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德军的角度浅谈“虎”式坦克作战策略

原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75250790
题图:摄于1943年4月20日,乌克兰,哈尔科夫,是系列套图中的一张。新上任装甲兵总监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将正在参观“警卫旗队”师第1装甲团第4连的405号指挥型“虎”式坦克。405号是该连连长海因里希·科林(Heinrich Kling)上尉的座车,站在指挥塔上的是米夏埃尔·魏特曼少尉,那时候他仍是III号轻型排的排长。后来,第4连于1943年5月改编为重装甲连,并更名为第13连,魏特曼也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虎”式坦克,并被指派为“虎”式排排长。
本文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第二部分为佐以照片及战史的案例讲解。全文共计11252字,55张主要图片,建议在WIFI模式下打开,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
在本文撰写的过程中,专栏编辑Michel对本文的一些名词与涉及的战术内容进行了校对,在此对他表示感谢。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讲一些小故事。
1943年5月,在某次位于哈尔科夫郊外的装甲演习中,时任“警卫旗队”师第1装甲团团长的格奥尔格·舍恩伯格(Georg Schönberger)中校问了刚上任“虎”式排排长的魏特曼一个问题:“假如你发现有大约30多辆的T-34从1500米的距离上对你发起进攻,你接下来会怎么办?”
魏特曼回答道:“油门踩下去,喂他们吃炮弹!”话音刚落,舍恩伯格便笑着纠正道:“你应该把车开到有掩护的地方,然后等待援军的到来。”
一年多之后的1944年6月13日,在树篱的蔽护下,魏特曼安静地看着英军第7装甲师的装甲纵队从自己的眼前驶过,思虑片刻后,他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每一场遭遇战,都不可能完全按着书上所写好的战术原则去进行,由此,在评价某次作战并作出任何与对错有关的评价时,都应慎重地斟酌后再下结论,毕竟运气与勇气这样的不可控因素同样也能带来胜利——即便指挥官有可能在战斗中犯下了战术上的错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战术原则是完全无用的,一些值得学习的适用性广泛的战术原则是指挥官集训时的主题之一。对于二战德军“虎”式部队而言,官方印发以及作战部队自身总结的一系列作战指令(Merkblätter)弥补了德军在这方面的培训不足。
如果我们将这个话题展开了讲,那么需要涵盖的内容太多了,由于精力与篇幅有限,本文仅仅只能简述一些与二战“虎”式坦克作战原则有关的内容,希望能给读者在阅读与“虎”式坦克作战相关的战史时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角度。

