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
一、《搜神记》中的女性形象
《搜神记》虽然是一部神奇魔幻的志怪小说,但小说集当中的故事情节神奇离幻,引人入胜。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志怪小说中的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不仅有正义凛然誓死反抗强暴的刚烈现实女性形象,还有个性特异的异世女性,就如神通广大的女神仙、冥间的女鬼、幻化成美丽动人的美女的女妖怪。不管是现实女性,还是异世的女性,她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现象,都是对现实世界女性的写照,她们身上都有着世间的浓浓的世俗情感。据统计,《搜神记》全书共20卷462篇,其中作品当中涉及的女性题材就有65篇。在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个性鲜明而生动的女性形象,如《园客》、《紫玉与韩重》、《山魅阿紫》、《东海孝妇》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像各具特点,并且她们身上都是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的女性对个性解放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论文根据这些女性身上所体现的特征与追求,及所反映的思想精神进行分类,如下:
(一)女神
女神,古称为神女。在古代中国文学中,神女和女神是对神话中的神祇女性的称谓,然而,它们已经被广泛使用的时间不同。神女这个称呼大多出现在古籍中。就比如在战国时期宋国宋玉《神女赋》:“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这是形容天帝的小女儿巫山神女[2]。在文学中,由于受《楚辞》《神女赋》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女神是人们理想的象征,如果追求不到女神,心中的理想也就幻灭。女神之所以称为人间理想,其根本原因是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神秘并且令人向往。《搜神记》当中的描写女神的故事大多是以爱情为主题,而且在故事当中的女神身份基本都是非常尊贵的,不是天帝的女儿,就是天宫的公主这类背景。涉及到的作品有《园客》、《董永》、《杜兰香》、《河伯婿》等八则作品,从故事情节模式上来,其中的女神故事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女神下凡与世间的男子结合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园客》、《董永》、《杜兰香》、《弦超》。将这四个作品分类细化,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其一是女神奉命下凡,帮助凡人,但是因为神女与凡人之间很少会涉及情感问题,相关的男子也往往是因为自身有突出表现而赢得了上天的关注。比如《园客》中男子长相俊美,自身也洁身自好。“尝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服食其食。”引来五色神娥止香草之上,不久之后女神夜至,助其养蚕,让其大获丰收。《董永》里面的侄女之所以下凡是因为董永“至孝”,被天帝感动,于是让织女下凡嫁给董永并帮助他还债。
不管是《董永》还是《园客》,最后女神完成了任务都凌空而去,他们并不留恋凡间的生活,对男主人公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情感流露。《董永》中的织女是一个孝顺、贤惠、能干的女性形象,她奉天帝之命下凡,帮助董永偿还债务,成为他的妻子。她会织绢,十天就为主人织完了一百匹细绢,显示了她的灵巧和勤劳。她对董永也很体贴和温柔,虽然最后要离开他,但是没有给他留下任何遗憾或伤害。她是一个符合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想女性形象。
《园客》中的仙女则是一个自由、独立、神秘的女性形象,她没有奉命下凡,而是自己选择了园客作为自己的爱人。她不像织女那样在白天出现,而是在夜里降临,帮助园客养蚕。她也没有像织女那样与园客结婚或生子,而是在抽丝完毕后就与园客一起成仙去了。她展现的是一个不受传统束缚,追求自我价值和幸福的现代女性形象。
这两个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的变化,《董永》体现了汉代儒家思想对于女性角色和道德要求,《园客》则体现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于个人主义和超越俗世生活的追求。
其二是女神与世间男子结合经历了从奉命到自愿的过程。她们在与世间男子结合的过程中,投入了较真的情感,所以在分别的时候,往往涕泪不止。《弦超》是天上玉女知琼先是通过托梦的方式告诉弦超自己的身份,而后坐着神车下凡与弦超相遇,并以“往来常可得驾轻车, 乘肥马;饮食常可得远味异膳;增素常可得充用不乏… … 亦无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义。”如此优厚的条件获得了弦超的应允。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弦超却不小心说出了知琼的身份,使得知琼不得不离开。离开弦超后的知琼“优感积日,殆至委顿”,由此可见,两人是有真情的。后弦超奉命前往洛阳,在途中与知琼相遇,“遂披帷相见,悲喜交切。”,于是一起到了洛阳,“遂为室家,克复旧好”,一起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展现了知琼这个女性:美丽高贵、慈爱大方、聪明才华、宽容不嫉妒、自尊有原则的形象特点。
