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船改军舰,伊朗最新“巡洋舰”下水,能否打破地区平衡?
前段时间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下水了一艘造型独特的“巡洋舰”,说是巡洋舰,事实上从外观上看,这艘舰不仅不像是巡洋舰,甚至与我们印象里的水面舰艇也是大相径庭,因为这艘船并不是一艘按照水面舰艇标准建造的船只,这艘排水量12000余吨的“巡洋舰”是货轮改进而来的。

其实民用船只改为军用这件事并不罕见,历史上最著名的民用舰艇改造军用舰艇的事是在英阿马岛战争期间,由英国“大西洋运输者”号改装的所谓“轻型航母”。由于马岛战争期间,英国在远离本土的南美进行作战,航母数量短缺,满足不了空中行动所需,于是乎英国人灵机一动想出了民用运输船改航母的“妙招”。

改装后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能够满足直升机和“鹞”式战斗机的起降要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人航母不足的压力,但代价也是惨痛的。可怜的“大西洋运输者”号在仅仅挨了一枚“飞鱼”导弹便在淹没在大洋里。事实上民用船只从根部设计上就并没有考虑可能遭受的打击,老子顶多考虑考虑怎么防海盗,你却让我扛导弹?

民用船不仅不适合改装为军舰,甚至可能为其他同类型船只招来灭顶之灾。战场上,很难判断这艘民用船是不是军用的。这让作者联想到前段时间台伪军巷战演习时,装甲车伪装成工程车和戏台,那么问题来了,以后解放军登岛可能看到类似的设施都要来上两炮,即便它真的是个戏台,这无异于让岛内百姓为台伪军和台独们挡子弹。

我们言归正传,虽然改装军舰这件事并不靠谱,但民船军用的思路是对的。在战时大型运输机执行快速投送任务,但后续主力部队还需要铁路以及滚装船来帮忙。其次货轮在战时也可以充当舰队“奶妈”担任补给舰的角色,上述使用方式是合情合理,也是国际上通用做法,但民船改军舰还是名副其实的“武库舰”恐怕笔者很难苟同。但说句实话,这样的改装对于逐步失去波斯湾控制能力的伊朗海军来说,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伊朗海军虽然在海湾地区国家中属于响当当的“海上强国”,但相比于伊朗面临的主要威胁,这点海军力量恐怕就有些不值一提了。伊朗的海上力量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那几艘“基洛”级潜艇以及几艘上世纪40年代美军的“巴布尔”级驱逐舰。虽然这船比笔者爷爷的年龄还要大,但在伊朗的精心维护下也还算是凑合,这一点可以参考伊朗的F-14,那品相叫一个漂亮。

近些年,伊朗对波斯湾的控制能力正逐步下降,以色列以及其他周边国家的海军力量稳步提升,美军也频频在附近海域秀肌肉,这让伊朗倍感压力,手头上的几艘老爷舰难当大用,百余艘导弹艇也跑不了多远,很难形成有效的水域控制,这就使得伊朗人急迫的寻找解决方案,民船改装就成为了一个既省时又省力的“无奈”之举。

要说这货船改军舰也有一个好处,货船拥有宽大的甲板面积,可以满足伊朗海军攻击艇、无人机以及无人机的停放和起降要求,其甲板下方空间还可以进行人员和装备的运输,堪称最不正经的“船坞登陆舰”。伊朗对于货船的改装要比英国人深入的多,英国人顶多叫把甲板“腾空”,但伊朗的这艘“驱逐舰”可谓是要啥有啥。

这艘改装后的伊朗货船装备有地对地、地对空导弹,相控阵雷达,反舰导弹等。单从武器上来看,其性能确实还算可以,基本可以达到欧洲国家大型护卫舰的水平,但水面舰艇并非儿戏,想要达到真正意义上军舰的水平,可不是装个雷达,安两枚导弹这么简单。现代水面舰艇强调体系化的作战能力,一方面是单一水面舰艇的系统的整合能力,这种整合能力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如55的综合桅杆,作战效率极高,这是平台的优势,普通民船很难做到。这就意味着伊朗“巡洋舰”一定程度上只能各部门“各自为战”,很难形成行之有效的指挥和信息情报处理。

而这一点不只体现在一艘船上,体系化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需要的是舰队各个船只间的协作配合,比如两栖攻击舰队依靠两栖攻击舰上搭载的远程警戒雷达与护卫舰、驱逐舰完成情报共享,再由护卫舰和驱逐舰进行打击或拦截来袭目标。而这种体系化作战方式,是一艘货船改装军舰几乎不可能具备的。

其次就是防御能力,当然这个防御能力可不是比谁更硬。事实上如果单比“硬”,货船要远比普通水面舰艇要硬,这一点可以参考此前美军和挪威海军盾舰和货船的相撞事故。以目前世界各国的反舰火力发展来看,被一到两发反舰导弹命中,就是把二战时期的战列舰搬出来,他也得沉。所以各国索性不再在船身厚度上做文章,而是把空间更多的留给防空反导设备并发展隐身性能更好的水面舰艇,把威胁消灭在拦截圈之外。而伊朗这样一艘“巡洋舰”没有任何隐身性可言,防空反导火力也十分堪忧,几乎是活靶子。

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真的急,谁又愿意走这条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