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含义:“一”是指同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指两种政治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2、形成过程: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
a.50年代中期,毛、周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b.1981年叶剑英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阐明了中国政府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和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可以保留军队)
c.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完整的“一国两制”理论。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e.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使“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成为我国国策。
二.运用
⑴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南京条约》1860《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租新界,租期为99年)
条件:①中国自改革开往以来,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 及其他各方面方针政策支持;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租期临近。
解决步骤:过程:A.1982年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内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提议
B.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C.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意义:①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有利于促进香港的稳定繁荣。
②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⑵其次成功运用于澳门问题
解决步骤:①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原因:①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②“一国两制”在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③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努力
2.表现:①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三通限制放宽
③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④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⑤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
⑥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⑦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
⑥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三.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①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平等。
③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
补充:思考: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⑴有利因素: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国政府维护统一的坚定决心
③海内外中国人要求统一的共同心愿 ④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⑤两岸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同文同种) ⑥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⑵不利因素:①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台独”势力,“一中一台”论等)
②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美国、日本等)
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异同?
性质:一是中国内政问题,一是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