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问题不解决,电动汽车永远别想取代燃油车!
“完全不理解,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的发言,在最近引起了轩然大波。
随着各国都在出台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造车新势力不断鼓吹电动汽车的低成本和智能化,似乎营造出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好像燃油车马上就要被淘汰了。电动汽车将成为汽车市场上的主流,但是一查数据却发现,新能源汽车在市售新车的占比刚刚突破10%,电动汽车的普及依然是任重道远。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反差呢?
因为很多人都没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电气化和电动化完全是两码事,禁售燃油车也不代表只能发展电动汽车,而一些有心人士,刻意在营造电动汽车才是未来的概念,为自己的产品造势,但是电动汽车真的是未来吗?
很遗憾,电动汽车不是未来,它和插电混动车型一样,都只会是过渡期的产物。因为电动汽车有几大命门很难去解决。
1、锂资源卡住电池命门
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说了这么一句话:“5到10年后,目前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就会被消耗殆尽。”
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将达1800万辆,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将超过1TWh。但是作为动力电池的核心资源,锂资源的储量,却难以跟上需求。截至2020年末,全球锂资源量约8600万吨,大部分都分布在南美区,锂资源的抢夺战已经开始,锂资源的价格也已经水涨船高,12月23日其现货均价已经达到21.2万元/吨。随着锂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近几年,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可能会被终止。而且,仅靠目前现有和在建的锂矿生产项目,到2030年全球将出现50%的锂需求缺口。
而钠离子电池无论是能量密度、使用寿命还是制造成本都难以和锂离子电池相提并论,短期来看,钠离子电池很难取代锂离子电池。锂资源的短缺,扼住了电动汽车的喉咙,也让电动汽车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2、电池回收问题亟需解决
虽然锂资源的储量有限,但是将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锂资源不就有了吗?但是,问题就在于,在电池回收市场,存在着很明显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大量的小作坊企业回收了大量的废旧动力电池。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年退役的动力电池总量达7.4万吨,但当年全国首批上榜的5家“白名单”企业仅共计回收处理约0.5万吨动力电池,其余6万多吨动力电池“下落不明”。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其中大部分都流入了小作坊,而这些小作坊因为在电池拆解方面的不正规和不专业,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也正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电动汽车的环保也成为了一纸空谈,大量的废旧电池的电解液,流向了农田、土地、水源,造成了比汽车尾气严重得多的污染。
3、电网负荷较高
很长时间以来,关于电动汽车的电网负荷问题,网上一直有一个削峰填谷的理论,意思就是,安装了家用充电桩的电动汽车车主,晚上回去使用慢充桩充电,正好处于用电低谷期,因此能够削峰填谷。国内的电动汽车车主有多少人有条件安装家用充电桩我们暂且不谈,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动汽车的充能时间正好和家庭用电高峰期有重叠。脱离电网结构谈削峰填谷,无疑就是在耍流氓。
其实电动汽车对于电网的负荷,不是在电网整体的冲击,而是在局部配电网,原因很简单,家庭慢充桩使用的是家庭配电网络,而很多车主到家就插上充电,也就是下班后到家7点钟的时间,这个时间其实正好和家庭用电的高峰期重叠了,你不可能要求车主到了夜里十一点才插上充电桩充电。
而目前家庭配电网的冗余容量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在建设之初根本没有考虑到电动汽车充电的问题,而现在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低,对于家庭电网的负荷还看不出来,如果未来电动汽车的占比真的到了50%,如今的配电网络肯定是无法承受这样的负载的,那么这就牵扯到电网的改造甚至专门建设专用充、换电基础设施和相应的容量级别的配电网络,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4、续航衰减问题难以解决
每年,工信部都会号召车企,集中精力攻关低温性能,但是毫无意外,在某媒体的续航测试中,几乎所有的电动汽车都翻车了,续航纷纷腰斩。电动汽车的低温续航问题,是电动汽车的一大顽疾,这是由于锂离子的特性决定的,要解决就必须提高电池包的温度,而升温就意味着能耗增加,看起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悖论。
除了低温续航衰减以外,高速续航的衰减问题,也是一个致命的问题,而且似乎更加无解,这也让电动汽车和燃油车完全反过来,电动汽车城市能耗低,高速能耗高,而燃油车城市能耗高,高速能耗低。而高速续航衰减的问题,让电动汽车长途出行的便利性,远远无法和燃油车相提并论。
5、充能时间瓶颈难以突破
电动汽车诞生这一百多年,充能时间一直阻碍着电动汽车普及发展,虽然各大车企都在宣传自己的充电功率、充电5分钟续航多少公里,但是,峰值功率维持的时间往往很短,目前几乎所有的电动汽车完整充满的时间都要一个小时以上。相比燃油车三分钟完成补能,电动汽车的补能效率极低。
所以,目前来看,电动汽车仍然只适合市区通勤代步,适合作为家庭第二辆车,而很难作为家庭唯一用车,电动汽车的这几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许会和插电混动车型一样,作为过渡期的产物存在,很难实现大规模的普及,至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能源形式到底是什么?相信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