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天网:龙夏“风”级大型巡洋舰
该级各舰:飓风号,北风号,海风号,暴风号,御风号,龙卷风号,狂风号,疾风号,阵风号,雨风号,春风号,旋风号,台风号,东风号,南风号,西北风号,寒风号,西风号,西南风号,东南风号,波风号,雷风号,和风号,潮风号,江风号,山风号,忆风号,雾风号,信风号,高风号,迅风号,秋风号,深风号,大风号,涡风号,闪风号
首舰开工于1937年1月6日,首舰下水于1938年10月13日,首舰服役于1939年6月27日,末舰下水于1943年1月2日,末舰服役于1943年5月15日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16800吨
满载排水量:20200吨
主炮:三座三联装SW—d1型240毫米55倍径舰炮
副炮:五座双联装SW—f3型125毫米39倍径高平两用炮
防空武器:六座双联装82毫米50倍径防空炮,22座双联装40毫米防空炮,32门20毫米机炮
装甲:主装甲带185毫米
水平装甲100毫米
炮塔正面装甲205毫米
炮塔侧面装甲90毫米
炮塔背面装甲90毫米
炮塔顶部装甲120毫米
炮座装甲150—205毫米
司令塔装甲150—220毫米
锅炉:八台GL-3A1型燃油锅炉
主机:四台TJ-6X型蒸汽轮机
功率:126000轴马力
推进:四轴四桨
最高航速:33节
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
舰长:198.9米
舰宽:24米
吃水:8.1米
定员:1240名
舰尾配备四架水上飞机
设计
1935年,在“渤海”号下水后,龙夏在沙盘上进行了多次推演,龙夏很快发现单艘或少数几艘航空母舰难以达到期望的火力投送能力,大量建造航母带来的问题就是护航战舰。在条约限制下建造的重巡洋舰难以为其提供足够的掩护,使用战列舰又将导致成本过高,龙夏经过推演认为每艘航母应当由一到两艘战列舰护航才能拥有足够的防空火力网。
受限于《沪亭海军条约》的吨位限制,条约重巡洋舰难以承载足够的防空火力,其次,如果发生夜间战斗,飞行员视野不清晰,难以提供空中的火力支援,重巡洋舰或许将成为保护航母的中坚力量,而一旦有战舰战沉,航母的护航力量将被进一步削弱。
所以龙夏决定无视条约建造一级介于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之间并且造价低廉的“多面手”战舰,龙夏对新战舰的期望如下:主炮可以在10海里内轻松击毁任何重巡洋舰,防护可以抵挡在8海里左右203毫米炮发射来得穿甲弹,并且防空火力要达到战列舰级别。
1935年末,龙夏正式启动“风”级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威海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大连造船厂,高雄造船厂,海口造船厂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设计。
高雄造船厂方案采用三座四联装60倍径200毫米主炮,主张用高射速高火力密度快速摧毁敌重型巡洋舰。
海口造船厂给出的方案是四座四联装60倍径200毫米主炮,理念与高雄造船厂基本一致。
江南,广州,大连则因为缺少设计巡洋舰的经验根本拿不出足以满足要求的设计。
威海造船厂则根据龙夏海军要求拿出了与高雄,海口不同的方案,采用三座三联装240毫米主炮,走“口径压制”路线。
240毫米炮于1933年开始研制,因受到条约缘故,其保密程度甚至超过为战列舰研制的405毫米炮。
但是,威海造船厂方案的装甲和防空武器布置十分不合理,龙夏海军对此很不满意。龙夏要求威海造船厂改进设计。(威海造船厂在铁甲舰时代是可以与江南,广州,大连三厂并列的造船厂,到了一战中后期,威海造船厂逐渐转型,将重点转向了巡洋舰的设计建造,在战后威海造船厂几乎承担了所有重型巡洋舰的设计建造工作,威海造船厂最后一次参与主力战舰设计是参与“重山”级的设计竞标)
改进工作直到1936年8月都没完成,威海造船厂只能找到高雄与海口造船厂合作,1936年末,改进工作完成,1937年1月6日,“风”级首批六艘分别在威海造船厂和高雄造船厂开工建造。
“风”级在开工时,外国情报机构认为其只不过是在条约失效后开工建造的新型重巡洋舰,主炮口径仍然是以往的200毫米,但当“风”级下水时,这种火力超过所有重巡,防空比肩快速战列舰,价格低廉(相对于战列舰)的战舰,给各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各国也相继设计建造大型巡洋舰,但其采购价格甚至直逼快速战列舰。
在战争开始后,“风”级用强大的防空火力为舰队撑起一片保护伞,当然,在敌人看来这无异于一片致命的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