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十周年特辑:刘小庚的“真爱”

2021-11-16 23:44 作者:桃花源基金会  | 我要投稿


刘小庚的“真爱”

 

文/MOS

 

1995年,大学学林学的刘小庚,大三的社会实践是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和同学从邻近的镇上辗转到了保护区入口的乡场,他们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第二天午后,刘小庚和同学骑着借的老式二八圈自行车沿着山路继续往保护站“挺进”。在颠簸的山路骑行十一公里后,他们到了第一个保护站,保护站当时并没有人,山林是寂静的,心跳和呼吸的声音都分外清晰。

 

刘小庚和同学又继续骑了两个多小时,大约十二三公里时天色渐晚。山林依旧静默,但路边出现了俗称“八点半”的月见草,阵阵花香拂来,让刘小庚有了种回家的感觉。果然不远处,保护站的灯亮着。

 

即使二十多年后回想起来,刘小庚还能感到当时的温暖。如果说初心,这大概就是了。

 


热爱荒野,一片初心

 

从隔壁保护区来

 

大学毕业后的刘小庚,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会进入县镇的林业系统工作,但那一次实习让他对野外、对这个需要兼具脑力和体力的保护工作产生了向往。当时通过老师朋友的帮忙,他才有机会加入了四川省林业厅直属的唐家河保护区。

 


没想到刘小庚在唐家河这一待,就是十四年。年轻时候每认识新的植物,见到动物的痕迹,都是让人兴奋的,随着时日渐长,转入平淡与日常,这种熟悉滋生出了亲密。当与山野渐渐熟悉、亲密如家人,刘小庚对山野的热爱反倒与日剧增。

 

2010年筹备老河沟保护区,老河沟跟唐家河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背靠背的“兄弟”,山梁上也望得到。当时刘小庚离开唐家河保护区一年多,忙于家里生意经营。虽然挣得多了,但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荒野的味道和感觉时常涌上心头。当老朋友给他电话,愿不愿意参加老河沟本底调查工作做协调时,刘小庚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2011年来老河沟的第一周,刘小庚在野外就听到了三次枪响。一个有着打猎传统的区域,根本见不着动物,尤其是那些有经济价值的羚牛、毛冠鹿、黑熊等。刘小庚心里有点打鼓,“真的能做好吗?能改变吗?”

 

要做好这里的保护工作,减少盗猎,脚踏实地的巡护工作就少不了,这也是刘小庚在唐家河的十四年里学到的。“我们也使用高科技手段,无人机什么的,但只能看到林冠”,刘小庚明白,“只有当我们比盗猎者走得更勤、野外能力更强、更熟悉山林,才有实际的威慑力”。

 

惊喜,还是惊吓的盲盒

 

巡护工作的行走山林,可不是游耍,天有阴晴、有暴雨有大雪,地有蛇虫蜂蚁、有老熊有大块头羚牛,三分饥寒五分危险,每天总是行走在意料之外,拆着意外惊喜或是惊吓的“盲盒”。

 

刘小庚说不清多少次面对“险情”,距离最近的一次,不到两米,一头羚牛已经做出了攻击的架势。“羚牛在攻击时会埋下头,我都能感觉到牛角发着寒光”,这可是差不多八百斤的庞然大物,撞上后不可能有第二个结局。

 

山中巨无霸——羚牛(岳福晟拍摄)

 

前面是羚牛,后面是山崖,刘小庚没有退路了,顺势从旁边的山崖跳了下去,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一跳有多高,只能赌一把。头着地落下来,一块石头就在离脑袋20公分的地方,顾不上眩晕,赶紧脱下大背包手脚并用爬到一个大树墩后躲了起来……,最后躲过一险,只是脑震荡了。从那次之后,刘小庚练就了一个特殊的本领:只要有羚牛在一两小时内走过的地方,他都能闻出来。

 

生死一线间,事后说来都是故事,能把这些遭遇当做保护工作的一部分,还是有魅力的那部分,也是“真爱”了。刘小庚说,如果你真心喜欢这份工作,就跟坚持没什么关系。工作中所有在旁人看来的苦和累,你都会甘之如饴。

 


走过之后的路,都是喜乐

 

走了二十多年的山路,走到现在,刘小庚说每次下山他都喜欢走在最前面。

 

一个人就那么快快走着,身旁的风景不停变化,内心却如无风的湖面般平静,丝毫没有涟漪。他很享受那样的时光,仿佛“入定”一般,“很多沉浸陶醉在某种工作的人应该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2019年,当我看到同事发的照片,成群的牛羚在老河沟的公路上时,眼眶瞬间湿润了。唐家河应该算中国最容易看到野生动物的保护区,刚到老河沟看到盗猎那么严重,我曾经想,我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在老河沟看到唐家河那么多动物。没想到10年的时间创造了容易看野生动物的又一个唐家河,这是我在唐家河14年工作都不曾有过的满足”,刘小庚自己写下了这段话

 


在老河沟的十年,刘小庚见证了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盗猎在老河沟里几乎消失了;河里有鱼群水獭回归了;路遇野生动物变得特别常见,2020年一只野生大熊猫竟然溜达到基地不远处,视频还上了央视……

 


永远有新的乐趣与挑战

 

这十年,刘小庚也跟着经历了老河沟保护工作团队的成长,从科学家专家们的调查阶段,到保留当年林场工人的时期,再到今天外聘来自各个地方的年轻人们。刘小庚作为经历和经验丰富的“前辈”,“有时候会像看着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真诚地希望能够给年轻人们更多,并且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

 


老河沟新团队去年才建立,多数都没有保护工作的经历,经过“上山下乡扫厕所”三门功课一年的磨练,队伍快速成长。“上山” 巡护时,年轻人从战战兢兢到要帮刘小庚这个“老保护”背包过危险的路段时还主动“打保护“下乡”做社区访谈从开不了口,半天憋不出一句话到能自如和老百姓拉家常,摆上半天的龙门阵(四川话,聊天)

 

看着团队的这些进步,刘小庚心里比老河沟见着熊猫还开心。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山林,能够理解这份工作,也就不会觉得难,还会是一种享受”。

 


他享受山林生活,也享受在社区与老百姓摆龙门阵、交心。重阳节还邀请村子里的老人摆起坝坝宴。

 

这里的村子十几年前的传统是摆酒席会攀比谁家桌上野味多,如今老河沟保护区周边已经建起了三个社区保护区,老乡们自己组建巡护队来保护这片林地。

 

正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刘小庚走过唐家河的14年,再走过了老河沟的10年,依旧还想走下去。他曾想过如果由他继续带领新的团队去解决新的问题,面对新的挑战,“会是很有意思的事”,但如果再爬不动山了,最美的年华已经享受了大山的馈赠,也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离散是常事,满足却难得。刘小庚讲到了他和队员在开春曾遇到过的三只毛冠鹿,其中一只正在生产,这种时候作为动物本能除了跑不了的那只,余下两只会立马逃跑。但当他和巡护队员走过,两只行动自便的毛冠鹿并没有逃跑,而是继续守在那只生产的毛冠鹿身旁,“那一刻,觉得什么都值了!”

 


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十周年特辑:刘小庚的“真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