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的伤痛:儒艮已然在我国南部绝迹,人类是否该做点什么?|绿会成立儒艮课题组

2022-06-29 17:37 作者:中国绿会  | 我要投稿

编者按:儒艮(Dugong)又被称为“美人鱼”,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经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如今已经在我国南部沿海绝迹。中国绿发会近日成立了儒艮课题组,旨在推进儒艮这一珍稀海洋物种的重引入研究,以及该物种所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笔者查阅到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儒艮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2002年)。忆往昔,北部湾海域水草肥美,儒艮成群;看今朝,北部湾赤潮阵阵,儒艮已然绝迹;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全在人为的肆意虐杀与对生态环境的浩劫,导致了如今的满目疮痍,实在令人惋惜和痛心!现将其发布出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按文/Samantha  审/绿茵

儒艮  图源:网络

新闻焦点 

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10月/09日/第003版/ 

美人鱼重现沙田 

新华社记者  梁思奇  王伟志

儒 艮,与中华白 海 豚 列 为 我 国 仅 有 的 两 种 一级保护的海洋哺乳动物。尽管大部分人没有 见过它的模样,却几乎都知道它美丽的别名:美 人鱼。

北部湾北海 市 合 浦 县 的 沙 田 海 域,是我国 惟一的儒艮 国 家 级 自 然 保 护 区。 但 从 20 世 纪 80年代开 始,它们似 乎 失 去 了 踪 迹,许多人 怀 疑儒艮已经在这里灭绝。

然而,近两三年来,越来越多儒艮在当地现 身。为寻访 “美人 鱼”,记者日前来 到 了 它 的 故 乡──北海市合浦县沙田镇。

沙田镇得名,缘于附 近 海 域 在 退 潮 后 众 多 凸出海 面 的 沙 洲。 沙 洲 是 鱼 虾 产 卵 孵 化 的 地 方,沙洲旁的 海 沟 长 满 海 草,儒艮就 在 那 里 觅 食。当地人都习惯地把儒艮叫做“海牛”。

沙田镇村达村养螺场的沈汝瑞是近年亲眼 看到儒艮的 人 之 一。 今 年 6月,开快艇出 海 的 他 在 保 护 区 内 的 北 墓 盐 场 附 近 两 次 看 到 儒 艮。 “每次都是两头,个头不大,距离约四五十米,绝 对是海牛。”他说。

在合浦儒艮 自 然 保 护 区 管 理 站 的 日 志 里, 记录了今年来儒艮出现的踪迹──

2002年1月7日,渔民反映有人 在 螺 场 看 到海牛;

2002年3月7日,渔民反映用拖 网 拖 上 海 牛粪便;

2002年3月7日下午,管理站办 公 室 副 主 任庞子新出 海 巡 查 时,在距快 艇 100多米 外 看 到 两 头 动 物 一 前 一 后 浮 出 水 面,与常见成 群 跳 跃嬉水的中华白海豚体型明显不同,疑为海牛;

……

沙田镇海战 村 67 岁 的 杨 振 平 是 当 地 与 儒艮打交道最多的人。担任保护区义务管护员的 他每日走村串户,宣传保护儒艮和中华白海豚, 征集发 现 这 两 种 珍 稀 动 物 的 信 息。 他 告 诉 记 者,就在记者采访前几天,一位姓杨的养螺工早 上从螺棚上看到两头海牛;在此之前,沙田镇渔 政站的李武其在一个叫乌泥沟沟口的地方也见 到3头。

保护区另一位义务管护员傅乃在直接见证 了儒 艮 的 存 在:1998年,沙尾村有人炸鱼时炸 伤一头海牛,拖回后很快被宰杀分光,只剩下脑 袋搬回来,“我听到消息,赶到码头,有人还怀疑 不是海牛,我伸手进 它 嘴 里,拉出一 把 草,不是 海牛还能是什么呢?我猜想它是正在吃草时被 炸死的。”傅乃在说起这件事惋惜不已,“那个脑 袋20来 公 斤,估计那 头 海 牛 起 码 有 二 三 百 公 斤。”

