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词典】仪式

仪式(ritual)
从狭义上说,仪式是发生在宗教崇拜过程中的正式的活动。例如,宗教中的礼拜活动、人们对祖先的祭拜等等。这个意义受到许多早期人类学家的青睐,他们普遍地用仪式来指那些具有高度形式性和非功利性目的的活动。不仅仅是宗教活动,还包括游行、游戏和问候等事件。涂尔干认为,宗教 “就是一整套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仪式活动的意义往往大于信仰体系本身。从广义上来看,仪式不但指任何特殊的事件而且指所有人类活动的表现方面。任何人类行为都可以有仪式感的维度,仪式传达了个体的社会和文化地位的信息。如人们见面和告别的日常礼仪、升旗仪式等政治礼仪,类似一种社会性的日常的人际交往规范和行为。与功能的、技术的、世俗的行为相对,仪式往往是神圣的、审美的、无用处、充满符号意义的。仪式往往相对稳定,可追根溯源,在文化变迁中也有所演变,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成为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关于仪式的分类,人类学家将仪式分为很多种类,如生命仪式、世俗典礼、通过仪式、反叛仪式等等。
在人类学早期,形成了研究仪式和神话的 神话-仪式学派(the myth and ritual school),他们把仪式视为文化的最初形态。代表人物有E·B·泰勒、弗雷泽等。他们坚持进化论范式,比较早地开始了神话同人类宗教行为、社会习俗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把神话和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仪式和神话是联系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泰勒认为,神话起源于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仪式则将神话付诸实践,也就是仪式产生于神话。神话是一种“原科学”(proto-science),提供关于世界的终极解释,而仪式则是人们将这种解释用于控制世界。不过,也有早期学者认为,仪式先于神话,神话是用来解释仪式的。
同时期的进化论学者还提出了仪式-心理分析取向(Psychoanalytic Approaches to Ritual)。他们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关。在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中,他认为宗教来源于从“俄狄浦斯情结”中产生的罪过感,并认为图腾崇拜、外婚制、献祭甚至文明本身都起源于“俄狄浦斯”行为。人们从图腾动物中找到了父亲的替代,宗教中的神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的投射,人们把对父亲的想象赋予了他们所崇拜的精神存在物并反映了他们对父亲的矛盾感情。
第三,社会结构-功能学派(Social Structural-Functional Analysis)。该学派关注仪式的功能性(尤其是社会功能),即仪式如何推动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仪式维系社会系统整体的功能属性,同时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团结、 增进集体情感、 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该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早期的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和涂尔干,晚期的美国结构功能主义者帕森斯和新功能主义代表亚历山大等。其中还包括了格拉克曼、范热内普、特纳等人的理论。
第四,宗教现象学派(The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s)。他们吸收了胡赛尔的现象学方法,以“悬置”和“本质直观”为理解原则,把宗教现象看作是一些独立的体系,希望从宗教本身的角度来理解。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舍勒和奥托、意大利学者佩塔佐尼、美国学者伊利亚德(Mirca Eliade)、英国学者斯马特等。人对神秘的、强有力的,使人敬畏的东西向往是永恒的,神话与仪式是人们获得经验与人生意义的方式。此外,他们还强调神话和象征的意义高于仪式。神话或象征提供了比仪式更清晰的有关宇宙与神圣物的意义表述,而仪式不会像象征那样揭示更多内容,也不像神话那样稳定,乃至展示永恒的结构。仪式不过是对神话或象征的展演。
第五,仪式研究的象征文化学派 (Symbolic-Cultural School of Rituals)。代表人物有特纳、利奇(Edmund Leach)和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格尔兹(Clifford Geertz)等。该派学者将文化或仪式作为一种独立的系统来进行研究,关注的是其与语言相似的特征,通过系列词汇或术语,按照相应的语法结构进行组合连接,来表述或象征。如格尔茨对斗鸡游戏的研究。
第六,仪式研究的实践、表演学派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School of Rituals)。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实践”(practice)逐渐取代“结构”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主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从文化的行为机制出发,来重新界定历史与结构。布迪厄将在特定场域下的分隔或变化称为仪式,仪式不能将历史和结构综合起来,而应该研究行为本身。他从莫斯和韦伯那里借用“习性”(habitus)一词来指人类行为——作为系列倾向(dispositions),人们以之来型塑社会传统,规范社会实践。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则对仪式活动所涉及的文化实践提出了一个建设性模式。夏威夷人把库克船长的出现纳入到自己的神话-实践之中。库克船长的出现和死都不再只是一个事件,而是被视为罗诺神存在的证明,进而被纳入玛卡希基仪式和整个夏威夷的社会文化结构之中。
凯萨琳-贝尔(Catherine Bell)在梳理了以上的仪式学派优劣之处后认为,对仪式特征的把握,关键在于它的“仪式化”(ritualization),使某些行为区别于另外一些行为,并且有具体的目的和文化流程。实践理论对仪式的研究是将其置于真实的场景之中,关注特定时空里的身体运动和个人意识,如何界定和感受文化价值观,如何和各种复杂的权力关系相结合,仪式的核心是变化,它不单是价值观、等级和权威的体现,同时也构建这些观念,而且这些观念也并非一致,是矛盾的世界观的多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