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的规律,底层原理及对未来的展望

2021-04-19 23:03 作者:wmy学不会  |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基于“物理规律是存在的”这一假设,提出对科学,对世界底层原理的思考,并对未来可能的革命性进展作出展望。本文力图构建一个“确定性”的分析框架,让读者摆脱语言系统的不严密性和思维的不确定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




关键词:科学,弦与场,神经科学,底层原理,解构




1科学


1.1语言系统与虚幻的世界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空间,时间?我们眼前的世界是虚幻的吗?看到这些问题,我们感到最困扰的是没有思考的“点”,不知该从何处入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因为我们的意识,本身就是神经元的连接及其中的电信号;二是因为我们的语言系统,是脱离这个世界物质系统及其规律的抽象与集成。在语言系统中,我们可以构造无限的组合,却无法保证它们说出来都是“话”,更无法保证基于它们判断的正确性。基于语言&图像系统,人们每时每刻地理解世界,并做出选择;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纳粹可以将发动战争合理化,罪犯可以将犯罪行为合理化,而我们基于对世界的一点点认知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我们的喜悦也仅仅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电信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发现了科学,发现了科学的强大,却很少静心思考科学的真义,究竟是什么带来了世界的一次次革命。不管是语言这一系统,还是历史上文明的发展,只要本身自洽,就很少会有人有“勇气”站出来反思,于是,悲剧在历史、现在和未来一遍遍的重演。


1.2科学体系


科学,是以基础的物理规律(eg熵增,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存在为基础的。它的强大不仅在于它所带来的种种表象,而且也在于基于其预测的准确性。世界由弦和场构成,基于一些法则和场确定的性质,某些现象在自然界中反复发生,人们会把它抽象为规律(eg:F=ma;△G<0→发生化学反应),正因为世界的现象,直至此刻仍符合这些规律,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基于这些规律对未来的预测小概率出错,这是科学体系的基础。




1.3科学与统计学


统计学,是和自然界的物理规律密切相连的。但是,大数据的普及,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建立,忽略世界本源的因果关系,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让我们对宏观规律更了解的同时,对这个世界更加迷惑;我们把宏观的不确定性,不可研究当做习以为常,却忽视了人类并不必定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无论是把世界解构成一个接着一个的循环&反应,还是解构成分子和原子,世界都在以它本源的规律运行着,人类仅仅是用意识和感觉,理解这个世界。我无意评判作为“非科学”的那部分统计学是否正确、在未来究竟能走多远,只是希望人们至少基于以上的观点重新审视一下科学(数学,形式逻辑学……)。曾经,人们基于预测的准确性,抛弃神学而选择科学,我不希望基于同样的原因,人们抛弃科学选择数据科学。


1.4理性与感性


在人类“反思”之前,人类(几乎)所有的认知,说的所有话,都是基于“图像,语言…”感性的理解;但就算有了“反思”之后,人类的所有理性是否也仅仅是“感性的”理性;在此基础上,把一切都解构、对于“人的认知,意识,思考,反思……”的再反思才是“理性的”理性?


2世界的底层原理


2.1几个问题


让我们从几个简单通俗的问题引入:

①为什么我们想让手运动,手就能运动,这在分子生物学上是怎么实现的?②“想让手运动”这个过程没有什么东西激发吗,在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上,一切想法是凭空出现的吗?③“生命”是什么,对于第一个单细胞生物,怎样从无“生命”的粒子变成有“生命”的单细胞生物?④时间是什么?⑤人类是怎样从第一个单细胞生物演化成原始人,又进一步变成有“语言,情感,思考,反思,认知……”的现代人?⑥我们看到的是人类的一次次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改善了生活”,比如思想的革命,比如“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但我们很少想到“在这一次次革命背后是否有共性的更深层的原因”,究竟有没有更深刻的原因?⑦“人的意识&情绪可以简化为物理&化学反应”;但是整个世界是否可以简化;是否基于最基本的物质和最基本的规律,就可以“随着时间推进,在头脑中闪现一个个画面”,从而推出这个世界的一切?⑧进一步,是否可以利用这些,“主动引领”下一次的科技革命,或者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改善人们的生活?

2.2猜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提出我的猜想。这个猜想的提出至少基于以下两点原因:①这个世界,越是微观,越具有确定性;越是宏观,越会“涌现”出新的性质,让系统变得复杂而无法研究②世界的存在先于我们的感觉和意识(因为在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意识),所以,应该把我们看到的、感知到的一切解构,从粒子和场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以下是我的猜想: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粒子与场,对于任意的时刻t,所有粒子在场中的受力一定,空间位置确定,速度确定;那么,对于时刻t+△t(△t→0),所有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所受的力仍然唯一确定。(我们看到的、感知到的一切,甚至我们思考时大脑中的神经元、电信号,都脱离不开这个微观的本质)在地球演变出比较高级的“生命系统”后,在我们人类有了感觉和意识以后,我们人类仅仅是在试图利用感觉,意识,以及记忆区存储的信息,来理解这个世界。

