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关脑区之读写障碍(中) -2020.01.08
佳语集: 大脑神经有一个非常特別之处:“用进废退,use It or lose it”,亦即大脑皮质的功能具有重组与可塑的特性。因遗传或脑神经发育障碍的儿童,例如发展性读写障碍、自闭症、多动症、亚斯柏格症、妥瑞氏症和中枢听觉处理障碍等等,一定要把握大脑皮质可塑性的黄金关键期,尽早筛查尽早接受早期支持性干预,也可以在不必用药或手术的情况下,就能获得良好的改善。

话说我遇到的那位自闭症学生,也是因为接受早期支持性干预,所以能夠以他自己成功的学习模式来协助同样有困难学习说话的弟弟和妹妹。台湾地区对发育障碍儿童的关注行使有年,透过立法并结合地方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及家庭,来保障发育障碍儿童的杈益。在学校推行的是融合教育,特教学生只有语文、数学的课程和考试才会分开学习,其余如计算机课程都是和一般学生一起上课的。
搬到深圳市之后,发现本地正积极推行读写障碍知识普及宣传以及社区服务。为了更能夠接地气起见,我也参加了一个邻近社区的培训。讲师不仅专业而且深具爱心与耐心,其间还安排了一些活动,让社区内读写障碍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互动。不但可以从一些游戏中,了解如何去帮助读写障碍的学生,而且还可以增进老师与学生间的情感,可以说收获良多。

根据国际读写障碍协会的定义,读写障碍是一种源自认知神经的特定学习障碍,可区分为辨识文字的正确性或流畅性有困难,拼字与文字解码能力低下,以及不符合其智力或生理年龄应具有的水平。常见的症状有:学习说话较一般水平延迟、把数字35看成53、算术运算时经常出错、把英文字q看成p、混肴“辨”与“辩”、朗读时结结巴巴老是读错、生字记不住听写写不出和阅读时出现漏字或跳行等现象。

有学者根据各种不同的症状,将读写障碍的成因归结为下列几个理论:
1.语音缺失理论(Phonological Deficit Theory):大部分的读写障碍患者都有此症状,主要表现在语言说话的声音在记忆储存、提存及产生时,存在特殊形式的障碍。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必须先学会字素(字母)所对应的音位(语音解码),因为说话的声音都是由这些音位所组合而成的。我们阅读时看到文字并说出其声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看到新的生字时,会使用语音解码的方式,利用字素与音位的关系,试图拼读出正确的语音;另一种是看到己学会的单字,透过視觉辨识,以再解码的方式,说出所记得正确的语音(如图3)。此理论在认知神经的层面上认为,语音缺失的产生是由于左半球外侧裂区(perisylvian area)的背侧通道,其中负责语音表象系统或连接语音与文字拼写的表象系统,因先天的缺陷所引起的。出现的主要症状有: 经常拼错字或读音时音节短少、听写经常写不出来和朗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不流畅。
2.视觉缺失理论(Visual Deficit Theory):此理论认为阅读所出现文字处理的问题,隐含于语音缺失中,但更强调是因视觉的缺失所引起的,如双眼凝视不稳定和视觉聚散度不佳。视觉系统经由视觉的巨细胞通道,透过后顶叶皮质有选择性的干扰某些患者的双眼控制及视觉空间注意力。出现的主要症状有: 阅读的速度迟缓、经常漏字跳行或看错文数字等。另外一种是(Orton,1937)提出的理论,因两侧脑区编码空间信息左右相反所产生的问题,如两边感官知觉左右相反、书写时左右颠倒和阅读时倒着念。
3.小脑缺失理论(Cerebellar Deficit Theory): 有些学者认为上述的理论,仍然无法解释某些患者所呈现的动作功能缺失。小脑的部分功能负责熟悉动作的自动化过程,如果有缺陷将导致自动化能力薄弱。例如经常练习的写字、打字和阅读等任务无法顺利自动化,所呈现出来的症状有: 写字歪歪斜斜、字体经常写在格子外和拼字发音经常出错。还有一些因注意力缺失所导致的书写困难,文字产生过程无法顺利自动化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帮助我们提供读写障碍患者精确且有效的支持性干预。
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读写障碍筛查法,称之为快速自动命名测验,大家可以线上试试。但是必须事先声名: 本测试只做为读写障碍知识普及的用途,如果真的有筛查的需求,请洽询底下网路资源里的机构,寻求所在地的专业协助。

