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笔记Ⅱ—虚构与现实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这句话我在初中的时候听美术老师反反复复地提及,但直到高中走完了一大半才大约摸到几丝明悟的味道。
也正是我2022前半年创作历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说“原生”计划从开始到搁置的过程,让我对创作的方式和方向都有了更深的思考,那几乎和它平行,但稍落后于它开始的另一个系列则让我重新审视了创作内容这一方面。
也就是:
虚构与现实
实际上对于再次考虑这个问题我并不感到意外,倒不如说在意识到我正纠结于内容的虚构成分与现实成分的比例的时候,那一刻感觉到的大概是“诧异”。
我诧异自己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想到,过往所有拿来写着玩的东西,总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原因,是路走岔了。
因为在我最开始,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给自己定下的观念是:虚构。
可以预料到的是这一观念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不然也就不会存在脑子一抽就去狂热地弄什么“原生”,信心爆棚地要独立完成一个细致的世界。不过再一想,如果没有这一观念或许也就没有这些集中在2022年的感悟,所以它又功不可没。
而这一观念的诞生又要往前回溯到我小时候看的网文、漫画,玩的游戏等,所以不多赘述,直接把时间拉到这一个事件链的开端。

2022年的寒假前夕,布置作业的最后一节课后。
我的语文老师直接在我收拾完东西打算跑路的时候,把我堵在了班门口,然后给了我几份征文通知。
因为作为理科生,班里应该只有我一个人喜欢写点文字,而且以她的话说,我写东西,字数要求向来是只看上限不看下限,所以她觉得安排了我处理这几份文稿之后,再在班里说一声就没有问题了。
我自然拿了任务就跑路,回家路上才想起来看一下要求。
结果,呜呼,一个要求写学校,一个要求写“征程”,还有一个堆在手上一直被延迟提交时间的中国航天征文。
非常令人头大。
前两个都是我不怎么想动笔的主题,过于大,一时没有思路,而且要满足我自己的感觉,只能走记叙文的以小见大这一条路。后者,有了成品稿件,只需要打磨一下。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后者我尝试了小说,并且,在当时看到的名为“天师SkyMaster”的中国航天器拟人企划中摸到了灵感,去写了人格化的航天器。
所以,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
我决定把前两者也作为小说来写。
这就是我去考虑虚拟和现实比例的开始,因为“征程”主题那篇征文里面我以身边的人为原型,写为两个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把另一个主要人物定为我自己完全虚拟出来的角色。
“若”
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一个名字将会贯穿我接下来的几个搁置作品。
因为我在完成两篇文本之后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现实和幻想的边界,好像模糊掉了欸。
我此前并不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在现实的基础设定上去糅合想象中的事物,但那个时候写出来的感觉,要么是什么“都市修仙”、“都市异能”之类看上去就感觉不太行的,要么就是强行把神秘和科学分成两侧,塞到一个世界里面。
和我的感觉相去甚远。
我想要的是合为一体,想象藏在现实之中,现实又随处可见。
创作出来的世界看起来和现实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就像平静的水潭——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深。
如此神秘感能够激发我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这才是我那时候感觉到的。