此外,为了更加方便高效的理解以上问题,我想介绍一个叫作“图像推理”的思考方法:由于我们构建的一切概念本不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在遇到无法解释的问题时,直接把世界解构成原子和场,在我们的头脑中闪现一个个连续的画面,就可以方便简洁地理解问题(图像推理的严密性,未必弱于基于语言的推理,只要我们的这种推理是基于科学的。此外,如果我们如果对世界一切现象都进行过图像推理的理解,同样可以藉此相信,预测未来小概率出错。)运用“图像推理”,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同时迅速地闪现某一时刻宇宙中的所有粒子的v,a,空间位置,经过△t后的所有粒子,以及经过任意时间后的所有粒子的情况(只是在后面涉及“人”的想法&感觉时,头脑中可以并行的闪现神经科学层面的动态演化〈见2.3〉)


2.3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首先,时间是什么?在我看来,时间=方向性。宇宙只由场和粒子构成,遵从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弱场”下的熵增原理和“强场”下的能量最低原理),基于2.2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根据任意时刻,推导出在这之后所有时刻的一切。要想理解“时间”,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宇宙中只有粒子没有场,或是原子之间只有碰撞没有“相互结合形成新的稳态”,就不会有方向性的存在,也就不会有时间。(注1:粒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的话,是无法演化出可以实现复杂功能的系统的,在熵增原理的基础上,宇宙中粒子将趋于均匀分布,注2:在本文中粒子,原子,弦并用,是因为粒子始终可以拆分成更微观的粒子与能量;势能、化学能、内能、核能、电能(即电势能)、辐射能、光能……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探究到某一层次下的势能(所有能量中只有动能例外,或许它涉及基于宇宙规律的更深刻的本质);因此,为了便于问题的理解与简化,本文中大多数情况都会用“粒子与场”)在此基础上,经历了亿万年的时间,粒子演化成拥有“亲代和子代之间可以稳定变化”性质的系统,称为系统I(DNA,蛋白质…符合中心法则的系统,或许只是I类系统中很小的一类),又经历了无数的选择与淘汰,又产生了可以完成更复杂功能的II类系统(在空间中,稳定存在,稳定遗传,完成运动、物质“吸收与排泄”等复杂功能却依然保持系统稳定的系统),此刻,我们便称之为生命;一步步的进化和筛选,产生了最基本的感觉——元感觉(意识,视觉,触觉……都是由这个“元感觉”构成的更为复杂的感觉,〈例如,意识又可以与大脑记忆区交互作用〉。从对人类的分析得知,“元感觉”分为积极的元感觉(正心流)和消极的元感觉(负心流)。(它们分别对应两类神经递质,或是两类神经元电位变化模式);

至此,对于涉及人感觉和意识的活动,我们可以如2.2所说,同步性地进行微观、宏观两个层次的图像推理——微观上,所有原子遵循着F=ma地不断演化;宏观上,正(负)心流与记忆区的交互作用,人的一切思考、行动被正心流所鼓励,被负心流所抑制;此外,上一时刻的输出又可能经过一系列反应变成下一时刻的输入。这样,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从出生起,可以不断地将信息存储到记忆区;我们可以对人的一切行为、想法的产生,找到物理学、神经科学的双重解释;甚至我们可以翻开历史书,重新审视世界的演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破除我们之前感知世界的理所当然;看似我们可以控制肢体的运动,可以控制意识的流向,从微观的角度,却是“链式反应”的必然,100年前宇宙的一切唯一决定了此时此刻,我们的想法,决策与行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根本无法解释问题②〉)

此外,关于人脑与计算机的差别,或许也在于正负心流与记忆区的交互作用机制,同样是t时刻唯一决定下一t+△t时刻的一个个“链式反应”,人脑却可以调用记忆区存储的一切,可以有“正负心流⇌记忆区”并时时反馈的系统演化机制,便自然可以完成很多机算机完成不了的问题。

回顾四次工业革命和思想的革命,它们要解决的是“人”这个系统的基本需求(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化)。在这里,对于革命为什么出现,举两个比较关键的例子,读者通过它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例一:抽象与集成。抽象与集成可以提高效率,进而提高生产力。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理解抽象与集成的重要性:文字是客观世界的抽象与集成,它让人们不再需要借助复杂的手势,只需要几句话,便可以表达内心的构想与情感;科学规律是物质世界的抽象与集成,它让人们基于头脑中存储的知识,轻松的理解眼前的现象的同时,理性的做出各种行动;人类已有的工具,思想观念,管理体系……都是这一抽象集成的结果,各种抽象和集成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速率;这样,我们从宏观角度理解了抽象集成的必要性,从微观角度看到了它的必然性。

例二:精神熵的减少。如果说,“正(负)心流⇌记忆区机制”决定了人下一时刻的意识走向,决定了人类一切行为和情绪感觉,那么精神熵便是造成人类世界很多灾难的元凶;个人层面迷茫、无助,面对疾病的无能为力,集体层面战乱,犯罪,恐怖袭击;就像之前所说,系统的自洽只能保证系统在历史上一定时间的延续(例如: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却未必能阻止灾难的发生。很多人在自洽的系统中洋洋自得而不自知,就必然导致灾难&困境真正来临时的无能为力。科学&方法的产生,减少了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的精神熵;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减少了社会的精神熵;科层制下职工的分工合作,减少了工作时的精神熵。如果从底层原理上理解精神熵给人类带来的改变,便自然可以理解关注精神熵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经过以上的讨论和思考,我们已经可以解释很多之前无法解释的问题,对于各个学科的研究,或许也可以有更深刻的思考与探索,接下来我想提出利用2.2的观点对未来的一个设想,同时以此来证明以“底层原理”分析世界的这种思考方式的优越性。



