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7国考「言语理解-材料辨析」真题解析

2018-11-21 09:14 作者:最后的遥远  | 我要投稿

全文字数|10.5千
阅读时间|33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2017国考「材料辨析」真题(1)

2.2017国考「材料辨析」真题(2)

本文为2017国考「材料辨析」真题解析。

一、2017国考「材料辨析」真题(1)

【2017国考省级卷51-55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5题。

技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战,并且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先驱阶段。技术的先决条件已经存在,梦想家们可能会考虑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然而即便这些梦想此时已经记录在案,人们也不会将其视为发明创造,比如达·芬奇曾经绘制过很多有说服力的飞机和汽车图画,但人们并不认为他是在发明创造。

其次是发明阶段。这一阶段在人类文化当中相当有名。此一阶段时间比较短,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阶段当中,发明家们把科学技术、好奇心与决心结合起来,通常再加上一定的表演技巧,将各种方法以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给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技术。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新发明会得到那些溺爱它们的监护者(也许还包括最初的发明者)的保护和支持。通常这一阶段比发明阶段要重要,可能还包括额外的创造,这些额外创造比那个独创性发明更重要。当年,许多工匠已经手工制作了非常精美的老式汽车,但使汽车产业得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却是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推出的大批量生产的创新做法。

第四个阶段是成熟期。技术在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也终于成为社会当中独立稳定的部分,也许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观察家认为,技术将永存于世。

在下一个阶段(可称为「挑战者时期」)到来时,这种状态会发生有趣的变化。技术界的「新贵」威胁着要排挤那些老技术,其追随者过早宣布了胜利的消息。但是尽管新技术能带来一些独特的益处,仔细思考之后人们却发现,这些新技术在功能和质量方面存在着关键元素缺失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这些新技术确实无法改变既有秩序之后,技术的保守派便以此为依据,证明以前的技术方法确实可以永存。

对逐渐老化的技术来说,这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另一种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它总能成功地将原有技术逼到过时的舞台上。在生命周期的这个部分,技术在逐渐衰败的状态当中度过了晚年,它的最初目的和功能现在都被一个更活泼的竞争对手比下去了。这一阶段约占技术整个生命周期的5%至10%。

最终,技术成为「老古董」,就像马赫轻便马车、拨弦键琴、机电式计算器一样,不得不黯然离场。

51.填入文中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怀胎数月最终分娩的过程一样
(B)流星划过夜空那样璀璨而耀眼
(C)人类当年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
(D)人类文明酝酿以及发展的过程

52.作者举亨利·福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汽车产业中的工匠精神决定着工艺水平
(B)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前景
(C)技术推广中的额外发明比独创发明更关键
(D)独创性发明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力

53.下列哪种现象可能发生在技术发展的「挑战者时期」:
(A)数码相机抢夺胶卷相机的市场
(B)打字机的功能完全被电脑所代替
(C)凡尔纳小说已有对潜艇的构想
(D)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智能手机

54.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技术的成熟期持续时间较短
(B)关键元素的缺失会导致技术停滞不前
(C)「老古董」指技术已臻于完美,无需改进
(D)「短暂的胜利」指原有技术的胜利

55.这篇文章主要谈论的是:
(A)新兴技术的进阶之路
(B)技术的生命周期
(C)新旧技术的优劣比较
(D)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概括本文:
技术有独特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划分为先驱阶段、发明阶段、发展阶段、成熟期、「挑战者时期(作为老技术被新技术挑战)」、「老古董时期(像古董一样离场)」。

51.填入文中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怀胎数月最终分娩的过程一样
(B)流星划过夜空那样璀璨而耀眼
(C)人类当年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
(D)人类文明酝酿以及发展的过程

正确率46%,易错项B

本题错误率超高,但原因并非是题目多么难,而是陷阱出的非常精妙。该题是公考「材料辨析」题的巅峰水平,非常值得研究。该空上下文为:

发明阶段在人类文化当中相当有名且比较短,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科学技术+好奇心+决心+表演技巧」的发明结合,带来全新技术。