2.凡男误入仙境被择为婿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河伯婿》、《建康小吏》、《如愿》。《河伯婿》讲的是一个醉酒的男子酒醉我在水中石上,被河伯邀去,招之为婿。整个过程这一男子都十分被动,但是整个婚礼是十分繁华、隆重的。可惜仙凡有别,结婚第四日男子就被发遣而去,女神又是赠钱又是赠物以及“ 涕泣而分”,男子“归家,遂不肯别婚;辞亲,出家作道人。”由此可以看出二人都是有了真感情,难舍难分。这里的女性形象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美丽高贵。河伯之女是天上玉女,相貌漂亮,身份尊贵,穿着精美的衣服,拥有金盆、麝香囊等珍贵的物品。
• 聪明纯洁。河伯之女很聪明,能够识别出自己喜欢的人,并主动与他结缘。她对丈夫忠诚,不管他出家还是还俗,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心意。
• 不切实际和幻想。河伯之女虽然与人间男子相爱,但她并不了解人间的风俗习惯,也没有考虑到两个世界的差异和隔阂。她给丈夫十年的期限,却没有告诉他自己在哪里等待他。
综上所述,《河伯婿》中展现了一种超脱于现实、追求理想爱情的女性形象特点。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仙境和神话的向往和想象。
《建康小吏》里面的女神婉就没有遇到像《河伯婿》里面那样洒脱的男子。建康小吏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形意不安,屡展求请退”,使得女神婉“浑然垂涕,赎诗叙别”。即使建康小吏辜负了女神,但是这个女神依旧“ 赠织成裈衫”,由此也展现了一个多情善良的女神形象。这里的女性形象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爱情至上。婉是庐山山神之女,与人间小吏曹著相爱,不顾身份差异坚持与他结婚。
• 柔情似水。婉对曹著深情款款,赋诗序别,并赠送给他织成的辉衫。她的诗中充满了对曹著的思念和不舍。
• 无奈悲哀。婉虽然与曹著相爱,但却无法留住他的心,只能眼看着他屡次请求退婚回家。她最终只能无奈地放手,承受着失恋的痛苦。
综上所述,《建康小吏》中展现了一种为爱付出、为爱受苦、为爱牺牲的女性形象特点。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
《如愿》讲述的是一个经常施舍的商人最终善有善报的故事。男主欧明每次坐船经过彭泽湖的时候总会“以舟中所有,多少投湖中”,后来受到湖神清洪君使邀请,途中听从旁人的劝说,表述自己什么都不要,只要如愿。没想到如愿便是清洪君使的婢女。这一故事对他们的结尾没有作过多的阐述,但是“明将归,所愿辄得,数年,大富”可以看出他们的结局是美满的。这里的女性形象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忠诚善良。如愿是彭泽湖神青洪君的一个丫鬟,被赐给了欧明,作为他的妻子。她对欧明忠心不二,帮助他实现了所有的愿望,让他成为了大富豪。
• 神秘奇异。如愿是一个湖神的丫鬟,有着超凡的能力,可以让欧明所求所得。她也有着不同于人间的美貌和气质。
• 沉默寡言。如愿在故事中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默默地陪伴着欧明,满足着他的需求。她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综上所述,《如愿》中展现了一种忠诚善良、神秘奇异、沉默寡言的女性形象特点。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和迷惑。
3.被迫与凡男结婚
这一类型是比较特殊的,在《搜神记》中只有一例,为《毛衣女》。女神因为毛衣被凡男藏起来而不能飞上天,被迫嫁给了男子。这一女神与奉命下凡完成任务的织女、知琼不同,她对自己的丈夫没有丝毫感情而言,也没有丝毫留恋。所以女神在找到失去的毛衣后,毅然决然地飞上天去,更为绝情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她还将自己与凡男所生的三个孩子给带走了。
这里的女性形象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美丽高贵。毛衣女是天上的七仙女之一,有着非凡的美貌和气质。她被青年看中,就成了他的妻子。
• 柔顺忍让。毛衣女下凡后,没有怨恨青年,而是顺从地做了他的妻子,生育了三个女儿。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但也没有强求回天。
• 母爱深沉。毛衣女在得到羽衣后,选择了飞回天上。但她并没有抛弃自己的女儿,而是后来又把她们接走了。
综上所述,《毛衣女》中展现了一种美丽高贵、柔顺忍让、母爱深沉的女性形象特点。这种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仙人和人间的想象和向往以及对母性的赞美。
在分析了以上几则女神与凡男的恋情故事之后,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情节模式,那便是不管女神奉命下凡还是被迫嫁给凡间男子抑或是凡间男子被迫入仙境被招为婿,在情感上面,女神们都占据着主动地位。特别是毛衣女,她在找到了自己的毛衣之后,毅然决然地逃离了无爱的婚姻,绝不浑浑噩噩勉强自己。而凡间的男子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女神们面前他们只有任人摆布的份。其次,在这些故事中,女神与凡间男子往往不能厮守终身,宛如镜花水月。并且他们在不得不分别的时候,女生往往都有所赠。通过这些具体的情节模式,我们可以看出隐藏在男性作家的心理潜意识:女神们摘掉神圣的光环,并不在乎世间男子的门第,不在乎道德不道德的婚姻形式,无怨无悔地追寻自己的爱情。这样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而这也恰恰是每一个男人内心的企盼。而每一则故事中所描绘的女神个个都貌美如花,又有才情,还有人间难得的珍宝,跟男性在一起也不需要男性付什么社会责任,甚至幸运的话还可以和女神们一起得道成仙。从这些故事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魏晋时期男子对生命的永恒性及享乐无极性的迷恋与追求。
