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五十音图的由来
五十音图是学习日语的基础,想必大家也知道组成五十音图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分别是汉字草书的简化和取汉字的一部分演变而来。但是大家有想过五十音图本身是什么时候产生,又是谁根据什么方法创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五十音图的历史。

关于五十音图的历史,有两个关键词,那就是“反切”和“悉昙”。
“反切”这个词其实来自于汉语,最早又称为“反语”。我们现在学习汉字时,都有拼音作为辅助,而在没有拼音的古代是如何给汉字注音呢?最早采用的是“直音”和“读若”。所谓直音,就是用读音相同的汉字注音,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有简单的同音字;读若,就是用近音的汉字注音,这样有时候发的音就不完全准确。基于以上这些缺点,后来便有了“反切”,基本规则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另外一个汉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米=莫礼切”。
后来,这种研究发音的方法也随汉字文化传入日本。大约10世纪时,日本天台宗的明觉和尚在其著作《反音作法》中,将相同辅音的假名放在同一行,相同元音的假名放在同一段,并注明了如何使用“反切”的方法对假名进行发音,这应该是采用行和段对假名进行排列的最早的尝试。简单的说,“反切”确定了各个假名的读音,那么其顺序又是如何决定的呢,那就要提到“悉昙”了。
“悉昙”是梵语“siddham”汉语音译而来,“悉昙学”就是指中国和日本针对梵文发音进行的学术研究。而梵语的元音用拉丁字母表示就是:a, ā, i, ī, u, ū, , , , , e, ai, o, au, (a), (a)(粗体为日语元音),大家应该发现了,其中「aiueo」的顺序与「あいうえお」相一致,同样辅音也是如此。因此现在普遍认为,五十音的排列顺序便是受“悉昙学”的影响。
而「五十音」以及「五十音図」的说法,是到江户时代才出现的。古代时则称为「五音図」「反音図」「仮名反(かながえし)」等。但是,那时候的五十音图仍和现在有一些差别,因为当时有的假名存在多种写法(即变体假名),并且人们并不刻意区分这些变体假名,明治初期出版的一些书本上仍可以看到使用变体假名的五十音图。

中间为「生そば」,左侧小字为「なが井」

「綴字篇」平假名五十音图
1887年后,活版印刷开始普及,变体假名也随之衰退。到明治33年(1900年),明治政府废止了变体假名,并在文部省令第14号「小学校令施行規則」的第一号表中正式公布了一一对应的五十音图。此时的五十音图基本上与我们现在的五十音图相去无几,只不过仍然保留了「や」行和「わ」行的部分假名。

1900年明治政府公布的五十音图
可见,五十音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汉语音韵学的影响,并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才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