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卫士——法国条约型重巡洋舰发展史(下)

(本文为下篇,上篇可以看这里)

为了能够节省出增强防护所需的重量,STCN开始在C4方案上重新设计船体,自“迪盖·特鲁安”级延续下来的艏楼船型被放弃,低干舷的平甲板船型成为替代方案,这样可以省去艏楼的重量,位置低一层甲板的前后主炮群也会省下不少重量。轮机系统自然也需要改进,STCN决定采纳最初的84000马力出力31节航速的方案,不过除此之外还需要更多改进。STCN提出了将“絮弗伦”级上的三轴推进系统改为双轴推进的方案,同时继“杜肯”级方案之后再一次提出给舰船锅炉增加预热器。以上两项改进,配合新式的蒸汽轮机和蒸汽压力更高的新式高压锅炉,STCN预计若C4采用这套动力系统,相比于“絮弗伦”级的动力系统可以节省约700吨的重量。

不过,法国海军内部并不赞同STCN的全部方案。有意见认为,42000轴马力的设计会令推进轴负担过大,进而降低寿命和可靠性,并且只有两组轮机组在实战中也会降低生存性——毕竟一组损坏就会导致丢失一半动力。尽管如此,“絮弗伦”级上的三轴推进系统也并不为法国海军所待见,因为其不仅会导致舰只转向半径过大,还会导致弹药库被一根推进轴一分为二,实际上降低了提弹效率。最终,STCN决定在C4方案上采用法国海军内部最为青睐的方案——与“杜肯”级相同的四轴推进系统。尽管这套系统相比于双轴推进系统要重不少,但是除了可以提升生存性外,也会使得舰体加宽(以容纳4根推进轴),从而有更多的侧面空间来提供更好的水下防护(有更多空间缓冲鱼雷/水雷/近失炸弹的爆炸能量)。

最大的改动显然是防护方面。基于在“免疫区”内免疫意大利152mm火炮的要求,总参谋部要求C4方案拥有100mm厚的主装甲带和80mm厚的主装甲甲板。在放弃了基于“絮弗伦”级船体进行改进的方案后,侧面主装甲带的厚度要求又被提升至110mm。通过采用平甲板船型、换用新型轮机系统、缩减动力舱长度以及采用电焊技术等减重手段,STCN成功为C4方案装上了如此厚重的装甲,并且主装甲带位置也回归至舰体最外侧。主装甲带内部则是油箱和一段空舱,空舱也可以用来携带额外的燃油,这段区域构成了C4方案针对水下爆炸的缓冲区,其内侧则是由40mm厚的均质装甲板构成的纵壁,用于保护内部结构不被爆炸冲击波及。STCN认为如此防护设计可以对舰体内部提供完善保护,因此不必要像“絮弗伦”级那样通过扩大轮机舱空间、分散布置动力组件来提高生存性,将轮机系统更紧密地布置以缩减动力舱长度也不再是个问题。因此,STCN决定将6座锅炉置于三个串列排布的锅炉室内,4组轮机组也集中布置在两个锅炉舱后两个相邻的轮机室内。集中布置的锅炉也使得C4方案可以只使用一根烟囱,再度节约重量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甲板空间,可以用来放置小艇、高炮,以及为水上飞机提供更多操作空间。

1930年4月,C4的设计方案被接受,同年5月订单下发至布列斯特造船厂,并被命名为“阿尔及利亚”——不同于此前使用人名对巡洋舰进行命名,“阿尔及利亚”的命名是因为订单下发时正好赶上法国人建立阿尔及利亚殖民地的100周年庆典。定案的“阿尔及利亚”除去上述的轮机和装甲改进外,还将飞机弹射器减少至一座,将副炮换为更新型的100mm Mle1930型并增加至12门(6座双联),将中口径高炮换为全自动的37mm Mle1935,13.2mm高射机枪也换装新型的四联装枪架。除此之外,“阿尔及利亚”尽管没有更换主炮,但是却使用了一个全新设计的主炮塔,相比于“杜肯”级和“絮弗伦”级的主炮塔改良了提弹机构(具体而言,老炮塔的扬弹机是直接将炮弹输送至炮塔内并由人手动装填至炮内;而新炮塔则是将炮弹输送至炮塔下方一个待发平台,再转移至一个与主炮相对位置固定的悬臂内,之后进行二次提升,再完成装弹。这样做是为了让主炮可以在任意俯仰角下装弹)。由于布列斯特造船厂的任务繁重,没有空余船台,因此“阿尔及利亚”号要等到“杜布雷”号下水后才在1931年3月动工。并且,由于37mm Mle1935型高炮的开发延宕,至1934年“阿尔及利亚”号建成服役时,其配备的中口径高炮实际上只有4门老式的37mm Mle1925型(与“杜肯”级和“絮弗伦”级同型号)。

