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2你来华北绝对没你好果子吃——PTZ-89坦克歼击车小史

苏联和我国之间关系的恶化,在1969年珍宝岛冲突中达到顶峰,在当时看来苏联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入侵我国北方地区。我国的领导人很清楚苏军在军事质量和数量上的技术优势。在寻求弥补其落后的同时,我国的设计师也开始想一些极端的方法。打击来自北方苏联大的坦克威胁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发展大口径的自行反坦克炮,从而导致了PTZ-89自行反坦克炮的研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歼击车成为部队中装备的主要装甲车辆之一。他们装备有大威力的火炮,一定机动性和合理的装甲防护,很容易击穿敌方坦克的装甲。然而,在战后的几年里,坦克歼击车很快就失去了人气: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增强,加上反坦克导弹系统的发展,很快就否定了常规的坦克歼击车的作用。少数的国家例外,如西德的JPZ-45以及苏联的Su-122-54,但也有部分国家转向去发展导弹坦克歼击车。但对于中方来说,常规坦克歼击车可以大批量生产,生产门槛也较低。可以让拖拉机厂在短时间内进行转型来生产常规型坦克歼击车。但是受时代以及政治的影响,中方还是开展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反坦克歼击车,像是WZ-141。然而,第一次设计安装有反坦克导弹以及无后坐力炮的尝试是失败的--尽管WZ-141经过长期的开发,但它从未进入现役。这就使得传统火炮式坦克歼击车显得更加的重要。
火炮问题
如何选择一门足以击穿敌人坦克的主炮是设计坦克歼击车的关键。对在珍宝岛冲突中缴获的T-62坦克上的U-5TS火炮的研究,促使我国设计师的设计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就是需要一门可以发射亚口径穿甲弹的滑膛炮(APC)。中国试图从联邦德国那里获得120毫米火炮技术,但因此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军队来进行实验。1978年,我国军方批准了一项开发120毫米滑膛炮的计划,用于下一代坦克的主炮。一个关键的要求是,它可以在2000米的范围内用次口径穿甲弹击穿T-72坦克。早在1979-1980年军方就开始对447厂制造的火炮原型进行测试。如此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大口径的反坦克炮,表明我国设计师已经成功地获得了西方技术。大量测试的结果一般都是积极的。

80年代初我国设法搞到了T-72。这导致了项目发展方向的改变。然而,我国设计师并没有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继续完善120毫米反坦克炮。该火炮仍被看做供给用于大口径坦克歼击车用。1983年,开始测试120毫米反坦克炮的改进版,炮管长度增加到52倍口径(西德原型和可能是中国早期版本的炮管为44倍口径)。该炮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其穿透力可以在2000米处击穿了460毫米的均质轧制装甲。同时,由于经过改良后,火炮的后坐力过大。只能对原本打算的底盘进行更换(据传是要用69的底盘),这就导致了新的也就是现在摸样的坦克歼击车的出现。
概念的实现
PTZ-89坦克歼击车的底盘就是用于83式152mm自行榴弹炮的WZ-321通用底盘,它不仅可以承受120毫米火炮巨大的后坐力。由于它使用的是WZ-321通用底盘,所以维修起来较为方便。在WZ-321通用底盘上的测试于1984年开始。一年后,该车首次向数量有限的军方官员展示。1989年,它被命名为89式并进入部队服役。早在新世纪,随着统一的命名系统的入,89式自行火炮被改名为PTZ-89。

WZ-321通用底盘没有因为安装炮塔而有大幅度的改装,发动机-变速器舱在前部,炮塔移到了车体后部。带有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舱(位于车体左舷)位于发动机-变速器舱和乘员舱之间。还有三名车组成员(指挥官、炮手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车体和炮塔是焊接结构,使用最大厚度为50毫米(炮塔)和10毫米(车体)的钢制装甲板。通过炮塔顶的舱门和车体后部的单开门(也用于装载弹药)可以进入战斗舱。
该自行反坦克炮安装了一台12缸柴油机WR-4B(仿制德国 "道尔茨 "12150L发动机),液体冷却,涡轮增压,功率为520马力。 传动系统为机械行星式。具体功率为16.75马力/吨,这使该自行反坦克炮具有良好的机动性。最大速度为55公里/小时,巡航里程为450公里。一侧的底盘包括前驱动轮、后惰轮、六个带扭杆的滚轮和三个支撑滚轮。负重系统的一个特点负重轮的不均匀排列: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负重轮之间的距离明显大于第二和第三、第四和第五滚轮之间。

PTZ-89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20毫米的滑膛炮,配备了一个制退器以清除火药气体和一个隔热套。弹药包括30枚(据其他报道最多为36枚)整装弹,其中一些被放置在炮塔后部的弹药舱中,一些被放置在车体后部。一些书提到PTZ-89有安装 "半自动装载系统",但实际上它是一台辅助式推弹机。据报道的射速是10发/分钟。辅助武器包括一挺12.7毫米的88式通用机枪,安装在舱门上方。一些书还提到了还安装一挺7.62毫米口径的机枪,但是PTZ-89的图片没有出现这种武器。
火炮弹药包括三种类型的弹丸--亚口径穿甲弹、定型炸药和高爆破片弹。穿甲弹弹丸速度为1660米/秒。PTZ-89安装了79式坦克的TSFCS-C火控系统,包括日间瞄准器、激光测距仪和基本型的弹道计算仪。89式的指挥官还单独有一个简化的日间瞄准器。

PTZ-89有两个烟雾弹发射装置(每个有四个发射管),位于炮塔前部,还有热烟雾发生装备,通过向发动机排气中注入燃料来制造烟幕。PTZ-89自行反坦克炮配备了大规模毁灭性武(核武器)保护系统和快速灭火系统。
生产和服役
据了解,PTZ-89自行反坦克炮的大规模生产始于1988年,到1989年,陆军收到了第一批二十多辆自行反坦克炮。大批量生产型与原型车的不同之处在于炮塔形状稍有修改。总产量不详:不同的消息来源给出了产量的估计,从 "一百多一点 "到230台不等。在任何情况下,生产速度都很低,每年不超过15-25辆。

PTZ-89的火控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升级,包括升级夜间瞄准装置以及火控装置,其钨芯穿甲弹能够在2000米处穿透550毫米的钢质装甲(原版弹丸可穿透460毫米的装甲)。还试图通过安装一门58倍口径的120mm反坦克炮(其碳化钨的穿透力在2000米处为700毫米)来进一步升级它。然而,这个改装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没有大批量生产。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在解放军中,PTZ-89自行反坦克炮被定义为是一种炮兵武器。装备这些自行反坦克炮的部队的数量也是少量的。3个炮兵营(每个18辆PTZ-89)被纳入北京和济南军区的几个坦克师的炮兵团。然而,PTZ-89的服务时间相对短暂--该车于2015年11月5日正式退出现役。那么,为什么PTZ-89的服役时间这么短?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坦克制造事业发展速度较快,短时间内中国的坦克就更新换代。但因为PTZ-89是那个特殊年代,对付苏联钢铁洪流的产物。在苏联解体后,PTZ-89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所以PTZ-89很快就退役了。

PTZ-89的相关指标
战斗重量, 31t
车组成员 4
弹药 一门120毫米反坦克炮(30发),一门12.7毫米机枪
尺寸,毫米。
长 8240
高 3230
宽 2800
发动机功率,马力 520
最大速度,公里/小时 55
翻译自:PTZ-89: истребитель танков по-пекинск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