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报告】《孤独的价值》— 森博嗣

今年读完的第四本书是森博嗣的《孤独的价值》。作者是位隐居了两年半的五六十岁推理小说家。从他的角度来看,孤独是创作的燃料,亦是一种享受。相比媒体美化的同伴的力量与家庭的美好,他认为孤独才是人类的本质,是最质朴的美,繁华热闹不可比拟。因此,社会不应将喜爱孤独的人视作异类,而应尊重他们自由的选择;毕竟,在当今余裕的社会中,温饱问题很大程度得到解决,人便有自由选择独身生活。
书中提到“人生如荡秋千”的概念,我认为可以缓解许多人因孤独而产生的不安与恐惧。人生就是在快乐与痛苦这两极之间来回摇荡,两者不可缺一;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如果此刻快乐,那么多半下一个阶段就会迎来痛苦。如果孤独时感到痛苦,那何不将此视作快乐的前奏?同时,秋千荡得越高,则体验更深层;这也是双面的。若能坦然接受这些体验,或许思想也能变得更成熟。 虽然作者大部分观点我都认同,但他所提倡的控制情绪,不能轻易流露,我却不敢苟同。就像绫人欣赏一斗那般,我也欣赏那些性情中人。在我看来,能流露真情实感是一份珍贵的特质。作者认为喜不喧嚷,悲不号哭才是有教养的表现,但形成压抑情感的习惯,反倒将情绪闷在肚子里发酵,静待某日爆发;就算不爆发,对自身也造成许多压力。平日里安静的我,确实感到有类似的压力难以抒发,因此我选择将写日记当作宣泄情绪的一个出口。不过,小时候由于较为安静,情绪表达较为平淡而总被长辈教育要更开朗的我,没想到还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安静,确实有些惊喜。 关于孤独的价值,长年独处的我或许可以略说一二。当所有的快乐与痛苦都只需个人承担,精神负担减轻不小,不会因为达不到外界的标准而烦恼,也不会因为他人未实现自己的期望而失落。然而,在封控两个月期间,我还是从起初的享受孤独变为厌倦孤独的无趣,甚至失去创作欲。或许,我那种战战兢兢的孤独,与作者那安逸的孤独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学时期,我也曾萌生考入名校后隐居的想法,但后来发现根本不现实,考入名校并不能直接获得经济来源。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高薪体面的工作,而我另辟蹊径,从事这份许多人看来未充分就业却能使我萌生内驱力的工作,大约也是坚守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吧。 最后夹带点私货,我感觉这本书很适合性情沉稳的艾尔海森。推崇思考的价值而非肉体的活动,拒绝随波逐流,享受孤身钻研的安宁;这不就是海哥那低调却深邃的生活吗?向海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