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OKR落地通关法则 系列之第048关:写出高质量OKR中的O的三个实用方法



1,OKR目标的产生
目标的产生一定是源于组织的长期价值,更深层次是来源于公司的使命愿景和战略规划,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战略的本质就是在众多挑战中拣选和识别最核心的,并通过一系列的连续的协作的行动计划,最终战胜核心挑战,实现价值创造。但是在实操中,很多组织的目标与愿景使命战略是割裂开来的,由于这样的割裂丧失了组织的有效性,目标的价值锐减, 出现大量的无价值的目标,甚至不是目标,是指标。
因此,OKR中目标的产生尤为重要,目标的产生有三种方式:自上而下的分解与聚合;自下而上的突破与优创;业务分析切片法,我们详尽的解读一下。
2,自上而下分解聚合法
国内很多关于OKR的课程中,在传递一种传统的错误的方法,就是在撰写OKR的时候,公司,团队,个体三个层面,上级管理者的OKR中的KR,即时下一级管理者OKR中的O,其实本人是严重反对这种模式的,不支持这样简单粗暴的创建OKR。适度的层级关联是可以使组织运营更加协同一致,但是如果所有的目标都沿着组织层级进行分解关联,就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甚至违背了OKR的理念。使得组织丧失灵活性和敏捷度,自上而下的强制分解,会出现细微的调整,带来系统性的变化,纵向的分解细化,会导致单一的选择,OKR思维更强调横向多元化路径创新。
在高度自上而下的分解目标中,员工会被边缘化,过多的精力在执行任务的动作上,大大降低参与感,从而失去创新的动力。在实战中很多一线员工往往很难做出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OKR工作法的核心是:聚焦,透明,协同。自上而下的分解聚合法不是机械的分解,而是团队基于共识和信任,在各自擅长业务范围内实现共同目标。
3,自下而上的突破优创法
在组织中采用过多的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过度的纵向的目标分解,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迫感,公司内很多价值创造往往来自于组织的基层,在OKR系统中,最强大的力量,也经常来自于管理层之外的洞察力,源于一线的员工。目标的来源不同,对一个人的驱动力也是完全不同的,员工的参与制定的目标程度越深,在某种程度上,员工对目标的实现动力就越强。
使用自下而上的优创法设定的OKR目标,更适合创建OKR中的突破型的O,一只高绩效的团队,会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条目标设定的路径之间,保持好适度的融合。
从大量OKR实操中得出的建议:在使用OKR工作法初期,建议自上而下使用分解法创建契约型的目标,同时自下而上的利用优创法建立突破型的目标,比例大概在2:1区间。当组织运营OKR已经非常成熟的,这个比例可以是1:1。自上而下的契约型目标是深思熟虑的战略目标的颗粒度和节点,而自下而上的挑战型目标是试错迭代中涌现出新观点,新想法。
4,业务分析切片法
在OKR体系中,使用切片法目的是利用一套绩效咨询的工具,可以迅速的测量出影响绩效的核心要素,从而体现出聚焦的效能。切片法的模型:目标—现状—原因逻辑;切片法的核心思维:理解测量业务目标(这个目标指的是可量化的业务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通过将目标绩效与当前绩效(现状)进行比较,也就是识别绩效上存在什么样的差距。在通过业务目标和业务现状的比对,绩效目标和绩效现状的比较,分析原因逻辑,进而将原因分成组织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人的因素。切片法的应用可以快速的使团队和个体,在OKR应用初期聚焦目标。
5,写在最后的话
创建高质量的O,是组织OKR的核心,是组织战略执行的关键,是一家公司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创新能力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