虽回家,家已破

随时可能无草可吃

沙田海域成 为 儒 艮 的 栖 息 地,原因是 这 里 生长着十分茂盛的海草。根据保护区管理站所 作的资源普查,保护区 内 作 为 儒 艮 “主食”的茜 草和角逢草的 草 场 约 9000亩,然而,这一天然 牧场正遭受着日趋严重的人为破坏。

在沙田海域的13个沙洲,生长着一种当地 特有的海 产 品,学名“方格星 虫”的沙 虫。 为 捕 捉 这 种 美 味 海 产 品,每天有成 百 上 千 的 妇 女 在 退潮后的沙洲上挖掘,在喜获赶海丰收的同时, 海草的根也被挖得七零八落。当地有名的淀沙 洲,因为挖沙虫,原有的3500亩海草,变成了零 零星星的“瘌痢 头”,到处是一个 个 三 四 十 厘 米 的深坑。

对于海草的破坏与挖沙虫不相上下的是底拖渔船。这些 小 马 力 的 渔 船 在 10 米 以 内 水 深 的浅海区进行拖网作业,把大量海草连根拔起。 沙田镇296艘底拖渔船,按计划要到2003年才 全部报废。“不知 道 牛 能 不 能 等 到 那 时 候。 有 草有牛,草没有 了,牛自 然 就 没 有 了。”杨振平说。

 

生存环境恶化加剧

更令杨振平老人担忧的是保护区内遍地开 花的圈海养 殖。 从 上 个 世 纪 初 起,北部湾 沿 海 兴 起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养 殖 热,无遮无拦 的 儒 艮 保 护区成了许多 人 眼 里 的 “聚宝 盆”,纷纷圈占滩 涂、海域养殖文蛤、大蚝。这些养殖场不仅打下 密 密 麻 麻 的 界 桩,还在界桩 上 围 上 两 三 米 高 的 网,以便退潮时 捉 鱼。 这 些 桩 网 隔 断 了 儒 艮 进 出觅食和活动的通道。去年才从学校毕业分配 到 保 护 区 管 理 站 的 张 薇 琳 告 诉 记 者,她头一次 出 海 看 到 海 里 成 片 的 树 林,惊讶地以 为 海 里 竟 会 长 出 树 来,抵近了才 知 道 那 是 用 小 桉 树 做 成 的网桩。

当地政府也曾对泛滥无序的养殖进行了清 理,但劳而无功。杨振平气愤地说,镇里的清理 都是做样子,甚至政府一边贴告示,一边有人运 木桩出海圈海。

另外,屡禁不止 的 电 炸 鱼 加 剧 着 儒 艮 生 存 环境的恶化。

 

保护儒艮意义深远

长期从事大熊猫和白头叶猴栖息环境及习 性研究的潘文石教授对儒艮的命运表示了极大 关注。他说,儒艮与亚洲象有共同的祖先,2500 多 万 年 前 进 入 海 洋 生 活;北部湾的儒 艮 是 中 国 海 域 中 独 一 无 二 的,又是整个 世 界 所 梦 想 的 美 丽动物,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就应该保护好它。

潘教授把儒 艮 称 之 为 “湿地 生 物 多 样 性 保 护中的‘旗舰’动物”。他说,北部湾是儒艮种群 分 布 的 最 北 部 边 境,这一种群 与 其 它 儒 艮 种 群 是否相同有待科学的研究。对儒艮的保护必将 影 响 到 整 个 生 态 系 统 中 其 它 生 物 的 生 存 及 保 护,必将影响我们对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儒 艮 是 北 部 湾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一 个 生 物 群 落,这 个 系 统 中 包 括 人 类 群 落,儒艮存在 就 代 表 北 部湾 生 态 群 落 的 存 在,代表包括 人 与 儒 艮 在 内 的 生物群落的存在,代表那里的海水是清澈的。

65岁的潘文石告诉 记 者,他正在北 海 市 寻 找房子,打算建立一个儒艮实地研究的基地。

 