在怎样的战斗中投入“虎”式才能收获到最大的回报?
德式防御的本质其实就是反击,由此,按照德军的观点,将“虎”式投入攻势迅猛的反击中将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作战效率,即——动用所有可支配的兵力,如同紧握的钢铁重拳般,自敌军的侧翼发起猛攻,如果能出其不意,那效果就会更好。
印发给各营的作战指令中对这一点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因此,掌握在指挥官手中的“虎”式重装甲营是一柄强大焦点兵器——团结一致,作为矛头冷酷地对敌军发起进攻时,方能显现出“虎”式营的锋芒。把“虎”式坦克分散使用将会降低其对战场的影响力。若是为“虎”式营的部署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决定性的时刻将其投入战斗,就能保障一场作战能取得充分地胜利。
然而,在实战中,由于“虎”式营可部署的车辆数目通常处于剧烈的波动中,这也就迫使已做好战斗准备的“虎”式部队通常被配属给由经验丰富的军官所指挥的装甲战斗群。至于将整个完好无缺的“虎”式营投入作战的豪华手笔,只有在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才有机会出现,而且前提是部队早已提前得到了行动通知,如此,部队才有时间去做战斗准备,尽可能地提高可用车辆的数目。
1943年的“堡垒”行动就是一次大规模使用“虎”式的经典作战,当然,这次作战也暴露出了“虎”式在技术与战术上的局限,即 正面进攻防守极其严密的敌军阵地 以及 误闯布设严密的雷区 都会限制“虎”式的战术优势。
反坦克步枪以及炸药量小于5Kg的地雷通常只会给“虎”式造成轻微的损伤,但这些损伤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到受损“虎”式的战斗力。对于反坦克步枪而言,即便是在近距离对“虎”式开火,它也无法将“虎”式的装甲击穿,但敌军的步枪手并不以击穿装甲作为目标,因为在一定的距离上反坦克步枪便可以摧毁“虎”式的光学设备或是击伤“虎”式的行走装置。此外,在碾上地雷或是其他隐藏的爆炸装置后,即便这些爆炸物没能摧毁“虎”式的履带,它们也仍有可能对负重轮摆臂、扭杆或是负重轮造成损伤,如果损伤足够严重,将会阻碍到“虎”式的机动,甚至会导致“虎”式动弹不得。
同样,苏制7.62cm口径的反坦克炮在近距离也无法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而炮组人员的培训要求他们瞄准“虎”式的悬挂装置,光学瞄准设备,驾驶员的观察口以及车长的指挥塔。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型“虎”式的指挥塔经常会被炮弹削掉,对坐在里面的车长造成致命的杀伤。
“虎”式最初投入作战时,其装甲防护水平在当时可以说是足矣笑傲群雄,然而这种优势经常会蒙蔽车组乘员的双眼,让他们扔掉驾驭“普通”的坦克时应时刻保有的谨慎心态,从而粗心大意地对敌人的阵地发起进攻,忽略掉对各种地形的正确利用,不再重视对战场形势的交互观察。
尽管局部的损伤一般而言不会使得车辆全损,但它们通常会导致机械故障,以至于让可用于作战的“虎”式数量会显著地下降。而与此同时,营配属的维修部队的维修及保养服务(Instandsetzungdienste)的质量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准,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关于维修服务,之后若有时间会详谈一二。此外,“虎”式部队对替换的零备件、弹药以及燃料的需求量也很高,这些后勤相关的内容在之后会特别开辟一篇新的文章来进行更进一步地说明。
由此,只有满足:提前对战场进行仔细地侦察,确保战斗发生在适合的地形,并获得有效的战斗支援 这些前提条件,才能保证由“虎”式所发起的进攻能够获得成功。
如果“虎”式与其他装甲部队联合发起进攻,“虎”式就能证明它们完全能胜任主攻方向上的作战职责,而其他的轻型装甲部队则是能在战斗侦察以及监控侧翼等职责上发挥出自己的效力。
如果进攻是在适合装甲战的地形上发起的,“虎”式也将会与其他型号的坦克一样受同样的限制,例如在某些地形(如沼泽地)中会行动受限,需要注意路途上桥梁的承载能力,同时在涉水的适合也需要多加小心。
如果是在城镇或是森林中作战,“虎”式必需要有步兵或装甲掷弹兵的伴随。
实际上,在H.Dv. 470/7条例的“中型装甲连(Die mittlere Panzerkompanie)”篇章中所述的一些原则也适用于“虎”式,当然在这个篇章中只提到了进攻而没有涉及其他类型的战斗。而在“装甲团与装甲营(Panzerregiment und Panzerabteilung)”中的“防御(Verteidigung)”这一小节的叙述中,在阻止敌人前进后,才提到提到立即进行反击的必要性。
这些条条框框虽然听起来简单而且琐碎,却是德军能在较低的战术水平上更好地运用装甲车辆来进行作战的真正原因。尽管德军通常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也因此处于绝望的境地,但这些进攻性的作战却能够将局势给扭转,相较于等待与犹豫不决的行动,果断地进攻显然也是一场战斗能取胜的关键之一。
得益于观瞄装置以及火炮的优势,“虎”式的战斗力足矣支撑起这样的战术。在当时,“虎”式搭载的8.8cm火炮的首发命中概率非常高。在1000m左右的范围内,经验丰富的炮手几乎弹无虚发,在2000m的范围内,命中的概率约为50%。
至于其他形式的作战方式,虽然在条例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指示,但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在战争的后半期,“虎”式主要被投入防御战中,而且通常是处于静态防御的阵地上,当“虎”式被配属给步兵师或是为固守部队(Stellungstruppe)提**神上的支持的时候,这一点尤为明显。在大型的作战中,“虎”式经常被当作救火队,在前线的各个交战热点区域奔波劳顿,在持续不断的作战中被消耗殆尽。这样的形势通常会使得“虎”式被分割成小单位,甚至是单枪匹马地投入作战,如此零敲碎打地使用极大地降低了“虎”式的战斗力。
即便连或是其他的合成单位是作战行动的主要支柱,但在这其中,排这一单位也尤其重要。 Merkblatt 47a/30 中对这一点进行了多次的强调:
6、VI号坦克以排为子单位执行作战任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分出半个排或是单车来为原单位提供安全护卫以及补给服务。
若是遇到与排长或半排的指挥官失去联系,或是排长或半排的指挥官阵亡的情况,鉴于战斗形势瞬息万变,而地形亦是难辨东西,这就要求失去指挥的单车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作战。
此外:
15、排形成连队中的战斗实体。但当“虎”式排部署或隶属于中型装甲连或是装甲掷弹兵连时,则是属于一种例外的情况。
在中型装甲连执行特殊任务时,需要“虎”式排去加强中型装甲连。当装甲掷弹兵连渡河或是进攻加强了防御的阵地时,需要“虎”式排为装甲掷弹兵连提供支援。
16、排以持续、快速地交互射击,以及移动来执行进攻作战。半排以及单车之间必须相互监督,相互支援彼此的行动。短停射击并快速推进至下一个射击位置尤为重要。执行向前的长程跃进时,其跃进距离应不少于200m。在利用地形优势时,应经常改变行驶的方向以及开火的位置。
为了将胜利的战果扩大而果断地对敌人进行追击,或是在突破敌人防线的时候,可以让所有排同时向前推进,这样就不会因短停而给敌人的火炮提供容易选择的打击目标。

