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被遗忘的那些泸州民间游戏,你还记得什么是蛇抱蛋吗?

说实话江阳沽酒客,虽然一直写泸州的本土传统文化历史,但是还是觉得过去不如今天,但是这种自信,有时候也挺没有底气的?今天我们生活状态,物质条件,怎么都比过去要丰富多彩,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娱乐消遣乏善可陈,喝酒,打牌,唱KTV,简直成了样板戏一般,毫无新意,乐趣匮乏。
我在想,以前的泸州人怎么娱乐的呢?然后去就找一些老一辈的人问,发现了泸州民间流传的36个游戏,有的我们小时候玩过,有的我们没有,除了一些全国都雷同的游戏项目外,还有好几个是泸州独有,好了如果你感兴趣,就来看看下面这些游戏吧,可能真的比现在固定的那些消磨时光的东西要有趣的多,顺便问一句,你多久没有玩游戏了?

其实所谓游戏可以归纳为民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活动面宽,内容丰富,为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泸县民间游戏体育活动,大体可分为年节游戏活动与日常游戏活动两大类。年节游戏活动如:舞龙灯、跑旱船、龙舟竞渡、越野赛跑、球类比赛等,一般规模较大,参加人数较多,既有竞赛性,又有表演性。日常游戏活动,则有成人和儿童之分。除正式举办乡村运动会,列入比赛项目外,大多把体育融于游戏之中,称之为体育游戏。除有些与全国各地有雷同外,有的是泸州所特有的,我把其中十二个典型的写作下面介绍,欢迎大家也来补充。

一、放风筝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公元1600年,东方的风筝(菱形)传到了欧洲。
每年泸州春季,以竹篾,色纸扎成各式各色风筝,竟放于空中。民国时期,县城儿童众多去澄溪口河坝放风筝。有时也有风筝赛放,当时的风筝多系自扎自放。1955年春,泸县顺江小学(1918年“麟现乡顺江小学”发端,现为马溪河之畔、上顶山之中的泸县得胜镇顺河学校)少先队曾在仙沱举行风筝比赛后,其他农村小学亦开展这类活动现在,放风筝活动日益盛行,在清明前后,除儿童、中小学校学生外,成人也喜爱这项活动风筝的扎制也越来越精美除自扎外,还有商贩扎制出售。
虽然今天泸州城春秋季放风筝的人数,还是不少,但是都是退休无事的老人为主,而且手工扎风筝的太少了,全部是流水线做出来的,一点神韵没有,说实话,这项游戏,非常值得推广,手脚眼并用,还可以防止脚气和颈椎病。所以希望有一天参与的人会再多起来,工艺风筝也再有人来做。

二、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荡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靴",均以"革"字为偏旁。
当年在泸州乡村中,多用高杆、树杈或屋梁横担,在一定距离系两条绳索绳下端拴上小板;或坐或立于板上来回摆荡。如果摆动不起,由两旁观众推动为戏。新中国成立后,泸州学校、农村、公共娱乐场所,多有这一游戏设备和活动。但是安全系数比较低,还有一定危险性,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设立秋千了。

三、拨河
拔河为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属于我国的传统游戏运动项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
“钩强”或“牵钩”是怎样出现的呢?《墨子·鲁问》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执,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败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执,亟败越人。”
文中提到,公输子鲁班给楚国设计制造了一种在战船上进行水战的兵器,叫做“钩强”。敌船败退时,可用“钩强”钩住敌船,使其不能逃脱;敌船行进时,又可用“钩强”顶住敌方船只,使其不得靠近。牵是拉的意思,钩指钩拒。这一形式用于军队水战的训练中,可以锻炼水军战士作战时钩拉或强拒的能力,故称之为“牵钩”。当时,楚国在训练水军时,是用薄竹片劈成细条做成的“篾缆”代替长钩,将士分成两队,各执篾缆的一端进行对拉,互相较力。

后来,楚国的这项水军“教战”项目,逐渐普及到民间,广为流传。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称,立春之日,“为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霄(系)绵亘数里,鸣鼓牵之”。施钩即牵钩。特别是临水地区的各水乡渔村,渔民们仿效"钩强"制作成类似近代带有"挽子"的篙,作为使船的工具。与此同时,有的地区还把这项军体运动变成一项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形成为一种习俗,每逢佳节就用"牵钩"之戏来进行庆贺。
今天的拔河,是两边人数相等,每边各执粗绳一端,绳中系有标志小帕(或红绳)对准河界。裁判下令(或吹口哨)开始后,以将对方拉过河界为胜。新中国成立后,泸州多在学校开展这项活动。解放后,从机关、学校、工矿普及到农村。1955年1月,在泸县第二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上,将拔河列为竞技体官项目,更推动这项活动的普及程度。现代,有很多所小学,中学的老师们课间会安排同学们进行这项体育活动,此项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团结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团结意识。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四、爬竿
汉代张衡于《西京赋》中所言"都卢寻橦",即爬竿,又称缘竿。爬竿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娱乐健身活动,《文献通考》卷 147载:"缘橦之技众矣。汉武帝时谓之都卢。都卢,国名,其人体轻而善缘也。"此书还载有数十种爬竿的花样,并说"虽各有异,要之同为缘橦之戏也,唐曰竿木,今曰上竿,盖古今异名而同实也"。
在泸州传统游戏里“竿”,有立杆和吊竿两种。游戏时,以迅速爬上顶为胜。爬竿姿式以直臂抱竿,双脚蹬竿而上者为佳,名之日“猴儿爬竿”;双臂抱竿,双脚盘蹬,节节而上者为次,名之日“蚂蝗爬竿”。泸州解放前后,多在军队和学校开展,有的学校还把爬竿列为体育考试项目。农村对这项体育游戏,开展更为普遍。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虽然它有一定危险性,但是还是考验人的力量,技巧和胆识的。
五、爬绳
类似爬竿,但是比之更考验力量和技巧,因为绳子是软的,支撑不够,泸州以前一般用单绳吊起,手足并用向上爬,先到顶为胜。泸州解放前后,在军队和学校中开展这一活动。现在看不到了,部队里训练可能还有,民间已经不流行了,再看就是杂技了。

