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盐铁论》论儒篇,儒家迂腐的表象下,蕴藏着统治者合法性的秘密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十一章《论儒》相关内容。
所谓“论儒”,很好理解,字面意思,辩论双方就儒家的好坏与优劣,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这个话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盐铁会议召开时,华夏已进入独尊儒术的时代。
如此直白且政治不正确的讨论,纵观后世两千年,都很难再看到了。
一、抬杠
不过在这里,个人还是希望大家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至于其中原因,看过我之前视频的观众们,可能已经能够猜到一二了。
简单来说,在前两场辩论中,桑弘羊与贤良文学的交锋,实在是太过激烈。
双方的情绪不断地积累,人身攻击的言论也在持续增加。
这种情况下,很多话是没法好好讲的,于是《论儒》篇的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好了,闲话不多说,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
本场辩论,首先发言的,是桑弘羊的队友御史。
此人显然是很莽撞的,一开口,就指着儒家先贤挨个往下骂。
他说,你们这些贤良文学,开口闭口就是孔子,以为其古往今来,无人能及。

可是他在鲁、卫一带教化百姓,弟子没有改变,世道也没有变好,鲁国反而衰败得更厉害了。
齐宣王也尊崇儒学,信任孟子、淳于髡之徒。连带着稷下学宫千余人,享受俸禄供养,可以不担任职务而议论国事。
结果呢?齐国连弱燕都打不过了,湣王在逃跑途中被杀。
再后来,面对秦军的进攻,儒生们也拿不出应对之法,只能和齐王建一块被俘。
由此可见,儒家在治国方面,干啥啥不行,一点用都没有。所谓:
“若此,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平心而论,御史的这番话虽然骂得凶,但从事实角度看,却是很容易反驳的。
第一,孔子及其学生任职于鲁国,为政得失如何,历来争议很大。
其中内情之复杂,绝不是一句儒家行不行可以概括的,这个问题本文篇幅有限,暂不展开。
第二,齐国尊崇儒家,最终导致国力衰弱的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无稽之谈。
最直观的,御史批评稷下学宫千余人,个个都是没本事的腐儒,打击面也太广了。

根据《史记》记载,学宫在齐宣王时期盛况空前,数百千名士中,出名的有:
“邹衍、淳于髡、接子、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其中既有儒家弟子,也有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等各派的重量级人物。
把他们等同于儒生,再把齐国衰亡的帽子扣上去,无论怎么看,都是非常离谱的。
再说了,齐国是怎么被逼到灭亡边缘的?
主因齐湣王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同时与秦、赵、魏、楚、燕等强国为敌,最后引起公愤,遭遇围攻。
这是战略失误,跟各家学派的关系都不大。
好了,讲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能体会,御史一开场,完全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单纯地在吵架。
于是贤良文学接下来的应对,抬杠的意味也非常浓。
他们说,没有鞭子,造父也无法驾驭马匹,没有权势,禹、舜也不能造福万民。

就像孔子晚年,感叹于世无明君圣人,所以理想无法实现的那样: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总之,骏马拉小车,没法跑得快,圣德仁义,也就没法实行了。
这里翻译一下,贤良文学认为,儒家很有本事,但再有本事的人,如果得不到任用,那也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威王、宣王时期,齐国南攻楚国,西摧三晋,击败秦国,天下臣服。
这就是“显贤进士”的功劳啊!
至于后来被全天下围攻,主要是因为国家征战不休,百姓劳苦。
儒生们劝谏无效,纷纷离开,慎到、捷子走了,田骈去了薛国,孙卿去了楚国。
大家注意,此处贤良文学开始偷换概念了!

上述先贤,慎到属法家,捷子、田骈属道家,只有孙卿,也就是荀子,还算是儒家门徒。
总之,人才都跑了,齐王还听信奸臣的谗言,最终被秦国攻灭,不是理所当然吗?
二、合法性
到此为止,双方第一回合交锋,算是结束了,说实在的,并没有太大的思想价值。
不过接下来第二回合,我会重点剖析,因为这是本文唯一具有丰富内涵的段落!
御史继续抨击儒家,他说,伊尹以厨师的身份接触商汤,百里奚以养牛的方式接近秦穆公。
他们一开始,都是用卑微的手段讨好君主,直到取得信任,才开始建立霸业。所谓:
“若此,何言不从?何道不行?”
言下之意,贤良文学不是抱怨,儒生们都很有本事,就是苦于得不到明君重用吗?