在连级指令(Kompanie-Merkblatt)中还特别强调到:
32、需要特别注意对侧翼的防守。
而营级指令(Abteilungsmerkblatt)里还提到了“虎”式在森林地区以及城镇作战中的运用:
考虑到“虎”式本身就有的巨大的盲区,以及它那突出的火炮身管,“虎”式不应该被部署在城镇内那种挨家挨户的狭窄巷战中,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森林地区的作战。
显然,“虎”式部队的营长与连长们的手里实际是有一份官方撰写的作战指导文件的,他们可以用这份文件来指出配属部队的指挥官的错误指挥——即违反文件的规定,错误地部署他们的“虎”式。然而,在实战中,由于资源的缺乏,指挥官们往往会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战况所致的必要性,不得不做出偏离规范章程的决定。
在1944年5月发布的OKH/Ausb.Abt.(II)的训练准则中,附加了对于进攻作战的重要建议:
· 在能见度有限的地形上发起进攻,或是卷入城镇巷战时,装甲掷弹兵或侦察分队应步行在前,以便 尽可能早地识别出敌军的坦克 并 及时确定合适的进攻方向或射击位置。以蛙跳跃进的方式推进时,坦克火炮应做好随时开炮的准备;指挥官们不应惧怕使用徒步的方式对下一个阵地进行侦察。
· 如果需要通过开阔地形,对处于隐蔽位置(如森林或城镇边缘)的敌军坦克发起进攻,可以通过 佯攻 或是 假意让部队朝某个特定的方向脱离战斗 来引诱敌军开火,然后从敌军预料不到的方向上出其不意地对其发起主攻。
· 如果突然遭遇了敌军坦克布防的阵地,应立即躲避敌军坦克的火力并从另一个不同的位置上重新对其发起坦克进攻。
近期战斗经验再次表明了立即炸毁已被击毁或是抛锚的敌军坦克是多么地重要,如此才能让敌军无法在战斗结束后回收并修好这些坦克。因此:向部队重申这一点,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以便让部队能迅速地执行永久性摧毁或炸毁敌军坦克的任务。
此外:绝不允许我们的坦克在 未受摧毁 或是 因遭受了轻微的损伤而被遗弃 的情况下落入敌人的手中。
回收或是摧毁已丧失行动能力的坦克是所有部队的职责!
在达成进攻作战的目标时,将装甲战斗车辆撤出。
在装甲战斗车辆支援的进攻作战中,达成进攻作战的目标时,不能让装甲战斗车辆在阵地的前沿位置滞留太久,而是应该择机让它们撤出战斗,以便它们能做好反击的准备。
装甲战斗车辆撤出的时机取决于我方防御部队在已夺得的阵地上重建防御的进度。
一般而言,装甲战斗车辆应呆在前沿阵地上,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直到他们重新组织好防御;也就是说,直到防御部队的壕沟挖得足够深,同时坦克与火炮业已准备就绪的时候。
虽然这些作战指示完全正确,但在实战中,基层的指挥官经常会违反这些指示。
例如,在视野受限的地形中,由于指挥官对“虎”式的防护水平的信任,进攻通常会在没有侦察分队向前探路的情况下发起;当遭遇防守严密的敌军阵地时,没有撤离;坦克仍停留在已达成进攻作战目标的阵地上。当然,后者往往是源于德军步兵的迫切请求,因为没了坦克,他们就无法控制住已拿下的新阵地。
至于迅速摧毁掉敌人遗弃的坦克,这是个完全脱离了现实的命令。这个建议之所以会成为现实中的命令,正是因为现实已证明苏军的坦克回收作业相当地有效,以至于抛锚车辆在战斗结束后很快就被拖走并修复,不久之后又再次投身于战斗中。然而,在“虎”式乘员们的手中,“仅有”他们自己的“88(Acht-acht,是士兵们对“虎”式搭载的8.8cm火炮的称呼)”能用来摧毁掉敌人的坦克,但不加区别地向已被摧毁的残骸开炮是毫无意义的。
尽管初衷是美好的,但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德军才会逐一地“检查”战场上遗留下来的敌军坦克,并在事后回过头来炸毁它们,毕竟装甲连并没有被分配到太多的炸药。
至于作战指令(Merkblättern)的调研报告为何如此值得关注,其实还涉及到了另一个原因——这份文件中逐字逐句地重复了“特别版”作战指令中关于“虎”式连或营的指挥和部署的措辞,这些指挥相关的内容在之后会特别开辟一篇新的文章来进行更进一步地说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步兵单位根本没有,或者说就算手里有也不会去看一眼坦克的数据表,去了解坦克的作战性能,这种问题之所以经常出现是因为一些步兵单位的指挥官简单地认为步兵在战斗中首当其冲,而坦克只是被派到前线去支援他们而已。这种的情况只有在引入装甲掷弹兵之后才得以改善,毕竟装甲掷弹兵本身就是机械化的作战单位。而除此之外,指挥当局别无选择,只能创造更多的信息流通机会去传递这些重要的调研结果。