本题考生很容易下意识选择B。「技术发明」是个很积极褒义的词,而原文这句话说的是技术发明阶段的两个特点:短、有名。而4个选项中,「流星划过夜空」是很明显的带着这两个特点的,对考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然而,想要做对题目,单凭第一感觉是不行的,一定要理解原文。

浏览原文可得知,技术生命周期分为先驱阶段、发明阶段、发展阶段、成熟期……本段讲述的是发明阶段。第一句话横线前面说的是「该阶段有名而且短」,第二句话则描述了这个阶段,即「发明家们把科学技术、好奇心与决心结合起来,通常再加上一定的表演技巧,将各种方法以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给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技术」。

也就是说,技术发明阶段除了短和有名之外,还和「各种方法结合」、「全新」有关。能够符合这么多要素的,只有A选项的「怀胎分娩」。

原文「此一阶段时间比较短」,指的是和「先驱阶段」的对比,而「分娩」的相较于「怀胎」恰好类似「先驱阶段」相较于「发明阶段」,同样过程较短,且分娩是人生中最有名的阶段,就像纪念伟人时一般纪念「诞辰XXX周年」。

更重要的是,分娩的过程是一个新生命孕育出世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用很多生命的材料来结合出来的母体未有的新事物,初中生物就详细讲述了这个过程。

B「流星划过夜空那样璀璨而耀眼」虽然「短暂而有名」,但是流星的特点是「燃烧自己」、「一瞬即逝」。也就是说,该选项和成语是「昙花一现」的意思相似,类似的例子是「某体育天才出道拿数个冠军然后受伤推移」、「某军事天才打赢关键战役后英年早逝」等「高光阶段耀眼但短暂」有关,排除。

C「人类当年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该选项形容的是某个伟大时代的开端,或者某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看似和题意有关。但「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是一瞬间的事情,并没有「一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放在「技术发明」中更适合用来描述「某项技术、某个行业的关键的、标志性的事件」,例如iPhone的发售对智能手机行业的意义,「神舟五号」对中国载人航天界的意义等,排除。

D「人类文明酝酿以及发展的过程」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技术发明周期的特点是「短」,而D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排除。

本题一定要结合前后文,特别是前后文第一句话,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道题的陷阱完全击中了部分考生审题不仔细的弱点,一定要重视起来。

52.作者举亨利·福特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A)汽车产业中的工匠精神决定着工艺水平
(B)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前景
(C)技术推广中的额外发明比独创发明更关键
(D)独创性发明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力

正确率76%,易错项B

本题属于「由例子推出观点」的类型,观点在例子中体现却又不直接表达,需要考生结合原文认真分析。

原文提到的「亨利•福特」例子如下:

当年,许多工匠已经手工制作了非常精美的老式汽车,但使汽车产业得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却是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推出的大批量生产的创新做法

可以看出,亨利•福特所起的作用是将汽车真正发展为一门产业,原因是采取了大批量创新的做法。从原文的「工匠手工制作」、「精美老式汽车」可以得出,原来的汽车行业是一门手工的、老式的、小批量的,也就是说原来的汽车成本较高、批量较小、远离普通大众。

而该例子在「发展阶段」的段落中,紧接亨利•福特例子的下文是:

通常这一阶段比发明阶段要重要,可能还包括额外的创造,这些额外创造比那个独创性发明更重要。

由这句话可以得出,虽然汽车不是亨利•福特发明的,但是他的「额外的创造」(即大批量生产的创新做法)使得汽车由一门成本高、远离普通大众且批量较小(手工+精美+老式)的类似奢侈品的行业变成了一门大众性的产业,所以比「独创性发明」(指的发明汽车的人,或者说发明手工制作精美老式汽车的工匠)更为重要,C「技术推广中的额外发明比独创发明更关键」符合要求,正确。

A「汽车产业中的工匠精神决定着工艺水平」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亨利•福特的例子讲述的是和工匠手工制作相对应的亨利•福特的汽车大批量创新的做法,而不是为了体现工匠精神。

B「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前景」属于脑补,因为原文说的是亨利•福特的汽车大批量创新的做法,而不是汽车应用的前景被亨利•福特挖掘出来。