第一次尝试同样在寒假,又是脑子一抽,在摸鱼和肝“原生“进度之外,我毫无畏惧地开了新的战场,一时兴起地写了基本设定和构思,还列了一个框架。
这没有花费我多长时间,因为我打算写的东西是自己的生活,把从初中开始寄宿,到高三毕业的六年,截取其中的假期,分十二个片段完成。
我把它命名为《邻家与寄宿生的假日》。
作为没有一个神秘元素在内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基于现实背景进行虚构的第一次正式尝试,可谓意义非凡。
虽然说这一次有了大纲,有了大体思路,也有了现成的内容,但是完成这一个作品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许多事件被省略,许多我希望有的事件要加入,虚拟人物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有和我不熟悉的领域沾边,但却又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件需要第三视角解释,而又不能删掉……我又一次感觉到了头大。
虽然说现在我找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按照类似单元剧的形式,一次假期只重于两位主角的成长和感情的加深,辅以其余事件,在时间上连成轴,然后把次要的各位直接丢到背景板里,加点明暗重点之类。
但当时的思考也确实给了我一个提醒,在虚构与现实的比例把握和内容穿插上,我还有许多需要锻炼的地方。
不过当时我关注的重点不在这方面,而在一个非常奇怪的点上。
每次写到和亲人的互动或者相关事件的时候,这种基于现实的投影,总会在我脑子里变成他们现实里原型的样子,然后莫名的尴尬感就会让我不得不停笔,从而拖垮了整个进度——所以在年前《邻家与寄宿生的假日》就被无限期搁置,空出了给“原生“的时间,并且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再次启用的打算。
但它所引导的思考方向无疑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寒假结束后回校,在那段学业压力尚处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我开启了第二次尝试。
基于此前尝试的方向,我选择了一个可以随时获得灵感且没有太多尴尬感的方向:高中生活,并直接敲定了主要内容去写两个普通但成分复杂的高中生,要素将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音乐、vtuber、游戏以及二刺螈相关。
定名为《普通?高中生日常》
由于作为主视角之一的形象直接相当于我的化身,所以在过单人剧情的时候可以畅爽无比。但是,当时的我因为在Kindle里面装上了整套《狼与香辛料》和《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等的轻小说并且睡前都要拿出来看一看,所以行文和情节导向,很明显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我也不确定那个时候选择这个题材和正在读路人女主有没有关系,但是另外一个主角的选择,必然在那种氛围中被影响到了。
我选择了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尴尬的人物。
具体有多尴尬我不赘述了,只简要说明是一位异性好友。
但这导致了后来因为某些事件而导致就算有了大纲,详细的故事线,信手拈来的人物形象,它还是在我完成第一卷之后就直接无限期搁置,并且不再启用。
与“原生“进入第二阶段同时发生。

本来期间会出现一段创作的空白期,但好在喜欢不自量力地多线程操作的我,在同时拿了“原生“、和高中生日常的同时,又写下了三个新的主题,其中有两个暂时和本次内容无关就不予赘述,但剩下的一个想法则为本次对虚构和现实的思考,提供了更大的意义。
主角不用说,依旧是“若“这个代表了我美好期望的个体,但那次初定的风格和方向,却撇开之前所偏向的的轻松日常系、玄幻类以及侧重于仅限主要人物的塑造。
我选择了”恢弘“。
(这片大地0/1)
我把背景设定为与现实十九世纪初相似,因为这个当时的我打算去尝试利用文本表达历史的厚重,以及“英雄“和”伟大“这两个主题,不过从现状来看,我失败的非常快,几乎是在开头之后就没有动过笔。
因为在思考之后我发现不仅在笔力方面,自身知识储备和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也是完全不足,根本没法写。
真要强行动笔那结果就是制造垃圾,所以我主动放弃了。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从这一次尝试后,在后续作品的尝试构思的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角色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以及在文本中如何去融合角色的性格和行为,让他们看起来符合人物形象。
同时在更好地融入那些社会背景,借此去丰满角色的形象,同时借机表达我的主题。
而在这一方面让我向更深处前行的莫过于明日方舟的世界观。
(这片大地1/1)
照片和现实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现实可以无限放大,于微小处窥见世界,而前者细究到最后只有像素点。
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年上半年的尝试中我一直立足于现实,因为伴随见识和学识的增长,现实往往比小说更荒谬这句话的意味才能体会更深。
而现实也有太多不得不写的东西,不得不说的事情。
我总会想起那句话。
“文以载道。”

回归正题,这个过程最新的产物一直延续到现在,而这一次我定下的方向则是“神秘“。
以我自己的方式把“神秘“融合进生活,拓展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但不论最终要偏向那个方向,我觉得这一过程告诉我的道理还是那句话。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