不学无术的指挥官们通常会下一些有毛病的命令,比如将“虎”式部署在固守阵地上,或是在让“虎”式在“防御(Verteidigung)”作战的模式下排成一行,甚至还会强制命令“虎”式不准离开阵地。
即便是在防御战中,时刻让坦克做好行动的准备,以便在反击中正面击退正在集结的敌人,甚至是通过精细而谨慎的微操,让坦克机动至敌人的侧翼并对其进行迂回包抄,给敌人造成重大的损失,也总比让坦克蹲在固定阵地上一动不动要有效得多。
在《关于1944年5月2日-5日,在特尔古-弗鲁莫斯的防御与装甲战中使用“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师的一些想法(Gedanken über den Einsatz der Pz.Gren. Div. 'GD' in der Abwehr - und Panzer-Schlacht bei Targul Frumos 2.- 5. Mai 1944)》中,哈索·冯·曼陀菲尔上将(Generaloberst Hasso von Manteuffel)如此写道: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避免将装甲部队分散,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装甲部队的核心力量。(我军的)坦克不应只满足于站在良好的射击阵地上将正在进攻的敌军坦克击退而已,而是应该将敌军彻底消灭,将敌军从(我军)所能观察到或是(我军)认为(他们所存在)的区域中(彻底抹去)。为此,(我军)自身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发起进攻(…)。当真正地遇上为把握局势而有所需求的情况时,才能投入尽可能多的装甲部队去进行防御。装甲战必须在有纵深的时候才能够进行。在任何时候,指挥官的手里都必须得有一批随时能听候调遣的坦克作为储备,尤其是一些大口径的坦克,如V号坦克和VI号坦克。
“虎”式主炮的射程很远,由此,对于指挥官而言,可供选择的“虎”式部署位置也很多。换而言之,可以只用少数的装甲部队封锁前线阵地,然后将剩下的绝大部分的装甲部队部署在阵地斜后方或是高地上,布置出交叉火力,进而形成一个十分灵活的防御阵地。“虎”式从远距离上对敌军开火来震慑敌军的同时,还能打乱敌军的进攻阵型,对其队列的纵深造成影响。这将对进攻中的敌军造成很大打击,毕竟在“虎”式快速开火的情况下,敌军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进而减缓敌军进攻的势头。有大量的叙述能够表明,在局部范围内,即便仅有几辆“虎”式,他们也往往能通过自己的存在将敌军驱除。
如果防御阵地前已确认没有了敌军的存在,或是敌军被迫停止了进攻,那么继续将所有的坦克都留在原先的阵地上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敌军将能轻易地侦察到我方防御阵地的布置。可以留下少量的装甲车辆用于观察与警戒,将绝大多数的装甲车辆撤到隐蔽的掩体(gedeckte Aufstellungen)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对掩体进行良好的伪装(如林木茂密的森林地区),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掩体必须能允许装甲车辆在警报响起时能迅速地离开并驶入自己负责的阵地。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标出前往这些阵地的路线。车组乘员必须尽可能精确地测定好从自己的阵地到视野内一些特定地标之间的距离,以便炮手能更快地校准距离,对侦测到的敌军目标进行更精确地打击。这样的战前准备通常是在射程表(Entfernungsspinne,直译为“Distance spiders”,很赛博朋克)的帮助下完成的,即在阵地地图的草图上标记出重要的地标以及这些地标与阵地之间的距离。

