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3.7 刘备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7、刘备(公元161—223年)
三国时具有法治思想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字玄德,涿郡涿县[1]人,其祖先是皇族,但其家庭已破落为小手工业者。他少年时期,就和母亲一起以编织草鞋、草席为生。东汉末期,他曾任安喜尉,平原令,豫州牧等职,从参加讨伐董卓时开始,逐渐发展了一支军队。公元二〇八年,得诸葛亮为军师,于二一四年夺取了益州[2],建立了蜀国。他于二二一年,在成都称帝。二二三年,亲率大军讨伐孙权遭到了失败,病死于白帝城[3],被谧为昭烈皇帝。
刘备和诸葛亮的政治观点是一致的。他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夺取荆州和益州,以此为根据地,进一步削平各地的割据势力,逐步争取统一中国。
他积极支持诸葛亮制定的路线政策,以法治代替了原来益州牧刘璋纵容豪强恶霸的腐败政治。他善于用人和团结人,因而不少人材都闻名而来。他手下的名将不仅有出身于劳动人民的关羽、张飞,而且还有许多人是从其他阵营投奔来的。如赵云,原是在幽州军阀公孙瓒那里并不受重视的人;马超因受曹操打击于刘备围攻成都时远道投奔来的;黄忠原是荆州收刘表手下的中郎将;法正原是益州收刘璋手下一个不得志的人。他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原是在刘表统治地区的一个隐士,当时才二十六岁,刘备听了徐庶等人的介绍之后,接连“三顾茅芦”,终于将他请了出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赞他“知人待士,盖有高祖[4]之风”[5],这话是有道理的。
刘备对诸葛亮一直是器重的,他在遗诏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地对待诸葛亮,并且说:“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6],要求刘禅务必要学习诸葛亮特为抄写出来的这些著作。他在白帝城托孤时,还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7]。这说明他对诸葛亮所制定的法治路线和政策,是始终相信和支持的。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适应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他镇压过“黄巾”起义,同时还效法孔孟的虚伪道德,借以欺骗和统治人民。
注:
[1] 今河北省涿县。
[2] 今四川省一带。
[3] 今四川奉节县。
[4] 刘邦。
[5] 《三国志·先主传》。
[6] 《三国志·先主传》。
[7] 《三国志·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