女神与凡男恋情的模式也是魏晋时期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首先,魏晋时期,人们还没有完全从神学的世界里苏醒过来,还沉浸在神学的迷雾中。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依旧保留着对神仙的敬慕和畏惧之情,内心依然虔诚地相信神的存在。从《搜神记》中所描述出来的女神们可以看出:男子对其都莫敢仰视,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从这些故事中展现出来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给夫妻关系带来的隔膜和伤害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魏晋时代普通士族男子在娶了高门大户的贵女之后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心态。魏晋时期特别注重门第,士卒与庶族之间的差别很大,这些差异体现在文化教养、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由此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门第差距;最后,神女与凡人的婚恋表现了当时寒门庶民在门地婚姻的压抑之下展现了人性本能的欲望。这些寒门庶民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与世家豪门的千金达成婚恋,所以他们希望与世家千金达成婚配的潜意识便转变成了一种慕求仙女的心态,以至于造出了一系列的人神婚恋传说。但是理想终究是理想,现实终究是现实,现实不可能因为美好的理想而改变,门第婚姻的存在虽然让当时的寒门庶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但是他们潜意识里都明白这种想象终究是想象,不可能转变成现实。所以凡人男子与神女结合之后基本上很少有美满的结局,而这也是相关故事中人物出现悲剧的根源。
• 除了反映当时男子对生命永恒性和享乐无极性的迷恋和追求,这些故事也表现了男子对女性自由和主动的渴望和尊重。在魏晋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婚姻制度和礼教束缚,不能自由选择爱情。而这些故事中的女神们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或者不爱,去留或者不留。她们不仅有着超凡的美貌和才华,还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这些特质让男子们既羡慕又敬佩。
• 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人交流和神话传说的信仰和想象。在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盛行,人们相信通过修炼可以成仙。同时,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神仙降临人间或者人间升仙天上的传说。这些传说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超越现实、逃离苦难、寄托希望的心理安慰。
(二)女鬼
面对死亡的奥秘,人们担忧、惧怕的同时也会对生命的去向抱着关怀与期待,迷茫无助会产生各种神秘观念和表现方式,显现出不同文化或某一时代的精神世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处于分裂动荡的状态。战乱,诸侯战乱,天灾人祸,疾病肆虐生长,死亡随处可见。整个社会生活都陷入了混乱之中,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魏晋时期的士人们时常感叹人的渺小、时光的一去不复返。魏晋士人在面对死的恐惧和生的焦虑,亲自经历生命的脆弱与痛苦,越发明白生命的可贵。《搜神记》中的鬼故事就于当时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息息相关了。人们认为人死必成鬼,虽然人鬼殊途,但是鬼可以在人间游行,并且在特定情况下,鬼还可以复生。就如《晋书》中的干宝父亲的殉葬婢女在棺中容颜未改,栩栩如生,带回家中还活了过来。从而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时期人们的观念中,“鬼”只是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阴阳相通。[6]正是因为人与鬼之间有着如此亲密的关系,《搜神记》中的女鬼比女仙更艳丽多姿。
《搜神记》中女鬼大多是在爱情作品中体现鲜明的形象,她们比女神更为重情义,身份大多比男性高贵,但是她们却是主动追求爱情的一方。大致可以分为不甘寂寞、主动寻求爱情的女鬼,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的女鬼,谨记女贞的女鬼三类女鬼形象。
1.不甘寂寞,主动寻求爱情的女鬼