如果原文说的是「大众原本把汽车视为一种上流社会奢华的出行方式,但亨利•福特改进了汽车结构,使其能够适应更多地形,行使更远的距离」,那么本文选B就是合适的。

D「独创性发明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原文根本没有提及,排除。原文说的是亨利•福特的大批量生产的创新做法促使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是说老式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

本题需要注意B的描述和原文不符之处,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解题了。

53.下列哪种现象可能发生在技术发展的「挑战者时期」:
(A)数码相机抢夺胶卷相机的市场
(B)打字机的功能完全被电脑所代替
(C)凡尔纳小说已有对潜艇的构想
(D)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智能手机

正确率71%,易错项B

本题在难度非常低的前提下,考生错误率接近三成,原因只可能是没有理解「挑战者时期」的含义。

像此类在材料中挑出一个概念,然后找到概念对应选项的题,必须理解该概念的含义。考生对概念理解的越准确,此类题就做的越轻松。

「挑战者时期」对应的段落如下:

在下一个阶段(可称为「挑战者时期」)到来时,这种状态会发生有趣的变化。技术界的「新贵」威胁着要排挤那些老技术,其追随者过早宣布了胜利的消息。但是尽管新技术能带来一些独特的益处,仔细思考之后人们却发现,这些新技术在功能和质量方面存在着关键元素缺失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这些新技术确实无法改变既有秩序之后,技术的保守派便以此为依据,证明以前的技术方法确实可以永存。

从该段落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①「挑战者时期」在「成熟期」之后,此时技术的特点是「老」,被「新贵」所威胁;
②该阶段的技术虽然「老」,但「新贵」技术存在着关键元素缺失等问题,使得「新贵」技术暂时无法取代老技术。

因此该概念对应的正确选项应该是这样的:①该选项有一个新技术和一个老技术;②新技术初期由于关键元素缺失等原因并未直接取代老技术。

确定「挑战者时期」的概念后,再看四个选项:

A「数码相机抢夺胶卷相机的市场」存在新技术和老技术,且选项明确告诉考生「数码相机抢夺胶卷相机的市场」不是瞬间的过程,是有一个「抢夺市场」的过程的,符合题意,正确。

B「打字机的功能完全被电脑所代替」所用的词是「完全代替」,也就是说「打字机」这种技术已经彻底退出市场,已经过了「挑战者阶段」,用原文的话就是——技术变成了「老古董」,就像马赫轻便马车、拨弦键琴、机电式计算器一样,不得不黯然离场。排除B。

C「凡尔纳小说已有对潜艇的构想」所描述的潜艇技术仅仅处于构想阶段,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排除。

D「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智能手机」其实和B类似,该选项可以替换为「MP4/传统手机的功能完全被智能手机所取代」,和B一样描述了新技术已彻底成熟,老技术被彻底取代成为「老古董」的阶段,排除。

本题的易错项B和A一样都提到了两种技术,但B选项所说的是「完全取代」,只要能够理解「挑战者阶段」,是很容易做对的。

54.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技术的成熟期持续时间较短
(B)关键元素的缺失会导致技术停滞不前
(C)「老古董」指技术已臻于完美,无需改进
(D)「短暂的胜利」指原有技术的胜利

正确率68%,易错项B

本题直接找原文材料核对就可以。在此类题错误率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考生可以适当多花一些时间保证正确率,拉开和竞争者的差距。

A选项「技术的成熟期持续时间较短」对应的原文内容如下:

第四个阶段是成熟期。技术在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也终于成为社会当中独立稳定的部分,也许已经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观察家认为,技术将永存于世

「稳定」→「稳固、确定」,时间阶段长;
「深入人类生活」→「和人类生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时间阶段长;
「观察家认为技术将永存于世」→有观点认为这一阶段将会很长。

由本段可以推出,技术的成熟期持续时间较长,与选项不符,排除A。

B「关键元素的缺失会导致技术停滞不前」是易错项,但是该易错项设下的陷阱不难发现。它对应的原文是「挑战者时期」这两段:

在下一个阶段(可称为「挑战者时期」)到来时……这些新技术在功能和质量方面存在着关键元素缺失的问题。当人们发现这些新技术确实无法改变既有秩序之后,技术的保守派便以此为依据,证明以前的技术方法确实可以永存。

