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8 郭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8、郭嘉(公元169—207年)
三国初期的一位年青有为的法家,是曹操集团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字奉孝,颍川阳翟[1]人。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十分激烈。二十七岁的郭嘉坚决站在曹操的法家路线一边,拒绝了推行儒家路线的袁绍集团的拉拢,经同乡荀彧[2]的介绍,在曹操部下任“军祭酒”[3]。
郭嘉初次被曹操召见时,就旗帜鲜明地和曹操纵论天下大事。他歌颂了刘邦当年在曲折的斗争中由小变大、由弱转强,终于战胜了庞然大物项羽,表明了他尊法反儒的政治立场。他对袁绍的儒家路线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指出袁绍“繁礼多仪”,完全是儒家的那一套;袁绍凭借所谓“四世三公”的资历,割据冀州,高喊什么复尧舜“揖让”之礼,拉拢“好言饰外”的儒生,实际上是“以逆动”,即推行一条逆历史潮流的反动路线;袁绍在其统治区内“所任唯亲戚子弟”,这是儒家“任人唯亲”的路线;“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这是为了收买人心而装模作样的假仁假义。如此等等,所以说“绍有十败”[4]。
他满腔热情地赞扬曹操的法家路线和政策。郭嘉对曹操说:“公体任自然”,“奉顺以率天下”,这就是说,曹操的路线政策,是顺乎历史潮流的自然趋势的,因而能够得人心;郭嘉指出,“汉末政失于宽”,“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就是说,曹操以严格的法治代替了汉末的所谓“宽政”,亦即儒家所谓“仁政”;又指出曹操用人是“唯才所宜,不问远近”,这是法家的“任人唯贤”的路线;还赞扬曹操有“不为虚美,以俭率下”的好作风,尤其是能周详地考虑天下大事,等等,所以说曹操“有十胜”[5]。因此,郭嘉认为今天的袁曹之争,正好比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所以,他信心十足地认为,当前袁绍虽然兵强地广,而最后必败,曹操虽然兵弱地狭,而最后必胜。事后,曹操对其他亲信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6]
郭嘉为曹操贯彻法家路线,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十一年。他比较善于分析形势,利用敌人的矛盾和缺口,向曹操建议了一系列战胜敌人的策略。例如,公元一九八年,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乘袁绍北上攻击公孙瓒的时机,发兵东征吕布。当着三战三捷之后,吕布被迫退而固守时,曹操又采纳了郭嘉乘胜急攻的建议,结果是生擒吕布,消灭了袁绍的一股比较得力的同盟军;二〇〇年,正当官渡之战的紧张时刻,一部分人为孙策将渡江袭许都的传闻而忧虑,但经郭嘉作了正确的分析,坚定了夺取官渡之战的胜利信心;二〇二年,曹操发兵讨袁绍,因袁绍病死,即继续进兵讨其子袁谭和袁尚,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这时,郭嘉建议,为了利用谭、尚争位的矛盾,应当暂缓进攻,可挥戈南向荆州征刘表,以待其变。曹操同意这一建议,当军队开到西平[7]时,袁谭和袁尚果然打起来了。再挥戈北上时,就取得了各个击破的胜利。从此,冀州[8]广大地区统归曹操管辖。二〇七年,在远征乌桓之战中,曹操又采纳了郭嘉的乘敌不备、轻装奇袭的建议,又取得了巩固北方边防和彻底消灭袁尚残部的巨大胜利。
郭嘉在对曹操的建议中,始终抓住袁绍这个主要敌人,加以打击。这些策略对于曹操战胜袁绍统一北方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是很高的。郭嘉在征乌桓归来的行军途中因病逝世,当时还只有三十八岁,曹操十分悲痛,在奏表中写道:“军祭酒郭嘉,自从征战,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9]可见郭嘉在短短的十一年中,对于曹操的统一事业所作的贡献是不小的。但是,他的“择主而事”以及他所竭力支持的统一事业都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注:
[1] 今河南省禹县。
[2] 曹操的谋士。
[3] 相当于“军师”的官职。
[4] 《三国志·郭嘉传》。
[5] 《三国志·郭嘉传》。
[6] 《三国志·郭嘉传》。
[7] 今河南西平县。
[8] 今河北中部、南部,河南北部以及山东西部。
[9] 《三国志·郭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