六、跳拱(跳拱桥)
这个有点像今天体操比赛的跳木马,不过这个木马是人来做的,它更像拱桥的形态,所以泸州人简称跳拱。
有两个人就可以玩了。玩时一人弯腰作拱,众人离数步起跑腾跃而过。跳一轮,拱升高一次,直到有跳者失败,由败者作拱继续又跳。有的还分以下几种:①全身跳一一先跳俯伏低姿势,后跳背拱中姿势,再跳站立低头高姿势;②连续跳——先跳过的人,马上作拱的姿式让后面的人跳,如此轮番跳到尽兴为止;③扣手跳一一以两人扣手做跳架,先低后高,其他人依次跳,跳不过者换作跳架。此游戏,泸州主要在儿童游戏居多,因为大人重量不一,很难掌握,但是非常有趣味性。
七、滚铁环
滚铁环,旧时传统儿童游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全中国。玩家手捏顶头是"U"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6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亮。
以铁钩推铁环在地面滚动前进。能越斜面起伏障得、转弯,速度较快,能在单染上滚者为优。泸州多在三十多年前小学及中学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如今已成为回忆了。

八、跳绳
跳绳运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称“跳索”、明称“白索”、清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
跳绳是一种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游戏。清人潘荣陆《帝京岁时纪胜》记录清代北京元宵节民间娱乐活动时,称跳绳为“跳白索”。
《松风阁诗抄》有诗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这种加伴唱的跳绳游戏,娱乐性很强。跳绳有单脚跳、单脚换跳、双脚并跳、双脚空中前后与左右分跳等多种方法。跳时,摆绳与踏跃动作要合拍,可一摇一跳,也可一摇两跳乃至一摇三跳。摇绳的方向可前可后。用长绳可两人同时摇动、集体轮流跳或同时跳。跳跃时还可按不同情况编排各种动作花样,也可用节奏与旋律适宜的歌谣伴唱。除花样跳绳外,也可按一定距离,边摇绳边跑向终点,比赛速度。
分单绳、双绳单人跳、双人跳、多人跳及花样跳等。泸州解放前后中小学多有此项活动,家庭院坝亦有跳绳游戏。80年代初,各类学校体育活动将跳绳列入比赛项目。反正今天很多人还喜欢跳绳,减肥最佳运动之一。

九、跳橡筋绳(跳橡皮筋 )
经典的当年全国儿童游戏之一。1960年代至1990年代间极为流行,尤其深得女孩子喜爱,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增多,跳橡皮筋这种游戏逐渐淡出了孩子们的视线。
泸州这边是两人将橡筋绷成长方形圈,其余人依照规则用脚跳,由低到高,互相竞赛,可个人比赛,也可分组比箦。犯规者去绷橡筋,跳得高的为优,有的还边跳边拍手唱儿歌、吡项体育游戏,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特别是女孩。1981年,泸州地区体委通知各地小学开展橡皮筋“三跳”(即:单跳、双跳、分组跳)活动。泸县福集、石洞两所小学将活动成绩上报,参加了评选。
十、踢毽子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泸州这边一般用鸡毛或纸羽为,有数人环立连环踢的;有多人排成圈,在一定距离下瞄准互踢给对方的;有个人“四面踢”、“翻转踢”的、或者用脚板反踢的,以踢得次数多着为胜。还有架网作河(如排球赛扯网),两边对踢比赛的。民国32年(1943年),泸县文教科曾在石洞小学组织比赛周家春(女)夺得第一名。解放后,常在小学女生和农村北童中展此项活动。

十一、斗鸡
这个可不是两只公鸡相斗,这在北方叫撞拐子,我们泸州叫斗鸡。
斗鸡是锻炼平衡和耐力的一种游戏。游戏至少要两个人,弯起一腿来,北京人叫做拐起腿来。这个游戏,就是一条腿向前拐着,可用手搬住,双方人用单脚一蹦一跳地对撞,用那条拐着的腿互相碰撞,谁被撞得失去平衡,拐着的腿放下来了,谁就输了。
十二、蛇抱蛋
一人为“蛇”,以三小石为蛋,“蛇”以脚蹬着抢蛋人的下肢为胜,被蹬人换来当”蛇“,三蛋抢完,”蛇“没蹬到人,罚一科目重来。
除了上述的十二游戏,还有铲(抽)陀螺、老鹰抓小鸡、挤爆油渣、猫捉老鼠、丢手巾、跳房子、骑大马、打水漂漂、踩高跷、扳手腕、击鼓传花、捣沙包等等,每一个游戏,都是动手动脑,让人玩后,心情大悦。
今天的很多人,对游戏的感觉已经淡漠了,其实游戏可以锻炼身心,还是促进大家的感情交流,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专利,很多大人依然可以参与,我们现在不是走的太慢,而是根本不愿意好好停下来,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说了这么多游戏,你想不想邀约几个儿时的伙伴,再来重温一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