这一类女鬼形象主要在《驸马都尉》、《谈生妻鬼》、《钟繇》这些故事中。《驸马都尉》的故事背景定位到春秋战国,辛道度是一个读书人,外出游学中求实误入了秦闵王女儿的墓陵。女谓度曰:“我秦闵王女,出聘曹国,不幸无夫而亡。亡来已二十三年,独居此宅。今日君来,愿为夫妇。”[7]女主人公一开始就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是已经死了二十三年的女鬼,并且主动提出与辛道度结为夫妻。女主人公在成婚三日后怕会耗尽辛道度的阳气,主动提出分别,分别时恋恋不舍。想着以后不能与之相爱了,命人取来一枚金枕赠与辛道度为信物。后来辛道度来到秦国,想售卖金枕,恰好被秦王夫人看到,一一说出实情。“妃闻,悲泣不能自胜。然尚疑耳,乃遣人发冢启柩视之。原葬悉在,唯不见枕。解体看之,交清宛若。秦妃信之。叹曰:‘我女大圣,死经二十三年,犹能与生人交往。此是我真女婿也。’遂封度为驸马都尉,赐金帛车马,令还本国。”[7]辛道度原来是一个出生贫民,困苦贫寒的读书人,却因为偶然之间闯进秦王女的墓穴,与之结为三日夫妇,得到了无尽的财富。秦王女死后独自过了二十三年,非常的孤独寂寞,于是偶然之间遇到辛道度,主动追求他,打破了古代女子固有的矜持,主动追求爱情。并且害怕辛道度和她待久的会有祸害,所以只是与之结合三天就让他走,可见秦王女不仅敢爱,还是个有情有义的女鬼。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女性形象特点:
• 她是一个有着高贵身份和美貌的女性,她是秦闵王的女儿,也是秦国王妃的亲生女儿。她有着“大神”的能力,可以在死后与活人交往。
• 她是一个有着深情和忠贞的女性,她虽然死去二十三年,但仍然没有忘记自己订立婚约的曹国驸马。她与辛道度相恋时,也明确地告诉他自己的身份和姻缘,并且只与他相处了三天三夜就告别了。她用金枕头作为定情信物,表达了自己真实可信的感情。
• 她是一个有着主动和勇敢的女性,她不被死亡所束缚,而是主动地邀请辛道度进入自己的宅院,并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她也不怕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而是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男女情爱。
综上所述,《驸马都尉》中展现了一位高贵、深情、主动、勇敢的女性形象,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美好理想和爱情追求的觉醒。
她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反映了人们对于超越生死和阶级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她也体现了作者干宝对于感情真挚和人性善良的赞美和同情。
同时,从辛道度身上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寒门士人对财富与权利的追求,希望通过与富家贵女的结合获得一生难追求的官宦职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实行九品中正制,指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人比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高望重。这种选官制度虽说是可以把具有品第人物收归于中央,利于打击地方士族。但是也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张势力,控制了地方和中央的选官制度,导致那些小官和不居官的地方世家衰落。那些无名无权的寒门弟子更加无法步入官场,因此《搜神记》中与女鬼相结合的大多是寒门弟子,希望通过与贵族女子联姻而获得财富与权利。[陈1]
《谈生鬼妻》与《驸马都尉》有着差不多的故事情节,都是一个穷书生约到一个贵族女子主动求爱,最后获得财富的故事。年近四十的谈生遇到一个身穿华服的妙龄女子主动追求,自愿与之结为夫妇,同时还为他生下一个孩子。他不仅年过四十还能娶到美娇娘,还可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可见他是何其的幸运。与女子成婚两年多未见过一面,终于忍不住用灯照了一下女子,导致女子复生无望,最终只能悲痛的离开。但是女鬼不放心儿子,担心谈生没有能力抚养,于是赠送他一件缀了宝珠的袍子,也留下谈生一角衣襟作为念想。正是一件袍子使谈生成为睢阳王的女婿。
展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女性形象特点:
• 美丽:故事中的女鬼是睢阳王的女儿,她有着“天下无双”的姿颜服饰,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女典范。
• 忠贞:故事中的女鬼与谈生结为夫妻,虽然她身份特殊,但她对谈生忠贞不渝,不论生死离别。即使被谈生背叛后,她也没有怨恨他,而是给了他珍珠袍子,并留下一片衣襟作为纪念。
• 慈爱:故事中的女鬼对自己和谈生所生的儿子十分慈爱,她担心谈生穷困无法养活孩子,所以送给他珍珠袍子,并让他照顾好孩子。她还希望自己能复活与他们团聚。
• 贤惠:故事中的女鬼与谈生相处时,并没有过多地干涉或要求他做什么,只是让他不要照亮自己。她也没有向谈生索取任何东西,只是默默地陪伴他。她还帮助谈生改变了命运,让他从穷书生变成了富贵之人。
综上所述,《搜神记》中的《谈生鬼妻》展现了一个美丽、忠贞、慈爱、贤惠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婚姻和淑女风范的向往和赞美。这个形象也与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和道德观念相符合。
睢阳王女是一个真挚、淑贞、有情的女性形象,她在死后仍然对谈生忠贞不渝,甚至为了保护他而出现在父王面前。她在故事中起到了展现主题思想和美化人物形象的作用。她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反映了人们对于理想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她也体现了作者干宝对于超越世俗礼教和阶级界限的感情和人性美好的赞扬和同情。