对逐渐老化的技术来说,这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另一种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它总能成功地将原有技术逼到过时的舞台上……

由原文可得知,因为「新技术在功能和质量方面存在着关键元素缺失的问题」,导致「新技术确实无法改变既有秩序」,而不是「新技术停滞不前」。而下文马上提到「这通常只是逐渐老化的技术一个暂时的胜利」。也就是说,关键元素缺失影响的是对旧技术地位的挑战,而不是新技术因此停滞不前,排除B。

C「『老古董』指技术已臻于完美,无需改进」对应的原文如下:

最终,技术成为「老古董」,就像马赫轻便马车、拨弦键琴、机电式计算器一样,不得不黯然离场。

也就是说,「老古董」指的是旧技术完全被新技术取代而退场的阶段,从原文3种技术产品可看出「老古董」形容该技术已经过时,而不是完美无缺,排除C。

D「『短暂的胜利』指原有技术的胜利」对应原文如下:

新技术存在着关键元素缺失的问题……保守派便以此为依据,证明以前的技术方法确实可以永存。对逐渐老化的技术来说,这通常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另一种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它总能成功地将原有技术逼到过时的舞台上。

也就是说,「短暂的胜利」指的是「逐渐老化的技术」,也就是所谓的「原有技术」,正确。

需要注意新技术确实无法改变既有秩序≠新技术停滞不前!做此类「根据文章」题,一定要细心,再细心!耐心的理解原文表达出来的准确的意思,不能凭空想象并不存在的观点。

55.这篇文章主要谈论的是:
(A)新兴技术的进阶之路
(B)技术的生命周期
(C)新旧技术的优劣比较
(D)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正确率77%,易错项A

只要用心做完前面4道题,这道题的即使不看选项,都知道谈论的是「技术生命周期的六个阶段」(先驱阶段、发明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挑战者时期」/新旧技术激烈竞争阶段、「老古董」阶段/旧技术彻底退场阶段)。

本题的CD根本不是原文的重点,都不需要分析,就能够排除。

A选项的「进阶之路」描述尚可,但这个词的重点是「新取代旧」,而原文讲述的是一项技术从构想发明到彻底退场的整个阶段,除「进阶」之外还有「构想」、「发明」、「老古董」等多个阶段,排除。

本题A选项虽然看似颇有文采,但表述并不全面,需要注意。

本文把科普和文采结合的相当好,基本上读完之后就能对「技术周期」有着非常清晰且生动的印象,即使不出现在公考中,也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二、2017国考「材料辨析」真题(2)

【2017国考省级卷56-60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5题。

我们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信息塞满挤爆,常常来不及消化,就被迫接收下一个信息,这导致信息的传递往往于无意识处理的状态,很多问题都来不及深入思考。长期下来,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商家、推销员、诈骗集团等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巧妙操弄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制造一个又一个骗局,我们则比想象中更容易落入圈套,还认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骗局的根源之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中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我们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当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但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当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摸到东西时,我们真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①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其中就会有错误或漏洞。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

在演化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②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思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③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行矫正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这种「认知不可穿透性」,正是大脑可能欺骗我们的另一重大原因。

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

大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④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脊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56.下面这个段落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
大脑预设人脸一定是凸出来的,不可能是凹进去的。这种类似的预设在「大部分」状态下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演化过程中,它们已经被写入大脑的默认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科学家制造出脸向内凹的人脸模型,在人类的视觉与大脑解码系统中,我们看到的人脸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① 
(B)② 
(C)③ 
(D)④

57.关于认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有关
(B)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觉假象
(C)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
(D)意志力无法穿透的认知对象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

58.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59.下列哪组词语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大脑容易受骗?
①无意识信息处理 ②思考捷径
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过载 ⑤知觉假象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60.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A)很多认知现象是无法通过意志力去矫治的
(B)大脑由于进化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认知结构
(C)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可靠与完美
(D)掌握大脑运转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骗局

概括本文大意:
大脑有漏洞容易中骗局的圈套,共有3个根源,分别为「大脑创造的虚拟世界」、「思考捷径帮倒忙」和「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有漏洞」。