这个测试虽然只有脑补的功能,但是做完的小伙伴应该会发现自己对某些类型的信息特别敏感,作答时感到特别轻松自如。如果有记录作答时间与答错个数的话,几次之后还可以检验自己小脑自动化的效能。走笔至此,突然惊觉汉字简洁有力,通常一两个字就能明确表达意涵。一个汉字在计算机里占两个字节长度(如图4),比起其他需要多个字母拼写的语言更具效率。如果能设计一款指令集以处理汉字为基础的计算机,再搭配汉字编程语言,其运行效能应该所向无敌。

但不可讳言,汉字确实比拼音语言难学。尤其是字母读法唯一的西班牙语与德语,只要听到文字的读音,大概就可以猜出如何拼写,发音与书写彼此相辅相成。汉字虽然有些也能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但是毕竟是一个古老语言,其中还包含一些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字体。例如会意字里的“明”,发音与“日“字或“月“字都无关,因此要记住其发音比较费力些。除此之外,中外的读写障碍患者阅读时,脑区活动出现弱化的地方也各不相同。有位学者特别比较A组:英语、法语、意语和B组:汉语,两组被试在进行阅读活动时,脑区所呈现的差异(如图5)。他发现A组的正常被试,颞叶后侧、威尔尼克区和布洛卡区都呈現活跃状态。但是B组的正常被试仅在布洛卡区与左边额中回呈现活跃状态。A组患者被试则在颞叶后侧呈现弱化现象,而B组患者被试左边额中回的活动则显示出微弱状态。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深圳的特教老师如何因应此种差异来辅导当地读写障碍的学生呢?因为篇幅的关系,只能留待下回分解咯。觉得内容不错的小伙伴,请记得给三连。谢谢~

网路资源: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
http://www.cse.edu.cn/branch/index.html?category=41&id=1556
特殊教育网:
http://www.tejiaowang.com/
深圳市学习困难关爱协会:
http://www.chinalda.org/
香港特殊学习障碍协会(HKASLD)
https://asld.org.hk/
中国孤独症支援网
http://www.guduzheng.net/3g/
国际读写障碍协会:
https://www.interdys.org/index.htm
欧洲读写障碍协会:
https ://www.eda-info.eu
美国学习障碍协会:
https://idaamerica.org
参考资料:
吴雪梅,冯颖 (2011)一例读写障碍儿童的咨询报告
欧芸, 詹勇(2017) 浅析汉字与拼音文字的阅读障碍致因差异
王安国 (2015)青少年读写障碍的成因和对策初探
Frank Ramus, Stuart Rosen(2003) Theories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sights from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dyslexic adults.
Johannes C. Ziegler(2006) Do differences in brain activation challenge universal theories of dyslexia?
Simone A. Capellini, Giseli D. Germano(2018) Fluenc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ypical readers and dyslexics readers
Maya Misra, Tamar Katzir(2004) Neural systems for Rapid Automatized Naming in skilled readers: unravelling the RAN-reading relationship
Hua Shu(2006) Understanding Chinese developmental dyslexia: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s a core cognitive construct
M.A Gunjan Khera(2013) Visual processing in reading and dyslexia
John Stein(2014) Dyslexia: the role of vision and visual attention
Emrah Caylak(2010) The studies about phonological deficit theory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 review
Bernt C Skottun(2003) Magnocellular reading and dyslexia
Catherine J Stoodley, John F Stein(2012) Cerebellar function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