不管是《驸马都尉》,还是《谈生鬼妻》,两个女鬼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有享受过男女爱情,因此死后也是不甘寂寞,勇于追求爱情,在最后都帮助了男主人公获得了权富。
2.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的女鬼
在《搜神记》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卷十六的《紫玉与韩重》。紫玉是春秋战国吴国吴王最小的女儿,“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9]她喜欢韩重,并写信说要嫁给他,韩重父母上门求亲,却被吴王拒绝。“玉结气死,葬阊门之外。”[9]得不到吴王的同意,紫玉含恨而死。三年后韩重得知紫玉的死,跑到紫玉的墓地痛哭,紫玉也从墓中出来,邀请韩重跟她回到坟墓,同吃同住三天 ,行了夫妻之礼。吴王想用盗墓之罪杀了韩重,紫玉的灵魂也随之出现,并解释了缘由,随后像烟一样消失了。紫玉与韩重的悲剧爱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爱情是没有绝对的自由的。在封建社会盛行的是门当户对,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终究会是一段悲剧。紫玉与韩重生前不能厮守相爱,却在死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见这是对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的莫大讽刺。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 紫玉是一个才貌俱美、有自主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女性。她不顾门第之别,爱上了韩重,并私下与他订下终身之约。
• 紫玉是一个热情、勇敢、执着的女性。她因为父亲不同意婚事而结气死亡,但她的鬼魂仍然忠于爱情,与韩重相见并同居三日,完成了夫妇之礼。
• 紫玉是一个真诚、奉献、无怨无悔的女性。她把自己最珍贵的夜明珠送给韩重,并请求他向父亲致以敬意。她并不怪罪韩重造成了自己的死亡和名节的毁灭,也不埋怨父亲对自己的冷漠和残忍。
紫玉是一个才貌俱美、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她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惧父王的反对,甚至以死相逼。她死后,她的灵魂仍然与韩重相守,并且出现在吴王面前,为韩重辩护。
紫玉在故事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展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她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不满和反抗。她也体现了作者干宝对于真挚感情和人性美好的赞扬和同情。
《河间郡男女》有别与《紫玉与韩重》的悲剧爱情,这则故事是以喜剧收场。但是里面男女的爱情是充满波折的,因男主被迫去服兵役,女主被被迫嫁于他人,积怨而死,最后男主去挖开坟墓,女主复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感动了天地,使人能够死而复生,最终成为夫妻。甚至连朝廷也无法断定对错“此事常事,不得以常礼断之。”这无疑是对封建社会不能自主婚姻的有力批判,对服兵役的给人们带来的不幸的嘲讽。
展现了一种忠贞不渝、舍生取义的女性形象特点。这个女子与男子相爱,却因为男子从军而分离,又遭到父母的逼婚,她不愿背叛自己的心意,最终抑郁而死。她的死是对父母和社会的抗争,也是对自己和男子的忠诚。她的复活则是对男子真挚感情的回应,也是对天地神灵的感动。她在生死之间坚守自己的爱情,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所具有的美德。
这个女性形象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理想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她与男子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认可和祝福。她们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传颂。她们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人们的美好理想
《紫玉与韩重》是对门阀世家的抨击,《河间女》是反映封建社会繁重服兵役对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两则故事都是反映了年轻男女的爱情是不能自主决定的,在封建社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婚姻制度,这种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也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紫玉的结局就是悲剧,因爱而死,最后烟消云散。值得欣慰的是河间男女的爱情是有个美好的结局的,因爱而死,同时也因爱而生。两位女鬼都是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值得我们赞扬。
3.谨记女贞的女鬼