临近战争结束时,部队完全改用了迟滞作战(Hinhaltender Kampf)这种作战模式,但这种作战模式在德军作战条例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及。
显然,以长距离行军的方式进行的迅速转移,以及大规模的后撤行动,并不是“虎”式单位的强项,毕竟“虎”式本身的技术问题以及有限的航程就限制了“虎”式的战役机动性。长程的行军会给后勤单位带来巨大的压力,并最终演变成一项根本无法克服的挑战,而这也是造成“虎”式损失的原因之一,在战争后期,有许多“虎”式因缺乏燃料以及超负荷运行所致的机械故障而被乘员遗弃。
在迟滞作战中,布置出多个交替的阵地让进攻中的敌军通行,以减缓其推进的速度,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可以通过对其造成重大的损失来拖垮敌军的脚步。这意味着需要有意地放弃掉一些阵地。
但这同样也能提供一个机会。可以趁敌军忙于追击之际,发起一次令敌军意想不到的反击,当然了,如果能对敌军那敞开的侧翼发起进攻的话,效果会更好,如此便能粉碎掉这些集结起来的敌军,或是迫使他们撤退。许多德军指挥官便是巧妙地运用这一所谓的“后发制人(Schlagen aus der Nachhand)”战略来克服或是稳定危急的局势。
然而,绝大多数的坦克都在这种战术形式的作战中损失掉了,或是因为缺乏燃料或发生了机械故障而不得不向盟军投降。


