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潮起潮落 ,为什么只有充电宝还活着?
2020 年上半年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就像是体验了一把过山车。美团在今年 1 月正式组建「共享充电宝事业部」,但直到 5 月才对外公布了这一组织架构变化。
那期间,包括美团、电大侠共享充电宝等在内,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伴随线下商业体系,承受着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算起来,这已经是美团第三次入局共享充电宝行业。此前,它曾尝试过两次小规模、实验性的铺设布点。但这次美团来势汹汹——在过去 7 个月,美团的充电宝产品已完成对全国百余城市的渗透,目标直指全国市场。
不过,所有的入局者都认为,复苏只是时间问题。相对于 2 月的冰点数据,其五一期间的日均订单量直线上涨了 800%,深圳、成都、上海、厦门等城市订单和营收都超过了去年年底的数据。所以,如果要在「活得久」和「活得好」之间做选择,创业公司应该首选前者。
美团来了!
「美团充电宝的铺设不局限于餐饮商家,其计划将服务拓展到商场、机场、火车站、公共交通枢纽以及小卖店、报刊等各类生活场景,在用户需要的地方,随时随地提供充电服务。」
要布局尽可能多的「点位」——这是共享充电宝市场在过去两年被验证有效的一条运营法则。现阶段,大众一方面初步建立了对于扫码借用共享充电宝的消费习惯,但还远远谈不上品牌忠诚度。所以共享充电宝市场的竞争,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点位之争——谁家的点位多、地段优质,随借随还的体验足够省心,谁就会获得更多的用户。
美团信心满满想要打一场地推「闪电战」。美团从 4 月份开始发力北京市场。仅短短几周,外观使用了标志性的「美团黄」的充电宝,就在街头、商场很多消费者的手中频频出现。在经历了团购、O2O、外卖、同城跑腿等一系列「本地生活在线化」服务项目的渗透之后,以北京这样的城市为例子,美团平台基于其「到店」事业群——包括到店餐饮、住宿度假(原酒旅)和到店综合业务三大事业部,早已与线下「吃喝玩乐」场景的店铺完成了充分对接并培养了合作信任。这种业务纽带中再多加一个充电宝业务,等于渠道复用。
美团的入局,一方面会加剧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之间的点位竞争,但与此同时,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的估算,从中国整个线下消费场景的店铺规模来看,现阶段共享充电宝的渗透率至多也只达到 30%——餐饮店铺的渗透度最高,其次是商场等娱乐休闲场所。而酒店、景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等场景,还存在大量有待开发的点位空间。
2016 年,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大战,带火了一系列「共享」概念下的创业项目——办公空间、玩具、雨伞、童车、按摩椅……甚至是自习室。共享充电宝并非是声量最大的,早期在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毫无品牌感可言的小公司杀入这个市场。但其中一些聪明的企业及时关注到共享单车的粗放式扩张的教训,坚持走精细化运营的路线,通过与上游企业合作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来提升品质,同时严格控制地推和产品运维成本。
更重要的是,几大头部品牌对共享充电宝这类产品的需求本质,以及对应的商业模式并没有过多幻想。这项业务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用户使用设备所支付的租金,而所谓的「共享」其实是一种「分时租赁」,要想不断扩大租赁业务盈利面,只能靠精细化运营,挣的其实是弯下腰捡硬币的辛苦钱。
艾瑞咨询《2020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收入中,租赁收入占 97.2%,广告收入占 0.5%,其他收入占 2.3%。用户使用规模进入一个稳定上升期后,就可以为平台引入较为充足的现金流,帮助其进一步扩充机柜网点。
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成本更低,市场需求也不存在季度性变化。街电表示,在实现盈利之后,整个投入回报周期可控制在一年以内。即使面对疫情的冲击,头部企业仍然可以复苏,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共享充电宝用三年多的时间,证明自己是一个依靠足够的点位密度和精细化运营就可以存活的创业赛道,但在过去两年,它并不被风险投资视为是一个「性感的风口」。
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在哪里
充电宝的借与还,并不会出现共享单车的「潮汐效应」——在城市上班的早晚高峰,单车会大量回流至地铁站等各种交通枢纽,而如何纾解这些滞涨的运力,帮助它们更为平均地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正是共享单车业务最大的运营痛点。而充电宝的借取和归还,通常发生在一个「步行可达」区域的不同位置,点位的密度决定着其便利程度。
点位的盈利价值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每个共享充电宝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测算模型,来获取不同点位的价值大小。
在这个行业内,点位的竞争也没有太多新路子可言,主要靠的还是高额的进场费,或者是在分润上阶段性地让步于合作商家,甚至也会为优质点位按月支付一定的租金。在面对优质点位的情况下,有时候进场费能占到成本的 40%~50%。
不过,根据艾瑞的预测,除了受疫情影响的 2020 年,共享充电宝未来几年行业仍将保持 50%-80% 的高速增长趋势,这个阶段被归纳为行业的发展关键期。从市场增长空间来看,头部阵营足以再容下一个美团。
目前共享充电宝布局仍然重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的下沉市场远没有饱和,「二到三线城市基本上还有 10 倍以上的扩展空间,三到五线的就更大了。现在我们估算,头部所有的玩家加起来,可能整体的商户数都没有突破 500 万。」
电大侠共享充电宝目前拥有强大的地推团队,分布在各个城市。非直营的城市,电大侠与服务商共同完成铺设和运维。电大侠通过直租的方式让商家能够有更多的利润,用户少花钱,想要了解电大侠共享电宝可以去微信公众号里关注一下。
所以未来两三年,头部公司的竞争核心,将会集中在「谁可以最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足够的品牌力」。品牌力的提升,不仅意味着更稳定的使用率,还意味着更多的变现想象空间——如利用单体充电宝和柜机网络做广告营销。
「谁的服务更好,谁的服务更细致,谁能够让渠道增值,谁就能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