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戴建业老师:“草盛豆苗稀”有什么问题?不懂可以,但别误人子弟。(草部分)
前引:
自从 神农氏尝百草 之后,我们华夏以农业立中国。后来哪怕是黄帝这样的顶级统治者,种植五谷,依然是重中之重,优先度极高的国策。
五谷是哪五谷,说法并不统一,但“豆”是其中无可争议的。
1、《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 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2、《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 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3、《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 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那让我们来看一下:大豆是怎么种的?
尤其是陶渊明的大豆,他到底是怎么种的?

(豆苗部分)

(开荒部分)


草盛
我们看一看大豆到底怎么种:

前面施肥轮作整地水分……在什么时候播种……我们就不说了。
首先,第一个就是 苗前除草,你播种下豆子之后,它还没发芽长出来,这时候地里边就已经满是杂草了。即使我们现代人也没办法(让它不长草),得撒除草剂。
那,尤其说我们(前面)也看了,古代是怎么种豆子,播种之前还往地里施了肥,那个杂草蹭蹭长得可想而知。
第二个呢,就是这个 苗后除草 了,你苗前刚除完草,然后等到豆子发芽长出苗来之后呢,这时候地里又满是杂草了,(现实要求)你(必须)得再除一次。
那么,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是这个时候:“草盛豆苗稀”。
然后他呢“晨兴理荒秽”,理什么荒秽?干的就是苗后除草这一步。你可以看到我们现代人,你不管苗前除苗后除,除草都是直接撒除草剂。那对于陶渊明这样古人来说,那只能自己拿着锄头一棵棵“锄”,或者用手一棵一棵拔。
所以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有问题吗?(戴老师你哪儿弄到的脸来笑话呢?)
当然了,像这个苗后除草这一步,在我们说过的这个《氾胜之书》和这个《齐民要术》里边也都有讲过。
就是在种上之后“豆生五六叶”,刚长成苗来的时候“锄之”,锄草,当然不是把豆苗锄了(废话)。


当然,锄掉草,只是“锄地”这个行为的作用之一,另一大作用就是“松土”。
讲到锄地,就不得不谈“中耕”了。

中耕,其实还挺好理解的,顾名思义都可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的“耕地”。而我们最经常谈到“耕地”,是在播种期间,作物生长之前。
具体的行为,便是松土、翻地、锄地……在进行“中耕”这种行为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杂草显然都不能幸免,会被顺带着处理掉了。如果靠锄头先把杂草解决掉了的话,那除草剂自然也就省下了。
但同样是“中耕”,纯粹松土的 中耕与 兼顾松土与锄草的 中耕是差别非常大的两码事。前者其实只要大体上仔细划拉一遍就好了,后者得保证把杂草全部都锄掉、除走,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再补充一个草的相关问题:
https://t.bilibili.com/691671064113053721?spm_id_from=333.999.0.0
问除草为啥要等待时机?这是真没吃过种地肉,也没见过种地跑。(如同我在公开回答问题的视频中谈到的一个问题一样,我错了,我竟然错误到认为每个人起码知道一点农业生产的常识)
有不少自诩见过种地、懂农业的,差一点的拿 豆子长大之后不稀 来推翻 豆子刚出苗时稀 ;好一点的,说他爷爷在不好的一点碎地上种了一些,但是天天泡在地里,明明是“见到有草就拔”,那陶渊明还不是 不懂种地+懒?。如此奇特的氛围,能关注视频到底是什么内容真的不易了。
为啥要等待时机?首先,除草确实有“时机”,豆苗长得比较大之后,草就抢不过,就很少长了,故此选择彼时除草,除完之后(到收获)基本就再没有草的问题了。这是最科学的选择了。
真正种地的人,是不会在每天都泡在一块豆子地里的,因为你不止种了这一块豆子地。出苗阶段正是农忙的时候,今天要种瓜、明天要点豆、后天要浇地……谁跟现代的 部分 爷爷奶奶似的,就种了那么一亩三分地,当然可以闲得没事儿就到地里转转,见到草就拔。稍微多一点儿,三四亩地就够你忙的了;更遑论达到十亩地是什么样子了。
拔得勤了当然是好啊。但是,分步骤地,具体到什么时候统一除草,并没有任何错误(当然也不会因此产生什么种植上的问题),无论是以古代技术为标准,还是以现代技术为标准,这样做都是正确的,而且就教你这么种。
没有人可以把这件正确、正常的事情污蔑成错误,无论你有没有那一堆高大上的头衔,和数不胜数的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