答案及解析见下文。

56.下面这个段落最适合放在文中哪个位置?
大脑预设人脸一定是凸出来的,不可能是凹进去的。这种类似的预设在「大部分」状态下都是恒定的,因此在演化过程中,它们已经被写入大脑的默认值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科学家制造出脸向内凹的人脸模型,在人类的视觉与大脑解码系统中,我们看到的人脸模型仍然是凸出的。
(A)① 
(B)② 
(C)③ 
(D)④

正确率65%,易错项A

56题本身就是一段不短的材料,在时间本来就很紧张的情况下给考生非常大的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材料越长,就越容易把握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此类题,只需要把①②③④所在位置对应的上下文读懂,就很容易做出来了。

该材料讲述了一个例子:「大脑的预设在大部分状态下是恒定的,对内凹的人脸大脑仍认为是凸出的」。然后,我们可以看一下①②③④的上下文。

①对应的段落在「骗局根源一:其实我们活在大脑创建的虚拟世界」中:

……间接看到了世界……各种感觉和经验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的……真正「接触」到的,只是大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①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

由此可知,①上接「间接接触世界」、「大脑解码传递感觉经验」,下接「知觉经验是大脑的产物」,其内容应该和「间接接触」、「解码」、「知觉经验」有关,和原材料讲述的例子无关,排除。

②对应的段落在「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中:

在演化过程中,大脑竭尽所能地让这些模拟的知觉能够逼近真实世界,好让我们可以顺利存活于世界之中。②但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野性世界,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思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

由此可知,②上接「大脑模拟的知觉逼近真实世界使我们存活」,下接「大脑需要牺牲正确性换取速度」,其内容应该和「世界太复杂、需要模拟的知觉太多」、「大脑的性能有限」有关,和原材料讲述的例子无关,排除。

④对应的段落在「骗局的根源之三: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中:

……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④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脊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由此可知,④上接「大脑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会出现漏洞」,下接「突触释出……」等无意识过程,其内容应该和「无意识处理的机制/原理/特点……」有关,和原材料讲述的例子无关,排除。

最后看一下正确选项C对应的原文。该段落也位于「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中:

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③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称其为「认知不可穿透性」,正是大脑可能欺骗我们的另一重大原因。

③上接「通过某些事先建立好的预设,大脑可以节省许多资源」,下接「认知不可穿透性」的定义以及科学家对大脑欺骗我们的推测,也就是说其内容应该和「大脑通过预设节省资源,导致这种预设不能改变,认知不可穿透」有关,而原材料讲述的例子恰好能和其完美对应,正确。

严格来说,如果没有C选项,A选项所在的段落也是勉强可以的,因为它毕竟提到了「间接接触」、「知觉经验」,和「人脸不可能凹进去」有那么一丝丝关系。但是,题干这个段落很明显提到了「预设」、「恒定」、「制造的模型也无法改变大脑的默认值」,这些都是A完全没有提到的,却在C上下文明确点了出来,所以本题应当选C。

57.关于认知不可穿透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有关
(B)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觉假象
(C)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
(D)意志力无法穿透的认知对象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

正确率64%,易错项B

本题需要「找正确说法」,对应的段落为「骗局的根源之二:各种思考捷径帮倒忙」。需要将4个选项一一分析:

A「与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快捷计算方式有关」有关的原文的描述为:

大脑常常需要选择牺牲少许的「正确性」以换取「速度」,「思考捷径」就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我们无论怎样使用意志去穿透认知,都不可能改变大脑的想法。科学家们把这种无法通过意志力进行矫正的认知现象,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

也就是说,「思考捷径」→是大脑为了求快而建立的一种快捷计算方式→该方式无法用意志改变→科学家称为「认知不可穿透性」。符合A选项,正确。

B选项「是大脑创造出来的一种知觉假象」对应的段落在「骗局的根源之一」的部分,内容为:

我们所有的知觉经验,完全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

该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大脑电生理信号的转化」和「知觉经验」,与「认知的不可穿透性」没有任何关系,排除。

C「发生在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对应的段落在「骗局的根源之三」的部分,内容为:

