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上天给的试错机会?我如何2年“居家备考”上岸清华科普视传

乔靖桐
录取院校|清华大学
录取专业|科普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院校|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专业|视觉传达
初试 |407分
日语 |79分
政治 |73分
专业一|120分
专业二|135分
我相信每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自己未来的路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迷茫,而选择考研可以说是“逃避”找工作的一条出路。当时即将毕业的我,也是这样想的。起初选择考研,我并没有多想,只是不想成为社会人、只是想要继续当一个学生。但当时的我完全没有想到,考研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那年我大三,当周围的同学朋友无不是考公考研、准备教资时,我慌了。好像每个人都找好了自己的出路,只有我还停在原地。那既然大家都选择考研,我不如也加入这百万的考研大军吧,像大部分的同学一样,我决定考研后也开始天天泡在图书馆,漫不经心的刷着时长数小时的网课,仿佛只要坐在那里,知识就会自动进入我的脑子一样。表面上我认真学习,其实真正记住了多少呢,我相信像我这样“学习”的人一定不在少数,而且那时我即将毕业,后期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完成毕设和论文,并没有踏下心来继续复习,而且,报名时才知道艺术史加了两本书,从只有现代设计史,变成了620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当时我并没有看完这三本书,更别提背诵了。手绘也在2019年10月的时候陷入瓶颈后,就再也没有起色。所以我的成绩也只有303分,也让人难以直视。
2019年12月,那时正赶上新冠疫情的爆发,并不是一个找工作的好时机。我认为这是老天给我的一次试错机会,所以我下定决心,在家踏踏实实复习,再次向考研发起挑战。我总结考试失误,把重点放在了专业课复习上,有了第一年的基础,我好像一点都不担心政治和日语过不了线这件事,所以日语几乎没有复习,政治也只是背了大题,但这样盲目自信导致政治和日语成绩的下滑,结果就是虽然各科都过了分数线,但总分差了10分,再次与清华失之交臂,不过好就好在我这次史论和手绘都合格了,这无疑给了我很大信心。我开始思考如果此时放弃,我得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如果再次挑战,或许真的能成功。
2021年,我意识到自己通过努力已经能摸到清华的门槛了,那我为什么不能跃上这个台阶呢。如果我能跨过这个槛,等待我的岂不是更广阔的的天地。所以我端正了心态,坚定了自己的需求。这是我给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要说花费三年全职在家考研对心态毫无影响,那是不可能的,这种“与世隔绝”的寂寞生活会让人觉得好像别人都往前走了,而我还停在原地。所以,我要求自己最后拼搏一年,考不上也算是撞的头破血流,可以安心放弃了。非常感谢家里对我无条件的支持,让我的心态一直保持平稳。在这一年中,我把精力分摊给四科,脚踏实地不再自负,重新学习打牢基础。
通过我不断努力,最终终于以初试第三407分的成绩进入复试,并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拟录取。

用两年的时间提高了100分,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不小的鼓舞,回顾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我得到的只是这100分的知识吗,并非如此。我认为心灵的成长远比习得的知识多得多,2019年我选择考研是因为大家都在考,2020年我再次考研是因为疫情影响,2021年我坚定考研是因为我要求自己突破极限。通过这三年,我从“随大流”的普通人,逐渐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对我来说这三年是值得的就足够了。
借此机会我将把我从择校、备考到复试的全部经验倾囊相授给学弟学妹们。
首先是择校,正确的选择能让人少走弯路,而高目标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鞭策我努力,给予我学习的动力。但是虚高的目标反而会让人自信心受挫,所以还是要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最高的目标。我在择校这方面可能不太能给大家借鉴。我并没有考过四六级,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没什么自信,但是我本科期间考过了日语N1等级考试,所以择校时尽可能想选可以考小语种的学校。但是,能报小语种的学校屈指可数,也许是年轻气盛,觉得人生中总该有点挑战,所以我毫不犹豫就报了清华大学。
确定了目标学校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备考了。下面我将根据不同科目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来介绍我的全年学习计划。我将备考初试分为4个阶段:6月前了解阶段;6-8月打基础阶段;8-10月巩固阶段;10-12月冲刺阶段。在复习时我会把每个月的日历截图下来,在上面写上每日任务,并设为壁纸时刻提醒自己。
·政治
6月之前:听各科网课,掌握基础知识
我认为各个老师讲的网课都大差不差,可以结合红果研的政治思维导图来记忆。
6-8月:善用刷题本
肖1000巩固知识点(可以二刷三刷,推荐b站大牙考研,会有详细讲解)
腿姐30天70分刷题计划,题目不多但都很有用
8-10月:做真题+背选择题
背选择题推荐腿姐背诵手册,前半本可以巩固选择题知识点,后半本有大题的重要得分句和答题模板,可以等后期腿姐带背,背诵大题的时候再看。
(tips:在背诵选择题的时候,我将史纲和中特里出现的所有重要会议、战役等知识点,自己编了顺口溜,当然网上也有很多现成的,但是不如自己编的记忆深刻)

