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把动画节还给动画人:后疫情时代的东布洲国际动画周

2020-11-03 11:46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作者/ 88

编辑/ Dale


10月27日晚,第二届“东布洲国际动画周”暨第九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以下简称 “CIAFF”)以“合力与新生”为主题,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临江新区拉开了序幕。

CIAFF于2011年由独立动画导演皮三发起,正如本届策展人陈廖宇所言,旨在“将动画节还给动画人”。自成立以来,CIAFF鼓励原创独立创作精神,发现并扶持优质作品,推动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2019年起,论坛升级为“东布洲国际动画展”,并于每年十月底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临江新区举行。

笔者此次作为学术趴的特约记者,也参与到了这一次难得的聚会当中。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特殊时期的东布洲,都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惊喜。

此次的开幕式延续去年的风格在商场门口的开阔地举行,也算是东布洲动画周动画人们在“破圈”上的又一次尝试吧。

策展人蔡采贝在开幕式上特别强调:“我想祝贺一下今年入围的导演,你们知道做一部片子非常的不容易,往往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帧才能呈现短短的几分钟。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享受此刻,享受这次动画周!”

开幕特别展映《隔离日记》后,魔导追光乐队带来的一首首经典旋律,将现场气氛点燃到最高潮。

蔡采贝在开幕式讲话

不得不说2020注定是特殊的一年。

当我们在家里隔离数月,再度出门时,口罩已经变成了必不可少的“饰品”,装点每个人些许忧郁的心情。面对疫情,法国昂西、加拿大渥太华等动画节纷纷选择了线上放映,也有动画节不堪严峻的形势而停办。

相信对于许多动画的创作者而言,闷头创作数年,作品早已化作自身生活的缩影。现场展映的那一刻毫无疑问都会是最幸福的瞬间。而大半年来,他们却因疫情失去了很多这样的机会。

所以,后疫情时代的第一个深秋,我们能在东布洲相聚,更加显得珍贵无比。


我们看到了什么?

东布洲国际动画周的活动在10.27-11.1期间举行,活动主要由9场展映、8场论坛组成,并且每晚还有动画人party以及亲子动画艺术节。

此外,除了主场地东布洲国际动画孵化创作基地以外,在海门市区分会场,龙信广场的动画主题活动也是精彩纷呈。

动画周现场


跨界

东布洲国际动画周的论坛一向以“跨界”著称。

4天8场论坛,分别为《做动画电影,技术到底有多重要?》《结绳记事——叙事与非叙事》《站在动画教育和行业的连接点上》《商业动画电影未来5-10年做什么?》《未来电影院》《媒介变化下少儿动画的创作》《网络动画的合力与新生》《螺旋线上的中国动画新力量》。

这些论坛涵盖了技术经验分享、动画教育与行业、商业动画、少儿动画等。笔者从中选取了三个较为重要的论坛,带领大家看看现在动画人们的所思所想。

论坛:站在动画教育和行业的连接点上

在动画行业中,学院教育似乎永远都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学院中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但是行业似乎又对于学院派存在一些抗拒。

29号,站在学院教育与行业交界点的三位嘉宾,陈廖宇(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策展人)高薇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姜子牙》制片人)宋岳峰(中国美术学院讲师,《精灵王座》导演)发表了他们对于教育和行业的看法。

陈廖宇与高薇华两位老师在动画教育行业中已经耕耘多年,他们都是以老师的身份再进入行业进行创作的。两位都承认进入行业对于他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了影响,参与创作使他们更加了解行业的运作体系,这也反馈给了他们高校教育中存在的缺失。

图中从左到右分别为:陈廖宇、高薇华、宋岳峰

学院的学生们乐于探索新的形式,具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行业的需求则偏好于更加技术成熟,态度稳重的人才。

作为高校教育者的陈廖宇老师对于这种冲突表示出了无奈,正如他所言:如果世界上只存在最后一块净土,那高校就是唯一一块理想国。作为老师,他坚持鼓励学生们去探索动画最本真的东西。

但站在行业的角度,宋岳峰导演也表现出了对于学校人才的期待。尤其是在动画前期的阶段,急需一些更加先锋的思想的注入,而这恰恰是学院派所擅长的。与此同时,务实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始终公司最为需要的。

高薇华老师则认为因材施教会成为这种冲突的最优解。在动画高校中大三、大四的联合创作以及毕业设计会成为学生们寻找专注点、锻炼专业技能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优势设置相关的课程,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喜好商业流程的还是喜欢先锋饰演的学生,都能在越来越完善的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论坛:未来电影院

人类观看艺术表演的方式一直在改变,从最初的喜剧舞台,再到电影、电视。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等技术更是进一步地拓宽了人们观赏艺术作品的渠道。