大脑容易受骗或出错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出现漏洞。大脑中的电生理信号在被转化成知觉意识之前,必须先经历一系列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比如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脊鞘上跳跃等过程,这些完全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层面。

该部分内容讲述的是「大脑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的漏洞」和「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的例子」,同样与「认知的不可穿透性」没有任何关系,排除。

D「意志力无法穿透的认知对象是相对不重要的信息」对应的的段落也在「骗局的根源之三」的部分,内容为: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虽然还不知道下划线应该填什么内容,但是本段说的是「大脑选择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而无法意识到的是「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该选项和C的「突触释出神经传导物质、电子信号在脊鞘上跳跃」一样,丝毫没有提到「认知的不可穿透性」,排除。

本题虽然阅读量比较大,但只要冷静下来一一分析,快速解出还是难度不高的。

58.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正确率35%,易错项B

本题错误率特别高,然而题型却是最简单的「结合上下文填空」,那为什么如此多的考生会中招呢?看完下面的分析就知道了。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横线的部分前面讲述了「大脑处理能力有限,选择了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然后用「但是」一个转折,在横线后说「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可能会偷偷影响我们的行为被人利用」。

也就是说,划横线的部分所要填的内容跟「大脑选择让我们意识到最重要的信息」又一个转折,这个转折的结果是不好的影响,即「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可能会偷偷影响我们的行为被人利用」。所以,横线中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大概是:

大脑这种选择忽略了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而A「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表达了上述意思,正确。

B「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错误点在于混淆了两个概念:

大脑这种选择忽略了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把「无意识」换成一个代号1就更明显了。前一个概念是说「大脑的选择忽略了1过程」,后一个概念说的是「大脑的选择符合1状态」,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可以排除。

C「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明显错误。既然「可能出错」,那就「可能不出错」。也就是说,按照C的说法,我们的大脑有时候会选择忽略了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有时候不会选择忽略该过程。实际上,原文说的是「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没有「不忽略」的判断,所以排除。

本题B选项干扰性极强,简化后更好理解其错误之处。

59.下列哪组词语能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大脑容易受骗?

①无意识信息处理 ②思考捷径③意志力薄弱 ④信息过载 ⑤知觉假象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正确率83%,易错项C

本题为送分题。

原文分了非常明显的段落,即「骗局的根源之一/二/三」。一讲了「知觉假象」,二讲了「思考捷径」,三讲了「无意识信息处理」,而「意志力薄弱」和「信息过载」仅在原文中出现了一两次,而且完全没有展开讲,因此B正确。

做出上面的题,这道题的答案就自然而然得出了。

60.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A)很多认知现象是无法通过意志力去矫治的
(B)大脑由于进化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认知结构
(C)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可靠与完美
(D)掌握大脑运转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骗局

正确率65%,易错项D

在做完56-59题之后可以立即排除AB两个选项。

A「很多认知现象是无法通过意志力去矫治的」仅涉及「认知的不可穿透力」部分的一个例子,B「大脑由于进化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认知结构」也是「认知的不可穿透力」部分中的内容,也就是说仅和「骗局的根源之二」有关,排除。

本题的重点是CD哪个正确。

D「掌握大脑运转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骗局」看似能和本文讲述的「三个骗局的根源」对应,但是需要认真理解这句话中的两个词组:「掌握机制」、「更好应对」。

这两个词组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如果D正确,那么本文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掌握大脑运转机制,掌握后怎样制定相应的策略,有效应对骗局,使得骗局无法得逞」。但原文只说了「骗局的三个根源」,以及剖析了大脑机制漏洞形成的原因。

而C「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可靠与完美」就是本文意在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也就是说,原文只提到了「大脑的运转机制」,没有「掌握机制」;只说了「骗局根源」,没提到如何「更好应对」,所以排除D。

本题错误的根源,还是考生只看到了「大脑机制」和「骗局」这些「关键词」,没有注意到「掌握」和「更好应对」。

从某种程度上说,58题和60题都是「反套路」题型,专门克制那些盲目迷信通过「关键词」寻找「捷径」的考生。

2017国考「言语理解-材料辨析」真题解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