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鲲”救“鳗”?吴老师对不起?爱与恨都请慢一点吧

当蔡徐坤的JI你太美视频流传B站之时,乌九没有多想。一来乌九不太会打篮球,不好直接评判;二来乌九坚信,对于这些所谓明星最好的拒绝,就是无感。在没有铁证实锤之前,嘲讽、谩骂都会惹来争论乃至争吵,甚至会把舆论引向对立面,反而给对方增长了热度、人气。凭什么我要费时间为他人做嫁衣呢?

当蔡徐坤已经成为全B站二次创作的最火素材时,乌九......看的也很开心。可是乐完后,看着排行榜上密密麻麻的“蔡徐坤相关”,心中却有了一丝异样。蔡徐坤原本在B站的边缘之外,但这个话题已然成了平台方、UP主、用户三方共同的选择。在嘲讽、恶搞、娱乐的追热度中,大家获得了自我满足的优越感、得到了自我观点的认同感。然而这种事情并非没有先例,蔡徐坤和他的粉丝又是黑料不少,痛打落水狗到底还是“快哉”。

舆论风波渐起,B站上一些较为过分、血腥暴力的恶搞视频也被扒出来谴责。说实话,这种视频的出现,乌九真的不意外。热度如此之高,过分之举也就不难想象。以现在B站的环境和用户素质,几乎肯定会出现这种逾界的视频。这的确是不对的,过犹不及。
当律师函事件发生之后,B站得到力挺、蔡徐坤团队及粉丝又一次被弱点打击无情嘲讽。在收获一波素材后,有人继续调侃创作,有人开始反思过程。这些观点都反映在大家的视频之中:蔡徐坤凭什么能从B站获取话题量和关注度?黑幕与超早是否确有其事?这种狂欢该不该停止?看到这里,乌九心想,总算是要到风波平息、热度消退的时候了。实际上,在种种恶搞视频里,类型的重复相当严重,制作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可是乌九没想到,一首《大碗宽面》突降战场,风向骤转。蔡徐坤变成了被比较和奚落的对象,而另一位正是吴亦凡。在此之前,就有人在评论区向吴亦凡道歉。此歌一出,二次创作立刻井喷,评论区一片欣欣向荣,“甚至开始喜欢吴亦凡了”。

我......无法理解。
乌九听歌不多不少,私以为《大碗宽面》在歌词、曲子、技巧上至多不过不失,并无甚可称道之处。既然B站用户也在批评诸如《学猫叫》之流的抖音神曲,那这首《大碗宽面》就质量而言,也只一般,不该被如此肯定。有人觉得其意义大于质量本身,可难道只是因为吴亦凡接受玩自己的梗,就可以忽视他之前他和他粉丝的不可取之处,坐地洗白?我也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但也就是不再吐槽嘲讽,可负分就能这么轻易地变成正分?

有B站老哥总结了各人在被鬼畜恶搞时的各自表态,以批评蔡徐坤乃至反衬吴亦凡。但那局座、唐国强先生、葛平老师等人本身就是德高望重之辈,他们的积极态度是锦上添花。可对于B站原本的环境来说,吴亦凡这个形象并非光明之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歌手演员,老实创作作品、坦然面对舆论不该是本分之事吗?为何到了这里就要降低标准,开始夸赞?“吴老师对不起”?吴亦凡现在就可以师相称,得来大家主动道歉?这种道歉,究竟是蔡徐坤反衬之下的一时笑话,还是真的对其人品、水平的肯定与反思?
态度变的,是真的很快啊......
从电鳗到老师,这峰回路转的过程正如B站某视频所言,一场精妙的“营销”。吴亦凡本人甚至没有任何直接表态,就借力打力地迈出了一步。的确是很理智、很聪明的一着,但也不够让我就这么“喜欢”乃至“对不起”。

UP主的“跟风创作”,是没有毛病的蹭热点战术,视频运营无可厚非。喜欢谁、讨厌谁,也是个人的自由。但在这次的过程里,我自己是觉得有太多的观点裹挟和立场附和。大家的爱与恨,就变得这样随意和廉价?这样的非黑即白、不踩就夸?为什么蔡徐坤一定就要和吴亦凡比较的如此激烈?评价的背后是立场,认同的背后是选择。
吴亦凡的粉丝算是能在B站抬起头做人了,她们开始在B站评论区昂首挺胸地夸夸爱豆,不遮掩自己的身份立场,还得到了大家的纷纷点赞。谁能想到,在一个月甚至半个月之前,她们还是评论区老哥们果断怒怼的一群人?

我承认吴亦凡做出的这些尝试,但我觉得这些还不够。我也不会笃定那些阴谋论黑幕说,没有事实证据能够完全证明这其中是否有利用、炒作与包装。我不否认未来对吴亦凡甚至蔡徐坤彻底改观的可能性,但他们的态度、才能还没有到让我竖大拇哥的那一天。

但竖起大拇哥的已是大有人在了。如果吴亦凡趁热打铁、如果蔡徐坤见风转舵,他们被B站接纳、谅解甚至直接入圈,都有很大可能。这对于平台、UP主、吃瓜众们似乎都不坏,甚至大有好处。
可我不禁想起了吐槽大会。从率性吐槽到争相洗白,吐槽大会在喧哗声中瞩目、落幕,大起大落只在转瞬。我担心B站用户们飘忽的内心可能会被这些营销、热点所轻易勾起,蜂拥而至、浩荡而返,在狂欢中放低底线、习以为常,直到变成陌生的模样。现在的B站环境越发的低龄化、复杂化,人的心思反而变得更“简单”。不是因为大家变笨了,更多的只是大家不想太认真了。但每一个人的随意,汇聚起来,正是B站潜移默化的改变。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作为一个始终把B站看作二次元平台的普通用户,我很清楚自己的片面、误解乃至前后矛盾,也知道B站已经变成年轻人的综合社区。我的这种坚持未免可笑,但我的观点未必全无意义。我没有必要多说吴、蔡这些无关者的指责之言,我只是看到了这些热度风潮在未来会被复制效仿的可能性。从王境泽到吴亦凡,我对梗的源头皆是无感,真正尊敬喜爱的也不是二次创作的视频作品本身,而是沙雕网友和UP主们对于梗的挖掘和创新。我自己真正想感谢的是UP主们、是B站的各位,我也恰恰不希望B站的我们,会在不慎重的选择与评价里,没有必要地改变自己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