10-12月:背大题
肖八肖四腿四很重要,重合知识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如果有时间的话米三也可以刷刷。b站会有很多带背视频(比如空卡)。学有余力的话,也可以背一背腿姐的反押题,能让你在考场上见到不会的题也能轻松应对。
(tips:适合我的背书诀窍:谐音梗,在考场上不一定能想起来整段的内容,但一定能想起来什么洗脑歌词之类的东西,我运用这一特点,将知识点编成奇怪的句子。举个例子,比如“伟大民族精神”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提取关键字“创奋团梦🛏”=“创粉团梦:创造营粉丝有成团梦”)
·日语203(有一定日语基础)
这几年日语203的难度也逐年提高,我的日语是有一定基础的,所以在复习上也并没有太花费精力。如果是0基础还想选日语的话,建议报名相关网课系统学习。
6月之前:背单词
不管是什么语言,背单词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背书方法也跟英语没什么区别。只有词汇量够了才能轻松读懂完型阅读和翻译。单词书的选择除了各个机构出的单词书以外,也可以从N2红宝书开始背。
(tips:单词的记忆方法——应用,单词能应用到环境中才能更好的记忆。在阅读、完型中有意识的寻找自己背过的单词,能更容易记住它)
6-8月:精读阅读
精读每一篇阅读和完型,所谓精读就是弄明白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够把他们翻译出来,这对后面的翻译题也很有帮助。阅读题的要领就是一定要从原文中找到相似度80%的句子,几乎所有的阅读题正选答案都能在原文中找到。


8-10月:真题
日语考试的题型相似度是非常高的,所以一定要重视真题。完型部分要自己总结每个助词、动词等语法的常见用法和例句。继续精读阅读和翻译。
10-12月:作文
如果前期准备充足的话,这个时候日语只需要平时稍微看看就可以了,把大部分时间留给薄弱科目。在这个阶段,我针对作文部分进行练习,重点背诵范文和模版。
·史论
近三年的史论试题也不断变化,从最早的名词解释变成选择题,再到去年所有题都是论述。我认为这样变得更容易得分了。虽说没有了名词解释,但不代表不用背书。名词解释考察的重要词条,正是史论最为基础的内容,只有打好根基才能为后面的论述添彩。
去年9月,我报名了梦清的史论精批班,每周写一篇论述,并有老师一对一批改,正巧赶上史论考试全是论述题,真的受益匪浅。
6月前:阅读

前期以广泛阅读为主,了解整体脉络。我认为图像更有利于记忆,所以会采用边读边画的方法帮助记忆。
6-8月:背诵
虽说没有了名词解释,但还是应该熟记这些基础知识。我把历年所有考过的名词解释、简答题中提到的词条整理出来,15天一个循环反复背诵。

8-10月:命题写作
我跟着史论精批班,每周都会由老师出题写一篇简答或是论述,在老师一对一的批改下,我的写作有很大提高。我认为多多动笔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唯一捷径。好的论述要做到论点清晰,正反两方面叙述,有理有据。

10-12月:巩固
在练习论述题写作的同时,收集更多更新鲜的论述素材,并再次熟记名词解释等基础知识。
推荐一些有时间可以阅读的书籍: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外国现代设计史》张夫也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
《为真实世界的设计》维克多·帕帕奈克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设计的故事》夏洛特·菲尔
《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
《设计史(20世纪)日常物品的设计思想与理论》
《B代表包豪斯》迪耶·萨科奇
《美的历程》李泽厚
《华夏美学》李泽厚
《公民设计师:论设计的责任》史蒂芬·海勒
《在设计中行走》田中一光
《当代设计的前世今生》伊丽莎白·库蒂里耶
·手绘
经过这三年的考试,我认为手绘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度”。要想在短短3小时内画完所有内容,手速一定要快。以我自己为例,想要完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需要通过构思、构图、草稿、勾线、上色、细化、字体等环节。勾线、上色、细化、字体等这种考验手头功夫的细活,其实不太容易提速。我认为能压缩时间的部分只有构思和构图。在拿到题目的瞬间,“套用”合适的构图和素材,以最短的时间想出大致效果并动手绘制,虽然可能不够出彩,但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方法。
所以平时我会按照不同类型来积累个体元素,并总结出万用的构图,以及顺手的颜色搭配。个体元素我会积累人物、动物、植物、机械、科技、文化、历史、建筑等方面,构图我经常用正负形、纹样填充、大小对比等方式。
6月前:临摹素材
素材临摹练习,比如动物、植物、人物、手部等