6.《伦敦海军条约》后的改进
1930年4月,《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尽管法国和意大利因为对关于限制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条款不满而没有签订完整的条约,但是双方在谈判桌上还是达成协议,不再建造条约规定中的A类巡洋舰——即10000吨、装备8英寸火炮的重巡洋舰。由此,“阿尔及利亚”便成为了法国最后一艘条约型重巡洋舰。1931年,法国海军修改了舰艇分类标准,将《伦敦海军条约》中定义的A类巡洋舰(重巡洋舰)分类为一等巡洋建,B类巡洋舰(轻巡洋舰)分类为二等巡洋舰。由此,“杜肯”、“絮弗伦”和“阿尔及利亚”三个级别共7艘的条约重巡也终于摆脱了“轻巡洋舰”的身份。

不过,尽管法国海军并不打算新建重巡洋舰,但是现有舰的现代化改进仍需要按部就班进行。最先纳入考量的自然是两艘最早服役的“杜肯”级。由于其薄弱的装甲防护,法国海军认定其并不适于担当一线作战任务,于是动起了将其改装成航空母舰的念头。彼时,法国海军唯一一艘航空母舰是“贝亚恩”号,但是这艘航空母舰缓慢的航速令法国海军深感不满,自1928年起就开始规划下一代航空母舰的建造,改装“杜肯”级重巡洋舰便是其中计划之一。STCN提供了4套改装方案,其中3套为保留1~2座主炮塔的“载机巡洋舰”方案,只有一个是采用全通甲板的纯正航空母舰方案。不过,由于“杜肯”级本身舰体空间有限,其机库设计最多也只能装载不到20架飞机,因此不久后便让位给了18000吨的“霞飞”级航母计划。

1932年,改装航母未遂的“杜肯”级开始接受第一次现代化改装,主要是强化对空武器。舰上原本露天配置的8门75mm副炮均安装了一个半开放式的炮塔,同时加装了统一射控装置;将原本位于舰艉的4门37mm高炮移至小艇甲板,并在其原本的位置加装了8挺13.2mm机枪;其他的改进则包括在2、3号主炮塔上均加装了一个5米级测距仪,以及主桅上的一些会影响到桅杆顶端的火控塔视野的设备被拆除。1937年,“杜肯”级又接受了第二次改装,换装了新型的8米级主测距仪,将弹射器延长以能够弹射更重的卢瓦尔130水上飞机,并在舰桥两侧加装了4门(2座双联)13.2mm高射机枪。

“絮弗伦”级自1933年起也接受了类似的改装:为副炮安装了半开放式炮塔、加装对空射控装置、更换主测距仪、强化飞机弹射器。不同的是,由于设计之初就拥有12挺13.2mm机枪的对空火力,因此1939年战争爆发前的“絮弗伦”级并没有再额外加装更多的机枪。自1935年开始的第二次改装中,“絮弗伦”号降低了主桅高度,“柯尔贝尔”号、“福煦”号和“杜布雷”号则将4门单装37mm高炮更换为4座双联,并将其位置挪至舰艉。

至于“阿尔及利亚”号在战前的改进和“絮弗伦”级后三舰类似,更换了主测距仪,重新排布了高射炮,同时升级了飞机弹射器。不过,“阿尔及利亚”号在改装中还为烟囱加装了一个烟囱帽,并且翻新过一次锅炉预热器。1938年,“阿尔及利亚”号还将3号主炮塔上的5米级测距仪升级为8米级,同时为高炮射控室加装了一个屋顶。
7.二战中的法国重巡
1939年9月,随着德国入侵波兰以及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在欧陆爆发。彼时,法国海军所有的7艘重巡洋舰均服役于地中海舰队,其中“阿尔及利亚”(旗舰)、“杜布雷”、“福煦”、“柯尔贝尔”、“图维尔”和“杜肯”均隶属于第一巡洋舰中队,“絮弗伦”属于第二巡洋舰中队——不过战争爆发时,“絮弗伦”其实已经身在东南亚,并成为了殖民地舰队旗舰。法国对德国宣战后不久,仍驻扎于土伦的第一巡洋舰中队便分成了两个小组,第一组(“阿尔及利亚”、“杜布雷”、“福煦”、“杜肯”)跟随两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组成“突袭舰队”以搜索德国袭击舰,第二小组(“柯尔贝尔”、“图维尔”)则担负护航任务以保护地中海内的运输线。

由于情报不明确,因此“突袭舰队”在10月份便分拆至英国人编组的“X舰队”和北上迎击“沙恩霍斯特”的舰队,其中“X舰队”由“斯特拉斯堡”号战列舰、“阿尔及利亚”号重巡洋舰、“杜布雷”号重巡洋舰、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和3艘法国驱逐舰组成,以达喀尔为基地,在法属西非海域搜索德国袭击舰;“福煦”和“杜肯”号则返回土伦,并未跟随“敦刻尔克”级北上搜寻“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11月,由于“斯特拉斯堡”号需要返回法国本土检修,因此“福煦”号自土伦调至达喀尔的“X舰队”,“斯特拉斯堡”号则和“阿尔及利亚”号组成Y舰队返回布列斯特。

