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精读一本书比泛读百本书还好?如何精读经典书目?

粗体字是戴老师原话,其余是我自己的感想。💙
把经典搞熟了就很牛。
我联想到阿里巴巴的一个00后员工发表的一篇博客,她说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经典书籍读透,就会觉得,那些看似很新的概念(人工智能、区块链)一点也不新。
灵性、风趣、机智是靠天赋。
但见识和深刻是靠后天的努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董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知十而非真知,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
——戴震,清代哲学家。
书桌上的书不可多,而心中记得的书不可少。(不是原话)
得一本新书,如得良朋。看一本旧书,如逢故人。
——《格言联璧》清代
我联想到钱钟书、杨绛夫妇一生阅书无数,而家中却没有大量藏书,深谙“书非借不可读也”。
阅读经典书籍:
1.这个作者说了什么。
2.是怎么说的。
3.说得对不对。
对于经典,首先要知道它到底说的什么东西,把握住它的中心观点(我的理解是:有主线思维和至顶向下的思想)。光知道说了什么还不够,必须知道它是怎么推理的。
我联想到一个美国教授说优秀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区别就在于优秀的学生会主动思考。比如数字电路里面,画卡诺图,数字的顺序是00、01、11、10 (对应十进制的的0、1、3、2)。优秀的学生会思考它为什么不是00、01、10、11?如果写成这样,会产生什么后果?而普通的学生一般都是直接背下来,应付考试。
读经典,每次复习都会有新的收获。
泛关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经典:心到、眼到、口到、笔到。
心到:读经典的时候,高度专注,并且深入思考。
理工科的眼到和口到,我的理解是,运用费曼学习法,看看能不能把一个知识点给别人脱稿讲明白。
笔到:记笔记。我的理解是,参考钱钟书先生做笔记的方法,把书关上,自己去反刍知识点。边看书边写笔记有时候会存在自我欺骗的效果。但我实践的时候,觉得关上书反刍真的很难。比如中国台湾的旋元佑老师的《语法俱乐部》,已经把英语语法写得相当有逻辑性了,但是关上书反刍,难度还是有点大。后来我改成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参考书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并且把例句换成自己熟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