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软木画,刻画逼真的风景

软木画,又称“木画”,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的称呼。它在20世纪初形成,起源于福州市东郊的东园村。软木画使用进口的栎树木栓层软木作为原料,制作过程包括将软木切削成薄片,然后运用各种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手工精雕细镂,形成纹理细腻的复杂画面。同时,在画框内有限空间内利用亭台楼阁进行点缀,以营造景物的立体效果,并具有民族风格。

福州软木画起源于20世纪14年,由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德国带回的风景画片,交给福州工艺传习所的雕刻师傅陈春润(外号“牛仔师”)仿制。陈春润与木雕艺人吴启棋、郑立溪等研究,发现材料与“软木”相似,遂用软木做成长片,切刻出小树、花草、亭台等,粘贴在衬纸上,做成简单的贺年片。30年代开始改进,参照宋画形式,制作成玻璃镜框的软木画挂件。70年代,福州软木画生产进入国际市场,西园村、岳峰乡等地方从事生产的人员达一百多人。

栓皮软木画质地轻软、雕画结合、纹样细腻、色泽柔和,如宋画,意境深邃,清奇可爱。最适合表现山水园林和名胜古迹,如《颐和园》、《苏州虎丘》、《桂林山水》、《武夷春色》等,目前软木画已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