟军装甲部队。一个大队规模的师属侦察联队(5)将掩护两支参加战斗的坦克旅团(6)的侧翼以拦截盟军的后备部队任何企图打破包围圈的进攻。两支坦克旅连同炮兵大队将机动到位置有利的侧翼或者包抄进攻。理想情况下,各旅团应同时发起进攻,但这并非必要;如果形势对自己有利,各单位可以单独发起进攻。每个旅团将投入两个坦克联队并肩进攻。

F2:与一支盟军装甲部队的正面碰撞

日军战车师团的各坦克旅团(1)前进时拆分成两个独立的纵队,每个纵队都得到一支机动步兵大队、一个炮兵大队和一个工兵中队的加强。但是请注意,一个旅团派出了其第二坦克联队作为师团的预备队(5),其余的机动步兵联队(2)和反坦克部队(3)移动到盟军攻击的正面(也可能移动到侧翼)。剩余的炮兵联队(4)建立射击阵地以支持攻击。得到一支步兵中队和工兵的加强的后备坦克联队(5)则准备发动一波反攻,或是增援进攻最成功的旅团。侦察联队(6)掩护暴露在外的右侧翼,并准备阻挡盟军的任何包抄企图。

图例(Key)自上而下依次为:坦克师团总部;坦克联队;侦察联队;炮兵联队;安置就位的炮兵部队;反坦克部队;机动步兵联队;防线。

G:坦克师团在有准备状态下的进攻

蓄意的攻击会根据地形、敌人的部署和战术情况做出队形的改变。坦克旅团通常会派出各坦克连队呈波次地进攻,从而对盟军的防线造成反复且连续的打击。

G1:进攻一个有纵深的,准备充分的防守阵地时,炮兵大队(1)先向前部署,向敌人的前线阵地和纵深阵地开火。在机动步兵联队(2,要减去附属在坦克旅团之下的大队)越过了最关键的前沿阵地时,两个坦克旅团(3)各自都派出两个坦克联队和附属的一个步兵大队并肩进攻;最好的进攻方式是穿透敌军各部队之间的边界,因为在那里,敌人武器的火力覆盖往往较弱,并且各部队间会形成协调困难。师团总部(4)位置向前可以在有效指挥和控制方面获得优势。工兵部队(5,要减去附属于旅团的中队)和反坦克部队(6)跟随前进,在必要时可以出动以巩固战果。侦察联队(7)掩护师团的后方,并在师团通过盟军防线时做侧翼保护。之后,坦克旅团在通过敌人纵深阵地(8)后将继续展开进攻。

G2:在两个轴线上突破进攻时,机动步兵联队(1,减去附属在坦克旅团之下的大队)首先要突破敌外围阵地(2),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炮兵联队(3,要减去附属在坦克旅团之下的大队)的支援。左翼的旅团(4)将进攻主要的盟军阵地(6),在旅团前进时,其所属的炮兵将开火以支援步兵联队的进攻。炮兵将向侧翼的盟军阵地放出烟雾弹使其“致盲”(8)。右翼的旅(5)向同样的目标展开行动,部队越过附近的盟军阵地或用炮火压制他们,最后攻击盟军主阵地的侧翼。而一旦该主阵地被占领,就要做好应对盟军反击(7)的准备,而应对反击的最理想情况就是得到日本飞机的攻击掩护。

G3:突破一处堡垒性的防御带时,机动步兵联队(1,减去附属在坦克旅团之下的大队,但因为突击工兵的加入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加强)需要突破防线然(2)后控制住缺口的侧翼。炮兵(3)将支援主攻以及随后会在盟军阵地纵深展开的战斗。得到步兵和工兵加强的第一个坦克旅团(4)需要完成突破并对步兵予以支援;一旦敌军被突破,坦克旅团将去攻击他的次要目标(5),同时也将攻击盟军的炮兵(6)。第二支坦克旅团(7)随后越过防御缺口成为主攻力量(8),并且将面对盟军的反攻(9)。得到反坦克部队加强的侦察联队(10)则作为师团的预备队待命。

图例(Key)自上而下依次为:坦克联队;坦克旅团;机动步兵部队;炮兵部队;安置就位的炮兵部队;反坦克部队;侦查部队;工兵部队;坦克师团总部;飞机;带工事的区域;防守阵地。

H:进攻中的坦克和步兵,中国,20世纪30年代末

步兵的前进得到了坦克的主炮和机关枪的火力支援。这些坦克,仅仅是它们的存在就已经为进攻做出了贡献,因为中国人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防御部队往往会在坦克一出现时就溃退了。图中,两辆八九式乙型中型坦克和左侧一辆****的九四式“イ号”超轻型坦克正在前进之中,紧随其后的步兵小队则得到了50毫米口径八九式掷弹筒的火力支援。其中一辆坦克由第二小队的小队长指挥,他发出前进的信号,其手持的三角旗采用了各种简单的几何图案。另一辆中型坦克已经将它的57毫米口径主炮转向后面,这样炮塔后部安装的6.5毫米口径九一式炮塔机枪就可以方便地朝前射击了。注意后车体上的跨战壕/壕沟尾架,这让人想起了最初日本获得的雷诺轻型坦克;而日本人也预料到敌人会广泛使用堑壕系统。


【鱼鹰社】二战日军坦克战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