卷十五的《贾偶》中的戈阳女是《搜神记》众多作品中难得的一位女性,她时刻谨记女性的贞洁、矜持。这则故事写的是两个被鬼使误召,在回生路上,男主主动提出“悦子之心,愿交欢于今夕。”而戈阳女坚守贞德底线的故事。戈阳女在面对贾文合主动追求时,她毅然拒绝:“闻之诸姑,女子以贞专为德,洁白为称。”在众多主动追求爱情的女鬼中显得格外不同,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秦闵王女和睢阳王女她们是还没出嫁就去世了,空守墓穴多年,非常寂寞,渴望得到爱情与陪伴,所以她们才会大胆主动追求爱情。而戈阳女只是被误召,会面临着死而复生的可能性,会为自己回到现实生活作考虑,再加上平时深受“三从四德”这样的封建礼教影响,所以她不会主动在一个陌生男子表达自己的感情。戈阳女对待贾文合的态度其实是当时现实女性对待男女恋爱的态度。这种符合当时礼教行为的女性无疑是受到具有儒家思想的干宝的赞扬的,他们起死回生后一起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 她是一个大家闺秀,出身于官宦之家,有着高贵的气质和美丽的容貌。
• 她是一个忠贞不渝,坚持自己初心的女子,即使在阴间也不愿意与贾文合私通,而是坚持把守身如玉、用情专一当成美德。
• 她是一个有灵性,能够感应到贾文合的真心和缘分的女子,在阳间与他相认并成为夫妻。
她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 她展示了古代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和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道德的要求和评价。
• 她体现了作者对于人间情感和天命安排的信仰和尊重,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超越因果的浪漫主义精神。
• 她也寄托了作者对于人生苦难和不幸的慰藉和希望,暗示了一种通过神灵干预而实现愿望的可能性
从几则女鬼故事身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当时相关的宗教、伦理、政治及社会观念。首先,女鬼前来委身这一情节其实是潜在男性视角的反映。受中国古代文学特殊性的影响,志怪故事通常是难行,以男性视角出发就会产生异性投怀送抱的情节,并且异性还要是貌美如花的女子。魏晋时期性别界限十分严格,女子不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注重示好是有违社会习俗的,并且当时的人们重视门第观念,出身高贵的世家小姐很难与下阶层的人有婚姻往来。因此这些志怪小说往往会突破社会伦常,将女性想象成主动、不守家庭约束的婚姻对象。尽管女鬼不能和男子相处很长,但是鬼妻大多都能传宗接代,生下男嗣,这也与中国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相契合。女子主动委身,这在情节上其实反映了当时男权繁盛社会背景下男子对女子主动献情的期待;其次,人鬼相处大多不过三日这一故事情节其实可以反映当时民间的鬼神观念和宗教观念。一般人认为死者会损耗生者的阳气,所以人鬼相处不能超过三日。而“死而复生”则与当时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息息相关;最后,故事中的结尾男方都名利双收、封官受赐。从根本上说,人鬼婚其实是三国时期政治婚姻的一种变形。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十分严格,社会主要由士族和庶族两个阶级构成,在通婚上是“士庶不通婚”,这种婚姻之都在《搜神记》成书的东晋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人们看来,男子最大的成就就在于仕途与婚姻,相比起寒窗苦读考取功名还不如借助婚姻让自己进入上层社会。而人鬼也反映了当时一种特定的社会习俗——“冥婚”,也成为了有才而无法进仕途寒门青年入赘贵族甚至是王室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机会。当时的寒门庶民虽然无法和士族女子通婚,但是可以被世家大族选为冥婚的对象,被选中的人会封官富贵、改换门庭、显亲扬名、恩泽后代,它可以给这些庶民带来更多实际的利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只是将女子作为发泄性欲工具,如《钟繇》中女鬼可能只是一个无名无势的普通人家女儿,但是钟繇作为一个高官贵胄,不需要女方提供金钱宦途,所以最后“意恨,有不忍之,然犹祈之。”将女鬼杀了。而有了美好结局的女鬼是大多都是因为他们繁衍了子嗣,而且生的都是男孩,比如《谈生》、《崔少府墓》。而那些有过短暂美好随后分别的情节便是男子将婚姻当作成跳板,并没有付诸真心。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搜神记》中的女鬼形象虽然结局不同,但是却都是以悲剧是收场。从表面 上看是受到“人鬼殊途”从古至今的传统思想影响,但是回归到本质,都是因为她们依附于男子,被男子利用或者为男子做了贡献,这恰恰也反映了社会背景下每一个女子的悲剧。
女鬼故事是一种男性视角的想象,突破了社会伦常和门第界限,满足了男子对于美貌、主动、能生子的女性的期待。女鬼故事与佛教文化和冥婚习俗有关,表现了人们对于超越生死和阶级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女鬼故事并不完全是一种男权繁盛社会背景下男子对女子利用和牺牲的写照,而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如,《驸马都尉》中秦闵王女并不是为了辛道度而自杀,而是因为她父亲要她嫁给一个残暴无道的人。她在死后与辛道度相爱,并没有要求他给予任何承诺或回报,只是希望他能幸福安康。她最后主动离开辛道度,并没有让他受到任何损失或危险,反而让他得到了封赏和荣誉。这样的女鬼形象并不是被动或者牺牲的,而是有着自己的主体性和情感诉求。这样的女鬼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干宝对于感情真挚和人性善良的赞美和同情。