1939年12月,由于确认“施佩伯爵海军上将”号在南美沉没,因此X舰队返回法国本土,“阿尔及利亚”号也再度返回土伦接受了一些小改装,换装了一个更高的烟囱帽以更好地阻止烟囱飘向舰桥,同时将舰上的4座单装37mm高炮更换为双联并将安装位置移至舰艉,还给所有的13.2mm机枪都添加了一个防盾。X舰队离开后,达喀尔的防务由新编成的Y舰队接手,成员是“普罗旺斯”号战列舰、“杜肯”号重巡洋舰和“柯尔贝尔”号重巡洋舰。1940年3月份,“柯尔贝尔”离开Y舰队加入了新编成的X舰队,与“阿尔及利亚”号和“布列塔尼”号战列舰一同执行向加拿大运送储备黄金的任务。4月份,Y舰队离开达喀尔返回法国本土。5月份,“杜肯”号和“图维尔”号编入X舰队,并跟随英国人驻扎在亚历山大港,其余4艘重巡则全部回到土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4艘驻泊于土伦的重巡洋舰在6月13日跟随法国地中海舰队出击,炮轰了意大利的两个港口——热那亚和瓦多利古雷,不过并没有造成意大利人的任何实质性损失。1940年6月22日,随着德法停战协定的签订,这次行动也成为了地中海舰队的最后一次作战行动。

由于法国的投降,因此处于英国控制范围内的“杜肯”、“图维尔”和“絮弗伦”(彼时停在新加坡)均被英国人勒令除装,位于土伦的4艘重巡也免遭如同“敦刻尔克”级一般被英国人炮轰的命运。由于维希法国政府担心英国皇家海军会在达喀尔如法炮制米尔斯克比尔之战,因此打算将“阿尔及利亚”、“福煦”和“杜布雷”三艘最先进的重巡洋舰调往达喀尔以支援那里的“黎塞留”号战列舰,但是这项请求被德国人所拒绝。在此之后,4艘位于土伦的重巡洋舰只被德国人允许进行有限度的出海训练,期间“阿尔及利亚”还再度进行了改装,安装上了一套国产对空警戒雷达系统,并再度增加了13.2mm机枪的数量。不过,这些改装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在1942年11月,德国开始占领法国全境,驻扎在土伦的4艘重巡全部参与了自沉行动。德国人将土伦转交至意大利手下时,意大利人将土伦港内坐底的这4艘重巡均打捞出水,意图修复自用,但是由于法国人自沉时已经用炸药将轮机和主炮完全炸毁,因此意大利人也放弃了修复尝试。

至于被英国人控制的“杜肯”、“图维尔”和“絮弗伦”,则在1943年加入了自由法国海军,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并且设计过时,战力不高,因此并没有参与到一线作战任务中。1945年法国解放后,3艘幸存的重巡终于再次回到了土伦。

8.幸存重巡的战后余生
二战后的“杜肯”、“图维尔”和“絮弗伦”并没有过上退休生活,而是直接进入了另一场战争中。1945年底,由于法国想要恢复自己在越南等地的殖民统治,因此派遣了远征军开始入侵越南。三艘自二战幸存的重巡洋舰作为主战舰艇,全部被调往了远东。三艘重巡洋舰在越南作战期间执行了一些对岸炮轰和海上封锁任务,然而她们的主要任务其实还是运送兵员。不过出于国际压力和堪忧的舰况,三艘重巡洋舰只在越南执行了一年任务便回到了土伦,并退出了现役。

三艘重巡洋舰在1947年后半先后进入预备役,并改装用作其他用途。“杜肯”号停泊在阿尔泽,并成为了两栖作战训练中心。1948年,“杜肯”号接受进一步改装,以完善其作为训练中心的职能,设置了指挥中心、兵营和教室。1955年,“杜肯”号被废弃,次年出售拆解。
“图维尔”号进入预备役后则成为了一座浮动兵营船,为第二舰队的军官们提供住所。起初其服务的对象为“巴黎”号战列舰,随后又更换为“黎塞留”号战列舰,最后则是成为了航海学校的预备军官们的宿舍。1962年,“图维尔”号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进行了报废处理,并在次年拆解。
“絮弗伦”号在进入预备役后则作为火炮训练舰服役至1961年,随后又改为声呐训练舰。1963年,“絮弗伦”号改名为“海洋”,以将舰名腾给新建造的一艘导弹护卫舰。其作为训练舰的使命直到1971年才结束,报废后,“絮弗伦”号在1976年才被一家拆船公司买下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