这种情况也别怪别人,都是自找的,死脑筋,不知变通的人,活该如此。
当然,懂得变通不等于无底线谄媚,为了进一步阐述观点,御史又举了几个例子。
他说,商鞅最早以王道游说秦孝公,没有效果,于是便讲述法家强国之术,最终建立功业。
邹子最早以儒学劝导各国国君,不被采纳,于是以阴阳五行论证兴衰,最终声名远扬。因此:
“马效千里,不必胡、代,士贵成功,不必文辞。”
办事最重要的是结果,只要结果好,压根不必在乎过程和手段,这就是变通!
孟子因为不懂变通,困于梁、宋,孔子由于不懂变通,困于黎丘。
当下的儒生不懂变通,死抱着周朝的事情不放,批评这个,反对那个,然后处处碰钉子。
如此行为,想治理好天下,就跟瘸子天天说要走远路,实际上根本动不了一样。

、反之,懂得变通的人明白,诸子百家,虽然手段不一,但治好国家的目的是相同的。毕竟:
“圣人异途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兼容百家”,根据不同情况,哪个合适用哪个呢?所谓:
“小枉大直,君子为之。”
商鞅革法改教,是为了强国利民,邹子大搞阴阳变化,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仁义。
儒生们死抱一家之言不知变通,就和尾生和晋文公一样,迂腐至极,不走正道。
真要遵循这种标准,恐怕连尊奉周天子的诸侯,甚至管仲,都不值得称道了。
对于以上说法,贤良文学当然是不认同的,他们引用了两句名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驳。
第一句话出自《论语》,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第二句话出自《孟子》,曰:
“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
大家注意,此处是本文最难弄明白的地方,为便于理解,这里我想请各位先思考另一个问题。

一个王朝,如果想长久地维持统治,应当具备哪些先决条件?
个人看法,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两条。
第一,拥有足够的物质资源。
第二,拥有大多数人认可的合法性。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国家秩序本质就是靠暴力维持的,暴力流淌到哪里,权力就跟随到哪里。
或者说得直白点,手里没钱、没兵,谁在乎你啊?
然后第二点,很多人可能就意识不到其重要性了,毕竟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只要有足够的军队和财政,整这些虚的有啥用,谁敢不服?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深入思考一下,士兵和收取财税的文官,都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
假如统治者的合法性突然崩塌,他们还会尽忠职守,毫不犹豫地为朝廷效力吗?
以清朝为例,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当时局势之恶劣,纵观古今都是非常罕见的。
洪秀全携百万之众横扫江南,甘陕新疆乱兵四起攻城略地。

英法联军坚船利炮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沙俄觊觎北方边疆,割走百万平方公里之土地。
捻军起于河南,转战十余省,杜文秀割据云南,厉兵秣马。
更糟糕的是,此时八旗绿营早已腐朽,甚至到了农民挥挥锄头就能吓跑的程度。
根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的记载,时人嘲笑曰:
“见贼而逃者为上勇,望风而逃者为中勇,误听而逃者为下勇。”
那么如此局势,清廷最终是怎么扫平动乱的?
答案很简单,很多人估计也知道,他们依靠团练,或者说依靠士绅阶层的支持幸存了下来。
可是进一步思考下,士绅阶层为什么支持清廷,他们咋不支持太平天国呢?
这就涉及合法性的问题了,拜上帝教行事张狂偏激。
比如洪秀全的《诏书盖玺颁行论》里,曾明确要求:
“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
还有《太平天国史料从编简辑》,也大量记载了太平军摧毁庙宇、书籍的案例。

如此行径,实际上等同于将大义的名分拱手让与对方。
所谓“全靠同行衬托”,清廷的合法性向来并不稳固,可是比起太平天国,却要好上很多。
就像曾国藩《讨粤匪檄》号召的那样: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这已经不是亡国的问题了,而是华夏道统能否延续的巨大危机!所谓: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
此时此刻,可以说,天下虽乱,占据大义名分的清廷,却是上下一心,并无崩溃之虞。
然后把时间再往后推50年,你会发现,情况完全反了过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帝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新政。