(三)女妖
干宝《搜神记》卷六首篇《论妖怪》:“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12]干宝认为水、火、木、金、土五行的变化是妖怪形成的根源,人世间出现了妖怪就会给世间带来祸害。《搜神记》中对女妖的描写大多篇幅短小,形象不够突出。女妖们相较于女神和女鬼的地位更低下,她们是被人们所厌弃的,因此她们大多都是隐藏原型,化成外表美丽的女子。对待爱情又是主动多情,但往往都是以悲剧为收场。
《搜神记》卷十八中就有狐狸变成貌美的女子,主动去勾引人间男子的故事,其中《山魁阿紫》最为著名。狐女阿紫贪恋爱情,于是引诱凡间男子,王灵孝就是被引诱男子之一。狐女变成一位美丽的女子多次出现在王灵孝家中,并引诱随她而去,一起过上了一段无比美妙的夫妻生活,最后被发现时王灵孝已经长得像狐狸,还一直哭喊着阿紫。可见狐女对他的迷惑有多深,这也反映出男士痴恋美色。
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美貌、欲望、情感等方面的观念和态度。一方面,女性被赋予了神秘、诱惑、危险等属性,被视为男性道德败坏、社会动荡、天命更替等现象的原因或标志;另一方面,女性也被赋予了自由、创造、变化等属性,被视为超越常规、挑战权威、展现个性等现象的代表或象征。
除了有狐女的主动追爱,还有猪女也幻化成人形示爱,如卷十八《猪臂金玲》。一个猪女还变成人形等待时机去勾引男子,而故事中的男主也是不用猪女开口就主动留宿,可见男子的心思也不纯粹。《搜神记》稗海本之卷七的“李汾”条也写了一个士人与猪女恋情的闹剧。“性好山水”的李汾偶然遇到了猪美女,一夜情之后,李汾为了纪念偷走了猪美女的一只鞋子,猪美女苦苦哀求,表示“愿无留此,今夕再期。若收之,妾身必死,今拜谢君子,幸勿留矣。”然而李汾依旧无动于衷。随后猪女的身份被暴露之后,迎接她的便是被主人屠杀的可悲下场。猪女追求爱情没有错,但是她所托非人,为了一时的贪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教训是深刻的,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女子寻爱的艰难。在这一过程在,“猪女”的形象其实是比较鲜明的,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猪是人们最常见的牲畜,与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但是在这一文章中猪女的结局往往很悲惨,究其根源,但是当时人们对人兽之间的性交往是持有排斥心理的。
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男性对女性的物化和轻视。
综合分析了《搜神记》中诸多女妖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男性对女妖的道德批判,这也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封建社会对女性欲求的压抑导致了男性对女妖的否定态度。干宝笔下的人妖故事基本上是以悲剧收场,这就是作者想要以不可能存在的人妖恋故事折射人类两性关系不平等的事实。故事中的女妖们积极主动、自荐枕席,但是人们对女性主动献情的行为是予以否定的。比如,这些凡间男子在得知了女妖的真实身份之后,不仅没有情感上的依恋,让其独自离开,反而大义灭亲,并亲自完成了对妖的捕捉,显得十分的冷漠无情。这其实也展现了当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此外,女妖的悲剧故事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男权文化的性别歧视与偏见,使得女妖的最终命运尴尬而悲惨。在干宝的《搜神记》中除了狐和猪的女妖形象,还有龟、水獭等等,这些女妖为情欲所驱使,不求海誓山盟,只求一夕之欢。尽管这些女妖并没有对人类造成任何伤害,但是出于当时的正统观念影响,人与妖之间是没有美满婚姻可能的。于是《搜神记》当中女妖之间的男欢女爱只能存在于男子对妖身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来进行的,一旦她们原形毕露,世间的男子都会畏敬而远之。比如《猪臂金铃》中“呼之留宿”的是一头母猪,《阿紫》中猎犬破坏好事,阿紫闻风而逃展现的悲惨结局都集中展现了男权文化中强烈的性别歧视与偏见。魏晋时期的男子们自视清高,并且志怪小说的作家也都是男性,这些男子受封建礼教的影响,他们对情爱充满渴望,内心期望的是那些女要主动求欢,之后就倏忽而去。更重要的是这些女要地位卑贱,并没有显赫的身世,所以这些男子不需要负任何道德责任,会将自己一夜纵情的后果推在女妖身上,自己则扮演的是“受害者”的角色,使得这些女妖最终也逃不过被男性鄙视、唾弃的命运。她们的悲惨命运总得来说都是当时男权社会背景下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影响导致的。
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男性对女妖的道德批判和性别歧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欲求的压抑和否定。这些故事也展现了女妖们的悲哀和无奈,她们虽然拥有美貌和魔力,但是却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和尊重,只能在暗中寻找短暂的欢愉。她们与人类男子相恋时,往往要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旦被发现或者泄露秘密,就会遭到追杀或者抛弃。她们没有自由选择爱情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能被动地适应人类社会的规则和价值观。
(四)女人
