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论诗:魂
魂
丰富内容的下一关就是注入灵魂,即赋予诗词生命力。要过这一关,炼字锤句是必须打倒的魔王,目的是提升全诗的意旨和表现力,最好能造出诗眼。什么是诗眼呢?
诗眼、词眼、联眼,说白了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关键的字。现在我们常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因为眼睛最能传神。所以向来用“眼”来指代诗句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字。
以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为例。其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和“弄”就是诗眼。“破”用来动态展示云朵散开,月亮出来;“弄”用来展示一片月色下,花和影子的互动。
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作动词用,加强全诗的形象性。
沉迷炼字的古人不是一个两个了,毕竟“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许多人在炼字上下了苦功夫,留下不少典故,以贾岛的“推敲”流传最广。全诗如下: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此诗讲的是贾岛去探访好朋友李凝,未遇,发誓“我一定会回来的”。然而,【推/敲】的典故是假的,根本经不起推敲。僧就是贾岛本人,他是个出家人,我们可以称他为无本大师。他去拜访好朋友李凝,哪有推门之理,当然应该先敲门。所以此字根本没有思考的必要。
这首诗中,另一句意境颇高,却常被人忽略,即“鸟宿池中树”。这树没长在池边,却长在池中,是什么意思?是写错了吗?
并没有错。因为周围太安静、水太清,所以水像镜子一样留下了树的影子,即“树”在“水”中。如此描写,突出了安静,为“朋友不在家”做好了铺垫。
现代人在诗词创作中,炼字与古人并没有两样。动不动就炼出十大名剑的,也就欧冶子一个。没有天分的情况下,还是要靠“百回改”来达成,炼到手长满茧子、不怕烫,才刚刚开始。毕竟,你见过哪个铁匠怕烫的?
当然,取巧之法也是有的。为什么要贸然去打铁呢?先捏泥巴不好么?可以先从基调上,拓宽想象空间,丰富修辞手法,拔高整体意境,然后再去锤炼。
以雨、雪、月之类为例,许多人总爱写落下、阵势、响声,炼他个千百遍,“小雨”被炼成了“冷雨”、“圆月”被炼成了“寒月”,不仅乏味,而且滑稽。
完全可以换个思维。雨为什么落下?因为玉龙被罚,一怒激起天河浪。雪为什么寒冷,因为嫦娥心冷,婆娑月宫碎琉璃。提升整体格调,也可通过转换空间来达成。“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就是典范。
至于能否在炼字锤句的过程中造出诗眼?七分人力,三分机缘,不可强求。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有趣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