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沧浪之水》谈中国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有两个巨型话语,即市场经济和权力,在这两种话语的挤压之下,人文话语是否还有一定的价值空间?一种精神价值是否还有现实的依据?
面对这个好坏并存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一种的窘境,即失语的忧虑,不是讲不出什么,而是没有形成充分有效地交流。


但是他们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唯一的理由便是给予心灵的宽慰。

知识分子的身份规定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独善其身,他们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与良知。
知识分子的精神规定性,规定了他们要有人格操守,他们专注于君子和小人之辩,君子讲究道义和原则,小人只讲究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两种特性是知识分子的两大根基,这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为之牺牲的精神之源,责任意识和人格意识支撑着他们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按规则办事就会失去很多机会,甚至寸步难行。
申报项目、发论文、评职称、发奖金等,这里面都存在着猫腻,找关系和熟人的现象很常见,这个社会相信潜规则的人比相信公平正义的人可能会更多。
北大钱理群教授在公开演讲时候曾坦言:“在中国的大学里,包括最好的北大、清华,都正在培养一群二十几岁就已经“老奸巨猾”的学生,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这些人掌握了权力,拥有了地位,带来的危害比贪官污吏更大!”
我们可以把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妥协一股脑的推给环境,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知识分子,还是应该有所反省,得有自己的精神底线。
《沧浪之水》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描写凡人生活的小事和细节来揭示社会的重大命题。

比如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别人赚得钱比我多,社会地位比我高,这位是某企业的高管,那位官居要职,而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职工,比较之下不免让人产生自不如人、活得失败的心理,所以就不想参加这样的聚会。所谓“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就是这个道理。

注:本文在2015年4月中南大学阎真老师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做的一场关于从《沧浪之水》《活着之上》谈中国知识分子的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