摄于1943年1月,罗斯托夫(Rostov)附近,正在集结的第503重装甲营。(Wunderlich)
如果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开阔的地带集结,车长们需要注意保持各车之间的距离,避免像上图这样密集地集群。

摄于1944年8月末,奥尔德卢夫(Ohrdruf)训练场,演习中的第505重装甲营。(Krönke)
在向前推进的时候,车辆可以采取如上图所示的分散的攻击队形。

摄于1943年7月,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Wunderlich)
此图展示了后方负责掩护的“虎”式与前沿正在推进的“虎”式之间的距离,一般而言,这个距离约是有效火力范围的一半——即约200至400米之间,这个距离取决于视野。如果距离太远,后车就无法为前车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行军途中停下来小憩的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
可见跟在后面的车辆仍旧保持着行军的队列,以便随时都能投入战斗。

摄于1943年夏季,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
如果对开阔地带上的目标发起进攻,坦克排可以选择适合的部署方式,让其火力能覆盖到所有方向的同时,也方便让后面的部队能与他们建立起联系。

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Wunderlich)
如果迎面撞上强大的敌军,那么在这一方向上的“虎”式就能立即对敌军进行回击,与此同时,其他单位可以联合起来打击敌军的侧翼。

摄于1943年6月5日,第503重装甲营正与第7装甲师进行联合演习。(Lochmann)
在进攻开始的时候,“虎”式需要对已确认的敌军阵地进行火力压制。

“虎”式需要尽可能地抵近正持续被友军火炮所炮击的区域,以便更好地利用炮击的效力,将战果扩大。

以交错的队形跟随在后方的部队不应停下脚步,而是应当继续保持着距离,跟在后方,以便随时都能听候调遣并立即投入战斗,尤其是对敌军的侧翼发起攻击的时候。

“虎”式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应为100米或是更大,这样就能迫使防守的敌军在使用火炮瞄准时“虎”式必须进行较大角度地调整。

隶属第503重装甲营的233号“虎”式。
车距是一门不会过时的学问,分散同样很重要,这样就能让敌军的炮击成果有限。当然了,从安全角度考虑的话,在战火纷飞之际,车长应该及时把脑袋给藏起来。

摄于“堡垒”行动期间,第505重装甲营的“虎”式。
图中可清晰观察到盖在炮塔上方的红色识别旗,这一清晰的标志可以帮助德军飞行员确定自己的方向。

隶属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
在战场上,比 尽可能快地通过开阔地带 更为重要的是 避开来自侧翼的危险。在这张照片中,行驶中的“虎”式需要尽可能地远离位于他们左翼的那片可能会有敌军设伏的树林。

隶属第505重装甲营的“虎”式。(Wehmeyer)
与上一张图片刚好相反,这些“虎”式离他们左翼的山坡太近了,而暴露侧翼意味就着危险。

摄于1944年5月中旬,亚眠(Amiens)演习,SS第101重装甲营的第323号“虎”式。(BA299-1805.12)
在侧翼可能(或是确认了)存在敌军阵地的情况下行军时,坦克的炮塔应该提前指向可能受敌军威胁的方向,这样就能确保一旦侧翼遭受敌军的突然袭击,就能及时地进行还击。

隶属505重装甲营的坦克,这张照片是车长的视角。
对于整个车组而言,驾驶员的车技至关重要。他需要根据自己相对于排里其他车辆的位置来确定行驶的方向与位置,并且将地形利用起来。当坦克遭受敌军攻击时,如果条件允许,驾驶员需要迅速地调整好车身,以防护最强的角度对敌。

隶属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

摄于1943年1月15日,隶属第501重装甲营的132号“虎”式。
在部署时,如果情况允许,“虎”式最好离山峦远一些,同时也应该避免一动不动地长时间暴露在无遮蔽的开阔地上。

摄于“堡垒”行动期间,第505重装甲营的121号“虎”式。 (Laux)
在快速推进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快地击败目标,以保持前进的势头。

隶属第505重装甲营的211号“虎”式。(BA 278-872-9)
在战斗中短停开火之后,应按照命令,立即重整队伍,再次编成战斗队形。

摄于1943年6月5日,第503重装甲营正与第7装甲师进行联合演习。(Lochmann)
当进攻部队已经被敌军发现时,因推进而扬起的密集尘埃有助于模糊敌人的视线,让其无法快速地精确分辨目标位置。

摄于1944年4月6日,施特拉赫维茨战斗群(Panzerkampfgruppe Strachwitz)在东部口袋(Ostsack)作战的期间,正在执行作战任务的第502重装甲营的“虎”式。
在林木茂密的地区发动进攻时,坦克将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如上图中的“虎”式,很容易会受到来自任何方向的各种武器的攻击,如同一时期所摄的下图所示的这门反坦克炮,在近距离内,这些隐藏良好的反坦克炮很容易就能对“虎”造成伤害。


