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宋神宗胸怀大志,锐意中兴,为何却向辽国割地?

2023-10-11 21:02 作者:纵横五千年  | 我要投稿

在北宋中后期的皇帝之中,宋神宗赵顼是最有理想的,他在位时期,重用王安石进行改革,一心想要富国强兵,然后平西夏,收燕云,实现北宋的中兴。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宋神宗在改革变法期间,遇到了辽国的“敲诈勒索”,他非但未能制止辽国的野心,反而向辽国“割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辽国来使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辽国“泛使”萧禧抵达开封,引起北宋朝野的震动。原来,宋辽之间,每当逢年过节之时才会通使往来,所谓“泛使”指的特使,只有紧急磋商要事时才会前来。北宋君臣十分担忧,他们判断辽国“必复求关南地”。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国就利用宋夏战争的机会,向北宋索取关南地区。最终,北宋以增加岁币的方式了结此事。

宋神宗担心辽国对关南之地不死心,可是当他打开国书后,却发现辽国的注意力并不在关南,而是在河东地区。宋神宗松了一口气,立即派人前往河东,与辽国展开边界的谈判。然而,边界谈判的进展并不顺利,双方官员甚至终止了会面。熙宁八年(1075年),“泛使”萧禧再度来到开封,要求北宋更换谈判官员,并且滞留开封一月有余。

二、问题产生

那么,北宋、辽国的边界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事情还得从北宋初年说起,宋太宗在灭掉北汉后,发动了对辽国的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之后,宋太宗又发起了雍熙北伐,但仍然遭到了失败。此后,宋太宗转变政策,开始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同时在宋辽边境地区实行“坚壁清野”以及“移民空塞”的政策。

为了防止辽国的侵扰,当时镇守河东的潘美下令,禁止边民在缘边地区耕种,于是在宋辽边界地区产生了一片“禁地”。宋真宗年间,宋辽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可是北宋依然没有改变这种消极的边界政策。与此同时,大量辽国的边民南下,进入了这片北宋的“禁地”,在此地耕种、放牧,于是双方在辽东地区产生了边界的争端。

三、北宋屈服

按理说,这片土地是属于北宋的,可是宋神宗却在这场谈判中屈服了。宋真宗派韩缜前往河东进行第二次谈判,双方经过了四年多的交锋,最终达成了协定。北宋除了黄嵬山外,全部以缘边山势分水岭为界,向辽国割让了大片缘边的“禁地”。从实际上的情况上来看,宋朝吃了大亏,因为那些禁地原本是属于它的。

那么,锐意进取的宋神宗为何甘心吃亏呢?这与当时的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熙宁新法正在进行的过程之中,宋神宗的目光正在西方,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用王韶进行“河湟开边”。以北宋当时的力量来说,根本无法对付辽国,而宋神宗的战略规划也是先对付西夏,再收拾辽国,所以他只能忍了。

参考资料:1.《宋史》;2.《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神宗胸怀大志,锐意中兴,为何却向辽国割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