随着疫情的爆发,人们与外界的沟通更加依赖于身边的屏幕。我们不禁会思考:“而未来人类与外界的连接方式又会是怎样?”这也是主持人蔡采贝将“未来电影院”设为主题的初衷。

探讨未来的话题,就脱离不了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讨论。在论坛一开始,作为嘉宾的施蕊妮(动画导演)刘莎(动画导演)俞悠洋(费那奇北京动画周运营总监)高文谦(新媒体艺术家)从他们自身的角度表达了对于科技进步尤其是对于人工智能依赖性的担忧。

刘莎导演通过两起波音737-MAX的人工智能系统导致的事故,说明了她对于将权力交给人工智能这种做法的不信任。

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普及,观众与作品的交互似乎越来越频繁。针对主动权在观众与作者间的分配问题,几位嘉宾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其中刘莎认为,这种交互也来源于作者的精心设计,作者需要牢牢地掌握住这种权力。俞悠洋则提出,不妨让观众拥有选择的权利,借此可以更加丰富的内涵。但对于未来到底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谁也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只能怀揣着期望等待了。

在提问环节中,观众提出了未来的动画节是否可以向全世界同步直播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俞悠洋解释道,由于版权保护以及场地的限制,动画节的放映很难完全转向线上。而另一方面,这种买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去看一场放映的仪式感,也不失为动画爱好者们的浪漫。

论坛:网络动画的合力与新生

10月31号,由《十万个冷笑话》导演李姝洁主持的“网络动画的合力与新生”论坛单元赢得了众多的掌声与欢笑。

作为嘉宾的一众大咖导演们何小疯(《刺客伍六七》)槐佳佳(《大理寺日志》)张一驰(《汉化日记》)张逸兴(《阿莉塔的睡前故事》)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与制片们斗智斗勇的爱恨情仇。

导演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无论是做剧集还是院线,只有脚踏实地,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一如始终的热情,才能创作出能够受到观众喜爱的动画作品。

著名的配音工作室北斗企鹅的创始人皇贞季先生,则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他与这些动画导演们的合作经历。

他指出,在合作的过程中有的导演会对他给予完全的信任,这样的创作方式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创作自由。同时他也提到了与《姜子牙》导演程腾的合作中,程腾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双方都学习到了很多。但是针对于那些较为“专制”的导演,皇导也表现出了对于这种合作方式的一些抗拒。

最令人动容的一幕,莫过于槐佳佳导演在讲述十年前自己参与的动画电影,遭遇院线冷眼的经历时的数度哽咽。难以想象中国动画能够有如今这般百花齐放的景象,是多少动画人们付出的青春与汗水后换来的成果。

“网络动画的合力与新生”论坛结束时,导演们给大家表演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


百花齐放

除了论坛活动,动画周举办期间还举办了众多动画展映会。

其中非竞赛单元展映一共有7场,分别为《隔离日记——全球动画精选》《昂西2020获奖动画精选》《实验动画展:XYZ坐标轴》《作为媒介的商业广告动画》(分为4场)

开幕特别展映《隔离日记》是由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共同发起的合作项目,讲述了来自7个国家的动画人的22段故事。每一个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的人,用音频记录下了自己真实隔离生活的2分钟,并与他人交换进行视频叙事创作。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聆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和故事,洞察到在隔离期间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有悲伤、渴望、享受、怪诞…这同时也给与再创作者更多的可能性,在音频的基础上进行开放自由的创作。

作品名称:Stranded 导演:Hang Lee,Zhan Lee,Xiaomeng Ma

10月28日,昂西动画精选单元完全打破了现今国内大众定义动画好坏的主流标准——造型够不够美,故事够不够完整,特效够不够炫酷……这些动画的动人之处在于让人感受到“美”:“美”在荧幕上流动,在作者对世界和自我的思考里,在独特的视听语言里,也在对动画的热爱里。

笔者最喜欢的两部片子《地方守护神》(Genius Loci)和《悲伤》(The Physics of Sorrow)的海报

《地方守护神》由导演Adrien Mérigeau执导,用充满装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孩寻找自我的故事。

《悲伤》则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短片,也是第一部全片使用蜡画法的动画电影。导演Theodore Ushev用精巧的蒙太奇、厚重深沉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悲伤、压抑的世界。

30号的实验动画展则旨在探讨“空间”的不同意义。或是脑内幻想的空间,或是虚拟空间,或是现实空间,6位导演描绘的主体本身各有千秋,却不约而同地把困境作为坐标在影片所在的空间里定位。