摄于同日,伴随“虎”式的步兵正在清理阵地。
布置在林地中的防御阵地,实际上主要由步兵负责把守。

摄于同日,正在支援步兵的第502重装甲营的“虎”式坦克。
如上图所示,达成进攻作战的目标时,“虎”式仍留在前沿阵地上为步兵单位提供火力支援,直到他们重新组织好防御。

摄于1944年夏季,正由步兵伴随的第510重装甲营的“虎”式。
之前所述的穿越森林地带时的注意事项,也同样适用于穿越玉米地的作战。敌军的近距离反坦克单位可以轻易地隐藏起来,从后方袭击“虎”式。因此,在这样的作战中,伴随步兵也就显得十分地重要了。

同样是摄于第502营在东部口袋作战期间的照片。
离开森林地区后,坦克不应该马上就粗心大意地驶向开阔地,而是应该停在森林的边缘,先谨慎地观察好地形和形势。

摄于1943年11月的一次进攻作战,隶属第505重装甲营的123号“虎”式正在待命。
在山坡的边缘,只有往前走的足够远,指挥官才能够了解到边缘所在的位置以及山坡的地形。

摄于1943年6月,乌克兰丘古耶夫(Tschugujew)附近,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正在列队。(Lochmann)
如果敌军发起反击,可以将“虎”式开到将会首当其冲受到攻击的火线位置(Feuerfront)上去。

摄于1943年7月初,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Schmid)
接近居民定居点时需要时刻小心,因为民房能作为掩体,可能会有敌军埋伏其间,伺机对“虎”式发起袭击。

摄于1943年7月5日,米哈伊洛夫卡(Michailowka),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Schmid)
实际上,直接从房屋林立的地区突破而出的危险性更高,因为房屋阻碍了视野。

摄于1943年7月17日,正在对塔基诺(Tagino)发起进攻的第505重装甲营的“虎”式。
在夜间的战斗中,燃起的火焰是一把双刃剑,火光可以让视野变得更明亮以方便“虎”式和敌军交战,而被火光照亮的“虎”式也更容易被敌军发现并受到敌军的攻击。

摄于1943年6月27日,第503重装甲营的装甲兵们正在示范装甲掩体(Panzerdeckungslöcher)。 (Lochmann)
这样的装甲掩体会将坦克限制在一个将会被敌军集火的特定的位置,垒起的土能够遮盖住“虎”式的车体,减少其正面的投影面积。

摄于1943年1月13日,第501重装甲营的一辆III号坦克。 (Hartmann)
布置在开阔地上的防御阵地总归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当敌军享有空中优势的时候,许多伪造很容易就会被看破。

摄于1943年春季,第502重装甲营的“虎”式。
在森林边缘设立阵地的话,视野将会受到林木的限制,而且想要转移至新的阵地的话也会因树木的存在而行动受限。

在开阔地原地待命时,“虎”式所拥有的优势其实并不大,毕竟它只要开一炮就会将自己的位置暴露,而这些伪装基本没什么帮助。

摄于1945年2月28日,斯坦斯特拉斯(Steinstraß)附近,第301遥控爆破装甲营的“虎”式。
如上图所示,“虎”式更适合部署到侦察的位置上,并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隶属第508重装甲营的“虎”式。(Heimberger)
在集结地附近待命的“虎”式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投入反击作战中以稳定防线。

摄于1945年4月25日,SS第502重装甲营的“虎II”正在施托科夫(Storkow)外缘待命。
城镇,拥有房屋等建筑作为掩护,实际上也是反击作战中的关键点。

摄于1943年8月,正在支援步兵阵地的第502重装甲营的324号“虎”式。
虽然从战术角度来看,将“虎”式单位拆散,将少量“虎”式或者干脆是单车部署在防御阵地上,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为,但在实战中,“虎”式经常被这样零敲碎打地投入使用,为那些在防线上苦苦挣扎的固守部队提**神上的支持。

摄于“堡垒”行动期间,在第503重装甲营的“虎”式的掩护下,两名步兵正搀扶着伤员撤向后方。
虽然“虎”式的数量并不多,而且通常会被部署在交战的关键区域,但“虎”式的出现有助于提振步兵的士气。

