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九)刘勰的文学创作论

2022-07-29 21:36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论文学创作的构思

  1. 《神思》: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正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

    特点:“神思”无远不到,无高不至,不受形骸之束缚,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无比广阔的范围和幅度。在整个“神思”过程中,文学家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这种“神思”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创作在“睹物兴情”的过程中,包含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这就是“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孕育文情的时候,心与物之间有一种互相呼应的重要表现。

    “物以貌求”:客体以其多种多样的姿态摆在作家面前,让艺术家选择所需要的部分,与之相契合。

    “心以理应”:主体按照其内含之理来与之相呼应,和物中最能体现其心之理者融合为一。

    物之貌与心之理互相默契,此理既是心之理亦是物之理。理应貌之呼求而入其中,貌则恰好能容理入乎其中而使自己成为主体之理的体现者。

  2. 虚静: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虚静而后可以洞察宇宙,妙观万物的道理。

    刘勰在强调虚静时并不否定知识学问、经验阅历等的重要性,将其与虚静的精神状态同时列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3. 对言意关系的理解:“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关键:一是作家的才能问题。作家的学识是否广博,经验是否丰富,能否做到“博而能一”。二是必须认识到语言在表达人的思维活动内容时还是有缺点的。刘勰肯定“言不尽意”,强调要注重“文外”之意,去象征和暗示语言所不能表达、难以直接描绘出来的部分,尽可能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并且利用读者的联想能力。

二、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

  1. 《隐秀》:“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秀乃是作家神思活动的必然结果。艺术构思的结果形成了艺术形象,而艺术构思活动内容的丰富、生动、深刻以及其审美的特性,又决定了艺术形象必然具备“有秀有隐”的特点。

  2. “隐秀”的含义:秀,是指的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是具体的,外露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公”。

    隐有“文外之重旨”,有两重意义。前一重意义是艺术形象本身自然流露出来的,后一重意义则是和不同的读者的不同的体会相联系的,所以也常常是不确定的,有它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秀是要使客观事物的面貌非常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应当对现实物象做艺术加工,使之比生活原型更加“卓绝”。

    “盖隐处即秀处也”,隐与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前者是指艺术形象中主体的特征,后者是指艺术形象中客体的特征。

  3. “隐秀”也是刘勰对文学创作的一种美学要求。刘勰以自然为美,又不废弃人为加工。“其云晦塞非隐,雕削非秀,更为善防流弊。”

三、论文学的风格

  1. 《体性》: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刘勰指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才和气是先天的,人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是后天的,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紧密联系。

    作家的才气虽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又受后天学和习的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比先天的才和气更重要的地位上,他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对作家作品的影响。

    刘勰提出“文如其人”,指出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各不相同所形成的必然结果。

    将文学作品归为八种基本类型。

  2. 《定势》:着重论述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研究了不同的文学体裁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特点,从而决定其不同的风格特色。

    刘勰指出,文学作品不同的“体”有不同的“势”,一定的文体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风格特点,这是文学体裁本身具有的必然性。

    强调“因性以练才”,作家要善于选择与自己的思想性格、习惯爱好、才能智慧相适应的文体形式来写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客观的“自然之势”与作家的主观才性特征和谐一致。

  3. 《才略》:论述文学风格的时代特征。

    作家的才能风格与时代有密切关系,不能不受时代风尚的影响。

    刘勰在《时序》篇中对历代文学风格的时代特征做了相当深入而系统的分析。

四、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

  1. 所谓“风骨”,是刘勰“风清骨峻”审美理想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和抗争精神在文学审美理想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论特别讲究文品与人品的一致。刘勰提出的“风清骨峻”不只是一种艺术美,更主要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它和中国古代文人崇尚高洁的精神情操、刚正不阿的骨气是分不开的。

  2. “风骨”实是指作家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怊怅抒情,必始乎风”,感情愈强烈,气质愈鲜明,作品中的风也就更加突出。

    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要由语言文辞来表现的,所以骨与辞关系十分密切。刘勰提出“风骨”,是他对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的一种要求,而他肯定辞采华丽是对文学作品物质美的一种要求。但在这两者中,“风骨”居于主导地位,而辞采是起辅助作用的。这一主次关系不能颠倒。

五、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

  1. 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刘勰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刘勰反对“为文而造情”,主张“为情而造文”。他重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要求作家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 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文心雕龙》四分之一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

    主张首先要讲究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做到“杂而不越”。

    之后要善于剪裁。“规范本体”,在文意的安排上要删去烦琐、重复以及与全篇无关紧要的部分。“前裁浮辞”,要注意文辞修饰,使之精炼明白,生动流畅。“三准论”: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

  3. 在文辞表达方面,刘勰论述了比兴、夸张、声律、对偶、用典等问题,根据当时文学创作的经验做了认真地理论总结。


(十九)刘勰的文学创作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