资料 美人鱼

儒艮(英文名为 Dugon),俗名“美人鱼”,儒 艮的名字由马来话直接音译而来。属于海牛目 的儒 艮 在 世 界 上 仅 有 5个种群,其中儒艮 科 两 个种,海牛科3个种。除我国外,儒艮还分布于 印度洋、太平洋周围一些国家近岸海域。

儒艮作为惟 一 的 食 草 性 海 洋 哺 乳 动 物,以 浅海海沟中的海藻、水草等多汁水生植物为食, 成年儒艮每 天 食 量 45公 斤 以 上。 儒 艮 体 型 呈 纺棰型,体长1.5米至2.7米,无后肢,前肢演 化为鳍肢,全身皮肉 肥 厚,有稀疏 细 软 短 毛,善 群体活动,视力差,听觉灵敏,无自卫能力,行动 迟缓,游泳速度一般每小时两海里左右,即便是 在逃跑时,也不过5海里。儒艮妊娠期13个月 至14个月,每胎产一子。

1988年,我国把儒艮列为 国 家 一 级 保 护 动 物。北部湾的 广 西 合 浦 县 沙 田 海 域,是我国 发 现的海牛最主要的 栖 息 地。1992年,经国务院 批准,设立合 浦 儒 艮 国 家 级 自 然 保 护 区,面积 350平方公里。

儒艮与海牛 的 区 别:尽管体型和 习 性 十 分 相似,但严格地从动物学分类角度,儒艮和海牛 是两种不同 的 动 物。 儒 艮 属 海 牛 目,包括5个 种群,儒艮科两个种,海牛科三个种。海牛生活 在西半球,而儒艮 的 家 在 东 半 球。 儒 艮 尾 巴 中 间分开,有点像鲸 类,与海牛 的 圆 形 尾 巴 不 同; 此外,儒艮个 头 较 小,成年一 般 为 400公 斤 到 500公斤,而海牛一般在900公斤以上。

 

美人鱼并不美

“美人鱼”的传 说,启发了 人 们 对 海 牛 美 丽 的遐想:在月色明朗的海面上,海牛像披着长发 的 女 人,怀里抱着 的 小 海 牛 发 出 婴 儿 啼 哭 般 的 声音。杨振平对记者说,这是瞎想来的,海牛的 样子又 丑 又 笨,圆鼓鼓 的 身 躯,上唇像 一 个 圆 盘,很像猪鼻子,但比猪 鼻 子 大 得 多,浮出水 面 时,人们看到它的脑袋就是这个圆盘,鼻孔在头顶上,圆盘上生着密密麻麻粗硬的触须,一点也 不美。

 

听觉灵敏

“海牛专家”杨振 平 说,海牛并 不 会 发 出 像 婴儿哭的声音,只会用鼻孔喷水,吱吱作响。它 潜水时个把钟头才浮起来一次,每次数分钟,一 般 只 把 脑 袋 浮 起 来,只有在寂 静 无 人 时 才 把 黑 黝黝的背部 露 出 来。 海 牛 没 有 耳 轮,但听觉 十 分灵敏。当年 围 捕 时,从发现 有 海 牛 出 现 到 开 艇围网,一律不 能 说 话,全部都 用 手 势 示 意 联 络。他说,渔民为了接近海牛,甚至忌讳在看到 它时说出“海牛”两个 字,否则它 会 很 快 沉 到 海 里躲起来。

 

从不攻击人

如果说海牛 的 美 丽 是 一 种 误 会,那么这 种 食草动物绝 对 称 得 上 温 驯。 杨 振 平 说,海牛从 来 不 会 攻 击 人,他曾在距 离 约 七 八 米 远 的 地 方 见 过 正 在 喂 奶 的 海 牛,母海牛半 个 身 子 静 静 地 浮在水面,用胸鳍抱着小海牛一动不动。“海牛 在 1958年大规 模 捕 杀 前 并 不 怎 么 害 怕 人,那 以后才变得害怕人的。”他说。

 