3组计划



(注:本文的讨论中,微观和宏观是相对的,例如: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都可以作为相互的微观与宏观)


3.1“信息”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信息:对于任意事物,如果掌握了足够的信息,都可以借助我们对事物的了解以及我们的专业知识,确定性地预测未来。例如,掷一枚硬币,知道任意时刻硬币上所有点的位置,速度及受力以及部分地面的信息,便可以确定性的知道硬币落地时的正反面。再例如,如果掌控任意时刻人类所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信息,经济学很多难题便不再存在。也正是基于以上的思想,才提出了组计划的观点。


3.2组计划


组计划:如果对于某一微观层面足够了解(信息足够多),对于相对它的宏观足够了解(信息足够多),对于微观和宏观的对应足够了解,那么基于这种一一对应,便可以由宏观反推微观,再由微观作用或预测未来的宏观。例如,如果脑科学的测量达到单个神经元的精度,对所有认知的构建,情绪,行为可以解释,那么绝大多数心理学的研究,便可以不再局限于定性的层面;进一步看,人类是  “输入→电信号→输出”的有机体,社会是有机体的意义和行为的反馈集合,如果计算机可以实时存储所有有机体大脑中的电信号,并把它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各个学科是否会有崭新的、更高效的研究方式?(对此,我们必须要警惕以此产生的伦理问题和国家之间技术壁垒等问题,在不能确定相应技术给人类带来福音还是灾难之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国际之间达成共识,并制订严格的法律);再例如,化学→生物学这两个系统,如果对化学的所有分子性质足够了解(eg△G<0,来判断所有反应是否发生),对细胞生物学层面所有的现象、功能等有足够的了解,每个“宏观”的生物学现象,找到其“微观”的化学反应机制,那么下次面对新冠病毒,是否可以由细胞生物学信息的观测,反推其微观的反应〈注:生物体中更常见的,不是一个反应推动一个反应,而是一个循环推动一个循环,因为生物体内维持着“平衡与稳态”〉,进而从微观层面找到相应的“分子”作为药物呢?现在人类的药理学或者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显然不具有治疗疾病“确定性”,有太多人类未知的因素。


组计划的构想,就是微观到宏观,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一层层地建立一一对应,从而增加确定性和预测的准确性;对于以后的研究人员,只需凭借专业知识进行相关领域的图像推理,同时闪现“问题研究所需要的几个系统”,便可以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基于以上的讨论,从技术角度,其难点主要在于显微技术和对更微观的粒子的操纵。

换句话说,借助组计划,我们将这个世界的难题转化为:①如何运用尽量少的信息,尽可能的掌握所研究系统的一切。②如何观测和操纵更微观的系统。


3.4显微技术


世界是弦与场在空间的分布,那么显微技术,无论是借助光子,电子,更微观的粒子,更精妙的手段……其本质,也一定是测量弦和场在空间的分布。


在未来,纳米(或者更微观层次的)机器人是否可以替代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超声?


图像识别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对模糊图像处理的原理,可否应用于纳米机器人和各种显微技术?


此外,(类似人类基因组计划)通过“一次性的测量”建立数据库,是否意味着从此可以“一劳永逸”?


……


人的尺度是有限的,只要对世界的探索远小于〈或远大于〉人类的尺度,就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当然,需求又来源于神经系统的局限性)



4解构带来的精神危机

就像历史上的科学革命,理性革命一样,本文的主要思想——解构,在未来或许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它的学习门槛非常低,并且适用领域很广。但与科技&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解构会让人们从面对未知的迷茫变为“一切事物都可以理解,一切意义都消失”后的空虚。随着“生命的虚无,世界的虚无”广泛的被人们所认知,人们还能体会到感情吗?还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吗?人类的认知完全改变,人类世界完全改变,惟有经历百万年进化的人的生理结构还维持着人类“正负心流⇌记忆区”的本能…人们创造的科技和图形、语言系统真的能维持人类的延续,让人类社会不出现毁灭性的危机吗?或许针对解构革命,人类的精神还需要下一次革命。例如,越来越多的人终生学习,每天面对新鲜感和挑战;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与优秀的人,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思想不断对话……从虚空中建构意义,是否可以解决人类精神的危机?





总结:本文提出了对科学体系,底层原理,及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相比于内容,或许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一个个思想。未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也正因为如此,解构,反思,和关注他人的命运(包括动物,生态环境…),才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还有很多生命饱受各种疾病的困扰,深陷家庭&社会环境的泥潭;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呼唤理性,呼唤科学和方法。最后,衷心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健康、快乐地活着,可以体会到这个世界全部的真情与精彩。





世界的规律,底层原理及对未来的展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