虽说这些新政在今天看来,问题多多,保守倾向仍十分严重。
但在当时,可以说已经相当进步了,教育改革、编练新军、倡导商业,改革法律。
物质层面最重要的两项指标,财政收入大幅上涨,十几万新军也很快初具规模。
孙文先生等先驱虽然活动频繁,屡屡起事,规模却都不大,少则数百人,多也不多几千人。
形势看起来并不恶劣,清廷为什么会被推翻?问题仍出在合法性上。
甲午之后,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传入,原本君君臣臣的大义名分,迅速开始瓦解。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当时民间传播很广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我也搜集摘录了些清末报刊中的语句,贴在这里,各位很容易就能体会其中意思。

资料摘自论文《挑战与回应,清末合法性危机研究》

因此不用百万之众,规模不大的武昌起义轻轻一推,帝国立刻土崩瓦解。
好了,讲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合法性的重要了,但这和《盐铁论》又有什么关系呢?
很简单,贤良文学引用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之说,就是在强调这个问题。
儒家起源于周礼,至西汉,其内部逻辑的构建已经非常成熟了。
比如王朝凭什么能够统治天下万民?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解释道: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再比如王朝在统治过程中,为什么要采取礼教、宗法制度,而不是其他方式呢?董仲舒又以天人感应之说作答,所谓: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大家现在明白了吧?儒生为什么看起来“迂腐”?为什么不知“变通”?

问题就出在这里,咸豆腐脑和甜豆腐脑或许都很好吃,但肯定不能即加糖又加盐。
假如你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你肯定会反对普世价值观。
假如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你肯定不会在上帝耶稣面前卑躬屈膝。
儒家或许可以接受董仲舒那样的,选取诸子百家部分内容,将之溶于儒学,并使理论逻辑重新自洽的改良行为。
但绝对不能接受御史所说的,同时接纳各派学说,哪个好用用那个的,所谓“变通”之法。
这无关乎对错,而是一旦这么做,王朝的统治合法性将永远无法构建。
毕竟各派学说全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逻辑都不能自洽了,还指望可以说服别人吗?
所以孟子才会说,处在今天的时代,不改变风俗习惯,就算发展出千乘兵车的势力,我也是不能和他同处一个早晨的。
真正的儒家信徒,宁可居于陋巷,也不顺从恶习出卖自己的信仰。
阖闾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季扎一辈子不回吴国,鲁宣公杀了子赤,叔眄就此退隐再也不拿俸禄。

这就是儒家的合法性,或者说不容退让的原则,所谓:
“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不过话说回来,讲了这么多,如此重大的问题,御史难道不懂吗?
个人认为,他可能真的不明白,理由也很简单,法家比之儒家,起步晚,发展也没那么成熟。
无论《商君书》、《韩非子》,或其他著作,在帝王之术、权谋诈变上,可谓登峰造极。
然而却偏偏没有合法性的相关论述。
最后也只是总结了“法、势、术”三大原则,同时认为,只要权谋搞得好,统治就能稳固。
所以如果只精研此一家之说,认知不足也是有可能的。
三、人身攻击
贤良文学回答完对手的问题后,御史仍然不服气,再次进行了人身攻击。
这次他针对的还是先贤,儒家不是号称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吗?

问题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孙氏赶走了国君,冉求和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
孔子到了卫国,通过奸臣弭子瑕见卫夫人南子,这即非正,也非礼,连子路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儒生真的言行一致吗?不过说一套做一套罢了,所谓:
“礼仪由孔子,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对于这种说法,贤良文学当然要回击,他们反驳道:
“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圣贤之忧也。”
言下之意,儒家弟子之所以做这种事,本质上还是为了大义啊!
为了实现理想,他们不惜放下身段,趴在地上,做厨师,遭囚禁。
就好比去拯救溺水的人,自己也一定要下水,又怎么可能做到一尘不染呢?
这里实际上,也是对上文御史“变通”之说的回应。
意思是儒家不是不知变通,但变通的前提,是不能触碰底线。
因此孔子跟奸臣打交道,接触卫夫人这种事,属于为了目的而采取手段,是可以接受的。
到这里,《盐铁论·论儒》篇,也就全部结束了。

参考资料:
《史记》
《论语》
《孟子》
《盐铁论》
《春秋繁露》
《讨粤匪檄》
《诏书盖玺颁行论》
《太平天国战争全史》
《太平天国史料从编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