爱护幼鱼

68岁的傅乃在也见 过 正 在 喂 奶 的 海 牛,不 过是在一 种 非 常 残 酷 的 场 合。 在 一 次 围 捕 中, 有一头哺乳的海牛被围住,它四处碰撞,始终不 愿 把 抱 着 的 小 海 牛 丢 开,直到身上 中 了 飞 镖 被 拖上船,母海牛仍用胸鳍紧紧夹着小海牛不放。 “有人当时用口盅挤了一盅海牛的奶尝了尝,感 觉味道是涩涩的。”傅乃在说。

 

胸鳍关节跟人手指一模一样

傅乃在还说了一件至今让他感到惊心动魄 的事:1978年,一头炸断尾巴的海牛被拖 回 沙 田镇,有个单位要做标本,用大铁锅煮掉海牛的 肉,他看到海 牛 身 上 每 边 13 条 肋 骨,两只胸 鳍 的关节跟人的手指一模一样,“那样子现在想起 来还觉得残忍。”傅乃在说。

 

历史 大劫难

与现在这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种种发现 相比,仅仅在30多 年 前,合浦沙田 海 域 出 没 的 儒艮曾是许多人目睹的风景。

“以前这里很多牛”

在沙田镇采访,记者感受最特别的是,当地 人把儒 艮 直 接 叫 做 “牛”,“以前这里很多 牛 ”、 “40岁以 上 的 人 没 有 人 不 认 得 牛 的 ”、“牛喜欢 在天气变化前风平浪静时出来觅食”,他们叫得 那么自然,在他们眼里,在海里以海草为生的儒 艮与陆地上养殖的水牛、黄牛并没有什么两样。

1958年:海牛从神物变成被捕杀对象 14岁就出海的杨振平 是 沙 田 镇 公 认 的 “海

牛权威”。他说,在历史 上,当地人 对 于 海 牛 不 仅从来不捕捉,还当做神物崇拜;如果无意中捕 到了,都会放 生。 这 种 情 况 到 了 1958年开始 改变,为了实现“大跃进”提出的“生产淡季变旺 季”,当时的公社组织船队对这种个体庞大的群 居动 物 围 捕。 仅 据 当 时 的 生 产 记 录,从1958 年至 1962年5年间,就有多达216头海牛被捕 杀。

 

围捕海牛惨不忍睹

杨振平几乎参与了每次对海牛的围捕。捕 杀海牛使用一种专门的网,成千米长,先派人观 察到有海牛出现,几只小艇拖着网包抄,将海牛 围 在 方 圆 数 百 米 的 海 里,海牛在越 收 越 窄 的 网 里 冲 撞 挣 扎,但随后从 艇 上 飞 来 的 锋 利 铁 镖 却 使它们彻 底 绝 灭 了 逃 生 的 念 头。 时 隔 数 十 年, 杨 振 平 说 起 围 捕 海 牛 的 情 景,那种惨烈 如 在 眼 前。“每次围捕,有时几头,有时十几头,全部是 杀死后才拖上船。”杨振平说。

 

最后一次大规模围捕

沙田海域对 海 牛 最 后 一 次 大 规 模 围 捕,是 1976年冬天。当 时,珠江电 影 制 片 厂、复旦大 学生物系、上海西郊公园、广西南宁动物园等单 位,因“科研需要”要捕捉 活 海 牛,当地政 府 “大 力支持”,组织渔民进行围捕。当时参加围捕的 杨振平说,要捉到活海牛非常困难,那时候工具 落后,就靠用网网住拖上船,海牛出水时千万不 能让它脑袋 朝 下,如果那 样 必 死 无 疑。 在 那 次 围捕中,一共捕获23头海牛,只有两头是活的, 一大 一 小,大的约 300公 斤,小的150 公 斤 左 右。因为运输 不 便,几个单 位 谁 都 不 想 要 大 的 那一头,后来小的被南宁动物园“抢”去,但刚运到南宁就死了,另一头大的要运往上海,但绞尽 脑 汁 无 法 找 到 合 适 的 运 输 工 具,在沙田当 地 耽误3个月后死去。

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北海10月8日电

(C) 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历史的伤痛:儒艮已然在我国南部绝迹,人类是否该做点什么?|绿会成立儒艮课题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