《克洛伊·范·赫泽勒》(Chloé Van Herzeele)导演:Anne-Sophie Girault & Clémence Bouchereau

嘉宾雷磊导演在展映结束交流环节中,提到了对“胶片”这一创作媒介的看法:

“胶片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琥珀凝结着几百万年前的故事,胶片则是凝结着一百年前的影子。这对我来说是最美的事情。或者如罗兰·巴特所说,‘照片就像是从遥远星星投来的一束光’,这是电子图像所无法给我们的感觉。”

随着图像时代的来临,动画同商业广告结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展映单元《作为媒介的商业广告动画》通过四次展映带给大家40部趣味十足的商业广告动画短片作品。

分别来自小TEAM和SOMEIDESIGN


今年花落谁家

竞赛单元的作品也同样精彩。今年主委会从国内外736部作品中选出了39部入围作品,角逐最后的大奖。每一部都洋溢着作者的个性。有人关注现代化都市中的弊病,有人关注罕见病,有人谈论同性恋话题,也有人关注“宅文化”等等。

其中大多数是学生作品,也有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的作品,甚至还有行业团队耗时数年打造出的精品。此外,终审评委也依旧延续着“跨界”的风格,他们分别是:独立动画导演雷磊,电影演员及策划人王宏伟、著名纪录片导演范铭、二手玫瑰乐队主唱梁龙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些神仙动画获奖吧:


今敏奖:

包亦凡《修容镇》

今年的今敏奖作品《修容镇》的制作几乎可以媲美日本院线动画电影的水准。特别是开头一段以乌鸦视角俯瞰整个小镇的长镜头,颇具冲击力。今敏先生的遗孀今京子女士坦言:“看了这个开头,就决定今敏奖就是这部作品了。”


评委特别推荐奖:

罗丝佳《我是一个模契符》

Hannah Brewerton《Hit and run》

李泽昊《海马》

向垚《碟子》


评委特别推荐奖是四位评委分别依照个人化标准评选出的。


《我是一个模契符》用特别轻松的方式讲述了关于身份认同的话题,其中真诚而宝贵的情感赢得了雷磊导演的推荐;

《Hit and run》画风则以简洁视角新颖打动了王宏伟老师;

作为纪录片导演的范铭老师,选择了运用冷静而有想象力的素描笔触,探讨人类记忆的脆弱,同时包含了对“阿尔兹海默症”关怀的《海马》;

梁龙老师选择了用真实而独特视角探讨同性恋话题的《碟子》。


实验动画奖:

Julian Gallese《Don’t buy milk》

“当我切开面包/当鸟吃掉了我的曲奇饼干/这一天就这样愉快地开始了/像是黄油抹在了睫毛上/你贴上一张邮票/把我寄到了苹果树下/吧台的陌生女孩回头看我/牛奶已经过期了”,评委会用如此浪漫的诗句作为《Don’t buy milk》的颁奖词。


学生作品奖:

刘轶男《门前有大树》

作者用充满质感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忧伤的故事,似乎是在诉说着某一段历史。展映提问环节时,作者曾表示“梦”才是自己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委会特别奖:

詹博钧《看无风景》

Léon Moh-Cah《Ni vu ni connu》

评委会特别奖,是最具未来潜力、最具商业开发性的作品。

《看无风景》以苍凉的笔触,描绘三代人的隐忍,是台湾新浪潮电影在动画作品中的直接延续;

《Ni vu ni connu》通过全景式对一栋楼房居民人生百态的刻画,呈现了生活中妙不可言的细节与人物关系。加上随机发生的事件带来的蝴蝶效应。人物塑造简练而生动,表现手法老练而幽默,节奏恰到好处,妙趣横生。


评委会大奖:

空缺

评委会大奖旨在鼓励具有独立动画精神、独特的个人风格、成熟的动画语言,深刻有趣的思想的作品。或许是今年片子种类丰富,各有千秋,难以抉择吧。终审评委经过长时间讨论后,秉着严谨的态度,决定将大奖位置空缺。

但奖金会叠加到下一届,笔者不禁现在就开始期待,是哪个优秀的作品能够拿到下一届评委会大奖的桂冠呢。


结语

4天的动画盛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CIAFF陪伴动画人们已走过了第九个年头。虽然中间经历过不少波折,但是每年都会有许多中国动画人们因为这个活动相聚。

大家在一起交流学术、分享经验、讲述故事,然后又整理好行囊继续出发。这不就是“合力与新生”吗?

江海门户、积沙成洲,东布洲的名字似乎也蕴藏着这般含义。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希望东布洲动画周能够继续发扬独立动画人的精神,播撒希望的种子,让更多具有创作精神的独立动画人完成自己的梦想。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把动画节还给动画人:后疫情时代的东布洲国际动画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