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合资宝马15年,华晨为何仍旧“扶不起来”?

2019-05-20 21:40 作者:车驰神往  | 我要投稿

如果翻看华晨中华最近几个月的销量,你会发现这个品牌处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连续六个月,华晨中华的月销量都在3000-4000辆左右徘徊,这对单一车型来说都不算好成绩,更何况对一个品牌。

华晨中华也不是没有挣扎过,但如同陷入沼泽地一般,华晨中华挣扎越激烈,下陷的速度便越快。从华晨宝马中外双方股比变化,到祁玉民宣布卸任华晨集团董事长,华晨集团似乎在一个又一个迷茫中艰难度日,不知有何求,不知有何不求。


华晨如今拿的出手的自主品牌也就剩中华了

华晨集团之所以能被广大吃瓜群众认知,多半是沾了宝马的光,“华晨宝马”读多了也就变得朗朗上口,但自从合资双方股比发生变化,或许“华晨宝马”会慢慢失去“华晨”。股比变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相比上汽、广汽等中国企业,华晨在宝马面前是理不直气也不壮。

2018年,华晨集团旗下全系品牌销量达到了61.61万辆,但在这61.61万辆的销量中,华晨宝马的销量就占据了75.5%,远远超过半数。而华晨自主品牌中华的销量,只有华晨宝马的14%而已,“宝马”既是华晨的优势,也是华晨的桎梏。

华晨把自己的生死权交给了宝马

华晨中华V7上市之时笔者曾去参加,在发布会现场,华晨中华强调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华晨中华V7搭载了宝马的“王子”系列发动机,当然,这台发动机其实并不陌生,因为标致和雪铁龙这两个品牌一直在用这款发动机。

在产品策略上过分依赖“宝马成分”,这是华晨难以阻挡宝马增持华晨宝马的原因之一,换一句话说,华晨没有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设计以及生产能力,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华晨的命脉被掌握在宝马手里。


产品上过度依赖宝马,利润上同样如此。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华晨宝马贡献了华晨集团2018年全部销量的75.5%,假如失去华晨宝马这棵摇钱树,单靠华晨旗下的自主品牌,华晨这栋“危房”恐怕会处在崩塌边缘。

祁玉民的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判

对于祁玉民,褒奖的声音从来没有盖住过质疑的声音。不少人认为,祁玉民没能守好仰融缔造的汽车王国。

华晨的前身是沈阳金杯汽车,当年在大型国企尝试股份制改造时,仰融通过一系列操作获得了金杯汽车51%股份,还通过在百慕大设立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促使华晨汽车在1992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成功融资7200万美元,这让仰融一战成名。

在其他中国汽车企业还在犹豫该走哪个国家的汽车工业路线时,仰融已经带领华晨开辟了技术引进、品牌合资、自主研发三条道路。2002年辽宁省政府介入,华晨与通用的合资终止,祁玉民空降华晨之后,先是内部清洗,而后对仰融的决策进行了180度大转弯式的更改,最终只保留了华晨宝马合资项目。

或许华晨宝马终有一日会去掉“华晨”二字

在祁玉民看来,华晨宝马既是源源不断的“摇钱树”,又是学习技术的好途径。可惜现实总比想象残酷,华晨跟宝马谈钱双方都很愉快,谈技术却总被拒之门外,但即便这样,华晨也没有如同华为一样给自己设立“备胎”。

车质网上关于华晨中华的部分投诉

除了没技术,华晨旗下自主品牌的品质也是不敢恭维。作为华晨旗下销量最大的自主品牌,华晨中华不仅产品线单一,产品质量问题也一直是投诉的重灾区。在汽车投诉平台车质网,华晨中华坐拥多达39页投诉,按照一页30条计算,投诉量早已超过千条。

不少消费者投诉华晨中华旗下车型发动机漏油,早期的V3漏,号称使用“宝马发动机”的V7也漏。根据车主的陈述,他购买的中华V7只开了六千八百多公里就发现发动机漏油,从车主提供的照片来看,漏油情况较为严重,底盘已经“尿湿”了一大片。



除了发动机漏油这种较为严重的故障之外,华晨中华旗下车型“油漆脱落、车辆生锈”的投诉也非常多,这说明华晨中华要么在制造工艺上不严谨,防锈处理敷衍了事;要么在材料选择上不负责,一切向低成本看齐。

车漆脱落、生锈,在华晨中华上很常见

我们常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句话不假,但华为事件之后,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我们有多少企业能像华为一样经受住他国的技术封锁?可以预见,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未来,只为蝇头小利便甘心做别人的代工厂,这样的企业相当于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人保管,一旦翻脸,自身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退一步说,技术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华晨过去没有认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现在能认识到也为时不晚,但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绝对是刻不容缓的改革项,而且品质提升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也是立竿见影,“宝马发动机”不是金字招牌,自身过硬的品质才是。

有了梦想不去实现,那叫痴人说梦


合资宝马15年,华晨为何仍旧“扶不起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