第504重装甲营的这辆“虎”式正部署在一个能将部分车体藏起来的掩体后面。
这处掩体能保护“虎”式的下半车体和行走装置不会遭受敌军火力的打击。当然,在开火之后,这辆“虎”式必须迅速地转移到另一个位置去。

摄于1944年10月,第507重装甲营的“虎”式。
处于迟滞作战中的坦克并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呆太久,因此不必要对坦克进行精心地伪装。

摄于1943年5月,第503重装甲营的一辆“虎”式。(Rubbel)
若需要在某地停留较长的时间,最好选择难以被敌军侦察到的地方,如茂密的树林等,将坦克藏好。

摄于1943年春季,第502营的一辆“虎”式。(BA-276-702-28)
在战斗中,确定好一条能立即跑路并撤至后方的撤退路线十分重要,这样就能避免被敌军轻易地包围。

摄于1944年9月14日,第508重装甲营第3连的一辆“虎”式。
为了避免在撤退行动中发生令人不快的意外事故,对撤退时可能会使用到的撤退路线进行广泛的侦察,甚至比寻找合适的阵地去重建防御还要重要,尤其是计划在夜间和黄昏时分进行的撤退行动,需要更谨慎地考察好路线。

摄于1944年2月4日,第506重装甲营的“虎”式正在掩护友军撤离。
在撤退行动中,即“虎”式需要部署在靠前的位置,而友军的撤离则是安排在更后方。“虎”需要部署在适合的位置以掩护友军的撤离,防止敌军进攻正在撤退中的友军。

摄于1944年1月,第502重装甲营的一辆“虎”式受困于雪地。
在恶劣的地形上进行仓促撤退行动时,会存在陷入困境的风险,尤其是在冬季。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维修部队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将抛锚的车辆回收。

摄于1945年4月,柏林,激战过后的巴黎大街(Pariser Straße),一辆被乘员自毁的SS503重装甲营的“虎II”。
对于弃车,德军明确地规定必须使被遗弃的车辆失去作战能力。为了方便乘员自毁车辆,每辆坦克都会被分配到专用的自毁炸药筒(Zerstörpatronen),最开始时是3枚,战争接近尾声时则是2枚,其中1枚可以用于毁坏火炮炮尾,1枚用于毁坏引擎舱。但在实际操作中,偷懒的乘员通常会将自毁炸药筒直接扔进炮口来毁坏火炮,然而这样的损伤并不彻底,只要简单地更换一下炮管,坦克就能够再次开火了。

摄于1943年1月,罗斯托夫以东,坐在指挥塔上的是第503重装甲营的朗上尉(Hauptmann Lang)。
对于每一个级别的装甲指挥官而言,想要取得成功,需要拥有一些特殊的品质:心细胆大,光有胆魄实际上还不够,一个成功的指挥官还需要具有特殊的天分去渡过每一个危机时刻。

摄于1943年1月1日,第503重装甲营的舍夫中尉(Oberleutnant Scherf)正与他的排长们交流。
连长是一个关键的职位,他的性格和能力将会塑造整个连队,并对连队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摄于1943年7月,第503重装甲营营长布尔梅斯特少校(Major Burmester)与他的连长和排长们一起调查地形。
对于指挥官而言,战前的侦察十分重要,装甲兵偶尔也应该离开他的坦克,到处走走看看。

Schneider, Wolfgang. Tigers in Combat, Vol. 1. Stackpole Books, 2004.
Schneider, Wolfgang. Tigers in Combat, Vol. 2. Stackpole Books, 2005.
Schneider, Wolfgang. Panzer Tactics: German Small-Unit Armor Tactics in World War II. Stackpole Books, 2005.
Ruff, Volker. Der Tiger: Vol. 1: Schwere Panzer Abteilung 501. Volker Ruff, 2015.
Ruff, Volker. Der Tiger: Vol. 2: Schwere Panzer Abteilung 502. Volker Ruff, 2016.
Schneider, Wolfgang. Tigers in Combat, Vol. 3 : Operation, Training, Tactics. Helion & Company, 2017.
Ruff, Volker. Der Tiger: Vol. 3: Schwere Panzer Abteilung 503. Volker Ruff,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