6-8月:整幅绘画
在整幅的命题绘画中训练思维发散,积累元素,尝试多样的构图和色调

8-10月:提高手速
基本有了自己手绘的套路,总结构图、元素、色彩搭配,并尝试将它们排列组合构成完整的画面,提高手速


10-12月:不要手生
后期可能并没有太多时间分给手绘,有余力的话可以练练小稿和单体元素,只要保证思路清晰不手生即可


·作品集
得知初试成绩后,我首先找到了梦清的教务老师,因为听说可以免费得到学长学姐的指导。由于前两年我并没有进入复试的经验,所以作品集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作品。教务老师很快就给我安排了学姐,对我进行单独指导。学姐十分耐心的指出我作品集里不完善的地方,并给予了我很多详细的修改方案。例如,哪个项目完整,适合放在前面;哪个项目与前面的相似,就放在后面;项目还有什么可以再进行完善的方面;哪个项目容易一眼就被复试考官看中等等……这对于对复试毫无了解的我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学姐引导我如何确定作品集的主视觉。我本科主攻摄影,报考的是科普视觉传达专业,两个专业相结合,我给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摄视度”。学姐说“摄视度本来是温度,你想想如何将温度进行可视化处理吧”,这一句话立刻让我确定了作品集的主视觉为“热敏纸小票”。
十分感谢学姐的帮助,我一次次修改排版,最终完成了令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
·面试
我是日语考生,面试也是日语交流,考官老师就是视传的导师。其实考题与英语区别不大,所以也不用太担心。除了常规的问题,考官可能会问“为什么选择日语”,只要回答的不太离谱,准备的比较充分,就没什么大问题。
除了外语的问题,老师会根据作品集进行提问,比如,“你的作品及哪里有不太完善的地方,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或者是“你的这个作品有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等,以及提问一些你对专业相关问题的理解。不过我认为考官是不会故意为难考生的,考试氛围也相对轻松。
我在正式考试前还参加了梦清的模拟面试,当时模拟面试的老师指出我回答得不够深入这个问题,让我在后续的面试准备中更加注重对问题的思考,才能在考试中更加从容。
·笔试
现在都是线上考试,笔试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今年更是要80分以上才能合格。复试的考试题目看起来和初试大同小异,其实侧重点略有不同。如果说初试看重的是完成度的话,复试则是思维的爆发力和创意性。在平时99%的坚实积累基础上,加上1%的才思敏捷,才是研究生导师需要的“天才”。
也许有人会问,考研花了三年的时间,难道不是在浪费青春吗。其实我认为,通过这三年的闭关学习,我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的方法和克己慎独的习惯。三年前我只是一个随大流的普通学生,三年后我找到自我,保持清醒。考研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不管是随大流还是听取别人的建议,既然有想法就先去做吧,管他结果如何呢。即使现在还看不到终点,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只要坚定意志,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学习,最终必定到达成功的彼岸。不管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每个人的步伐都不相同,只要自己不后悔就够了。
最后我有一首喜欢的诗想分享给大家。


须教自我胸中出
切忌随人脚后行
考研不仅是一场
与他人的战斗
更是一场
自己与自己的博弈
拼的是内心坚定的信念
与对目标的明晰与执着
当这份执念
胜过迷茫与犹豫的时候
我们便能踏上胜利之路
朱熹说过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随波逐流的人
注定无法在这样一场
残酷的厮杀中“躺赢”
唯有像靖桐同学一样
秉持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强
才能在考研的战场上杀出重围
走向巅峰
骄傲并不是坏事
相反的,它能为我们带来
勇气、决心与力量
祝愿你今后
也不会泯灭这份
赤子般宝贵的骄矜
昂首挺胸地走向那个
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