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出土的火器,怪不得朱元璋的军队如此勇猛

喜欢历史的可以关注up视频诙谐讲历史节目
一般认为,明代具备大规模火器生产能力的部门出现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根据《续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正月下诏“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

设立之初,军器局是一个综合性的军工生产部门,产品包括刀枪剑弩、盾牌、盔甲、军装、鞍辔(战马装具)、各口径火铳等军事装备。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军十五万出击北元,元军大败,太尉蛮子等被杀,余者皆降,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仅带领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脱,随后又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诛杀,北元灭亡。
随着北元的灭亡,大明对势力弱小的草原各部落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通过设立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等卫所防备草原各部落的袭扰。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对火铳等城防军事装备的需求量激增,而军器局这个综合性军工生产部门的产能对此却是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下诏设立计工局专门负责军装与盔甲的生产、设立鞍辔局专门负责战马装具的生产,使军器局专门负责各口径火铳、刀枪剑弩等冷***的生产。
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火器的产能,明太祖朱元璋又于洪武二十八年下诏设立兵杖局,专门负责生产各种火器,并且令鞍辔局负责一部分火器的生产。这样,明代就拥有了三个生产火器的部门:军器局、兵杖局、鞍辔局。
但是,这样梳理明代火器的发展历程就会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出现——如果将洪武十三年作为明代设立火器生产部门的起始年代,那么洪武十三之前明军装备的火器又是由哪个部门生产的?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洪武十三年之前,明军至少有三次大规模使用火器取得战争胜利的记载:

1、《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朱元璋平灭陈友谅的洪都之战中,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邓愈曾“以火铳击退其(陈友谅)兵”;
2、《明史》中的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双方都拥有大量大口径火铳;
3、《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朱元璋攻灭张士诚的平江之战中,徐达曾于城外设敌楼,“每楼施弓弩、火铳于上,又设襄阳炮以击之,城中震恐”。
洪都之战、鄱阳湖之战、平江之战都是朱元璋问鼎天下的过程中相当重要的战役,火器的装备量定然很多,而要维持充足的供应,没有一个具备大规模火器生产能力的部门是不可能的。遗憾的是,史料中却没有明确记载当时具体是哪个部门负责火器的生产。
幸好,河北省赤城地区出土的一批明代火铳为我们揭开了这个部门的神秘面纱。
这批火铳出土之初,人们对铳身上的铭文很是疑惑,因为铭文的内容是“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而史料中记载的宝源局是明代官方的铸币部门,其地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央行。
后来,有些相关学者在对这批火铳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批火铳铭文刻写规范、铸造技术规格统一,应当是具有大规模火器生产能力的部门铸造,并且结合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八年下诏“宝源局恢复铸造大中通宝钱”这一史料,可以推断出洪武十三年之前向明军供应火器的重要部门就是宝源局。
至此,我们还能推断出洪武十三年之前宝源局的发展历程:
1、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下令设立宝源局,主要负责铸造大中通宝钱。由于当时铸造大中通宝钱和火器的主要原料都是铜,所以朱元璋就将麾下的火器工匠归入宝源局中,使宝源局成为一个具备铸造钱币、生产火器等职能的部门;
2、随着战争对火器需求的激增,朱元璋曾一度命令宝源局停止铸造钱币、专门生产火器;
3、洪武八年,大规模战事逐渐减少,对火器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朱元璋又下令宝源局恢复铸造钱币;
4、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将宝源局中负责生产火器的人员分离了出来,与负责生产刀枪剑弩、盔甲、军装、盾牌、鞍辔等军事装备的部门合并到一起组建了军器局。
有了宝源局这个重要的火器生产部门,明军在扫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割据政权、北伐灭元的一些列战争中更是如虎添翼,所以有学者据此得出结论:在朱元璋问鼎天下的过程中,宝源局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