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真名:民航人的一天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1549号航班在起飞后遭遇鸟击。双发引擎熄火失去动力。机长当机立断,避开人口密集街区,迫降于纽约哈德逊河。地面救援人员接应及时。机上155人全部获救。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在生死关头,机长和机组人员果断处理、正确应对,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128人全部生还。
美国有一个英雄机长,人们叫他萨利;

中国也有个英雄机长,他被称为“中国机长”。

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类似的英勇事迹,让很多朋友自然而然地把影片和《萨利机长》对标。看过之后感觉,两者风格迥异很难对标。两部影片在叙事方式和主题定位上是截然不同的。单就事件而言,两位机长迫降(备降),都需要地面、救援等各方面配合。哈德逊河上迫降,救援人员如果不能在30分钟以内赶到现场,平安走出机舱的乘客就可能被冻死。
在现实世界里,奇迹不可能是一个人创造的。
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了《萨利机长》突出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矛盾,而《中国机长》突出了机组。
西方近年来的英雄,从超英到萨利这样的真人都是被平凡化的。英雄和普通人一样,有缺点,有弱点,也有心里没谱的时候。比如萨利机长一度也自我怀疑,质疑自己的抉择。这样的处理拉近了观众,让人更容易共情。而《中国机长》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方式。把一个原本非常接地气,令人感动的平民英雄塑造成了高大全。
去看看3U8633机长的采访,在事发当时有一刹那,机长真是觉得可能要完了。在面临突发性危险时,人会进入一种本能的应急状态。机长紧张到零下40度的低温一开始都察觉不到,而身边半外挂的副驾驶,他本能地往回拉,后面的时间根本无暇顾及。这才是危机时刻的真实写照。英雄不是不怕死,是明知道可能会死仍然选择力挽狂澜的那些人。

在近万米的高空,拯救了128人的生命这件事,原本就够硬核。对老百姓而言,可以说这件事比奥运会多拿了奖牌更振奋国人心。在我们当中有这样的人,他们平时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关键时刻有胆识有魄力,有过硬的技术能够承担起责任,他们就是现实里的超级英雄,存在于各个岗位,这件事本身,不用喊口号,就够献礼了。《我和我的祖国》就是大致照这个思路拍的。
然而本片所有的赞颂、决心、责任感都是靠对白喊出来的。

导演组在宣发时,表示了影片力求还原真实感。一比一的飞机模型,登机前机组人员的工作程序细节,对机长之外其他乘务员的加戏都遵循了这一思路。但是后半勇闯半积雨云又神化得过分。预告片更是强调了惊险部分,导致很多观众期待一个快节奏、扣人心弦的惊险片,结果却看到一个拖沓版的《我和我的祖国之民航人的一天》,这才是很多人说失望的原因。平心而论,追求真实感的话,纪录片或者伪纪录片是最好的方式。但惊险刺激是最好的噱头,影片在还原真实和惊险灾难片之间颠簸穿行。
有时候真实感和戏剧性,两者只可选其一。《中国机长》选择了还原操作细节,这对普通观众了解民航非常有意义,但有个问题——一顿操作猛如虎,吃瓜群众是仔细一看还是不懂啊。纵使内心有千军万马,无法像柯南那样现场解说。有朋友可能想到了,那采访的时候不就可以仔细说了嘛。对,其名东木的老头儿也是这么想的。

《萨利机长》的导演,89岁
讲究余音绕梁,喜欢快准狠的老牛仔选择了戏剧性,所以实际上落地即是英雄的萨利机长,会被有关当局质疑开听证会。相当于给机长一个话筒,现在,你可以告诉我们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了。很多人说《萨利机长》是个反套路片,现在想想,这几乎是除了纪录片之外,唯一能把这种情形拍成扣人心弦的电影的方式。要知道,萨利机长从决断到迫降只有6分钟。
无论从驾驶技术还是心理素质,我们的机长并不比美国那位差。
但是航空人日常+灾难片+主旋律的三段式拼接,让真实感无法安全落地。更不用提其中穿插的废线和无关紧要的角色。
当生死考验终结,《开讲了》节目上,一位九死一生的乘客给了机长一个大大的拥抱,表示感谢,这才是最动人的真实。中国文化含蓄,普通人不一定真会对着机长欢呼,但每个人肯定都会发自内心地对他说谢谢,
还有你真牛。

PS:7分,多的星给真实的机长和张涵予。
影片对民航工作细节和空难惊险部分的刻画是绝对值回票价的,但除此之外最好别抱太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