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个人归纳---中世纪西欧(十六)
中世纪西欧大学的世俗性和宗教性
13世纪后,西欧各地不断建立新大学,兼具世俗性和宗教性。
原因(1)中世纪西欧早起的教育一直都垄断在教会手中,教会就是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但社会对神学人员要求增大时,部分教会学校的一部分就转变成了中世纪的大学。神学也就成为了当时许多大学最重要的学科。导致了中世纪西欧大学宗教性色彩非常浓烈。
(2)12世纪是西欧王权开始加强的时期,英法各国都不约而同的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想要实施中央集权就不可避免的需要一支高效的行政官僚人员队伍。虽然德意志和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但是高效的行政人员依然需求巨大。正因如此,伴随着王权的加强和城市共和国的崛起,行政人员日益匮乏,新成立的学校就承担起为政府机构培养行政人员的重任,也就导致了中世纪西欧大学的世俗性。
(3)11世纪中晚期之后政教之争也就是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政治动力,王权和教权都在争夺最高统治权,作为知识的象征,大学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双方拉拢的对象,大学兼具世俗性和宗教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点(1)自治性,中世纪的大学享有多种特权的机构,大学和教会势力进行斗争,同时也是要反抗世俗势力的干预。
(2)国际性,中世纪大学的宗教色彩浓厚,继承和保留了教会的特点,按照教会的方式去活动,尤为重视教会的世界性质和国际性质。
(3)职业性,中世纪大学的前身一直是服务于世俗目的,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培养学生供职于教会、政府或者法律医学等部门的能力,大学形成之后大多数仍然是职业性机构。
(4)一致性,中世纪大学都处于教会的庇护之下,师生都享有教会神职人员的特权和待遇,以拉丁语为主要语言,为教会以及一些世俗机构培养各类人才。大学在学院组织、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位等方面的一致性也十分明显。
(5)保守性,诞生于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大学不可避免受到宗教的影响,部分大学中神学研究占主导地位,同时也让中世纪大学蒙上一层浓重的宗教色彩,这一现象直到中世纪晚期仍被保留着。
(6)进步性,中世纪大学对于科学和知识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激活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促进了城市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准备。
社会影响(1)中世纪大学为当时各个领域的学者提供活动的舞台,并培养了新一代的学者。学者们担负起了保存文化、传递文化,同时又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重担。早期宗教性比较强,承担保存和传承文化的作用,晚期世俗化,在发展和创造的领域发挥作用。
(2)大学的建立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政府开始介入,兴办关心教育事业。这是对基督教神学教育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