《搜神记》中的女主人公在故事开始的时候,都曾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她们对男女之爱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终得善报,有的自食其果。
1.为爱舍身的女人
《望夫冈》是以“地名”为题,所记载的却是一个凄美的故事。中的女子梅氏被妖怪掳去,她的丈夫历经万难才将她救出脱离险境,但是最后却遭到了邻人秦文的陷害。梅氏“乃自誓执志,登此冈首而望其夫。”她所站的地方也就被人称之为了“望夫冈”
她是一个贞烈忠贞的女子,她的特征是美丽、善良、坚贞。她的作用是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忠诚和牺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她的意义是体现了对妖魅诈骗和背叛者的谴责。
《韩凭妻》中刻画的是一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奇女子。何氏是宋康王舍人韩凭的妻子,她生来就长得很美,没想到被宋康王倚强行分开,将其占为己有。然而何氏并没有妥协,而是与自己的丈夫先后自杀,双双殉情,进而唱响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悲歌。“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及“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其实就体现了他们二人的悲壮之情,更是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忠贞爱情的赞美与美好祝愿。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坚贞的女子,她的特征是善于用隐语表达自己的心意,也敢于为爱情而死。她的作用是展现了女性对夫婿的忠诚和牺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尊重和侵犯。她的意义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真挚的感情,也表达了对暴君的谴责。
2.信守承诺和背信弃义的女人
信守承诺的女人以《盘瓤》为代表,这一故事塑造的是一个信守承诺,并且以守信重诺为本并庇荫后代的王之少女形象。主要讲述的是高辛氏被吴国侵入边境,王“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随后一只名叫盘瓤叼来了吴王的头,当时王的大臣觉得盘瓤是一只狗可以不用兑现承诺,没想到王的小女儿却站了出来,表示“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瓢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使然,岂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于是王听从了小女儿的建议,将其嫁给了盘瓤。随后这一女子随盘瓤升山入谷,二人在一座草木繁盛、无人行迹的南山上定居了下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这一故事中,作者将王之少女放在了一个“重守承诺”的形象上进行了加工,这其实便展现了作者对这一类女性的赞美与期盼。
她是一个忠贞、勇敢、牺牲、智慧的女性。她为了维护父王的信誉和国家的利益,不惜嫁给一条狗,并跟随它到荒山野岭生活。她是一个对自己命运有主动选择权的女性,不受传统礼教束缚。她也是一个对自己身份有清醒认识的女性,不因为丈夫是狗而自卑或者逃避。她最后回到王宫,把自己和盘瓠所生的子孙介绍给父王,表现出了母亲般的关爱和尊重。她在故事中起到了连接人类与神灵、文明与野蛮、中原与边陲等对立面之间的桥梁作用。她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赞扬。
背信弃义的女人以《女化蚕》为代表,这一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一个不信守承诺、背信弃义的女性形象。这一故事中的少女非常思念出征在外的父亲,于是她便对家中的马说道:“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没想到,马果然“绝疆而去,径至父所”,将少女的父亲带回了家。随后马便不吃不喝,想要少女兑现承诺。当女子的父亲了解到真相之后不仅不信守承诺,却以“有辱家门”为由将其伏弩射杀之”,还将其“暴皮于庭”。其后,少女和邻家女在马屁附近玩耍的时候还用脚随意踩之,并加以嘲笑。没想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马皮竟蹙然而起,将这一女子卷走了,父亲寻找亦无果,后经数日,在大树枝间发现,女子与马皮都已经化为蚕。这一故事恰好与《盘瓤》对应,展现了一个不信守承诺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 她是一个轻浮、虚伪、无情的少女,她为了让父亲回家,随口对马许下嫁妆,却没有想到马真的能做到。当马要求兑现承诺时,她不但不愿意,还嘲笑马。
• 她是一个引发冲突、悲剧的罪魁祸首,她的不守信用导致父亲杀死了救了他的马,也导致自己被马皮卷走。她最终与马皮化为蚕,是一种自食其果的报应。
• 她是一个反映社会风气、道德观念的缩影,她所处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心浮躁,道德沦丧。她的行为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诺言、恩情、道义等价值观念的淡漠和轻视。
从以上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在对待男女情感方面更加注重“守诺”、“信义”等方面的体现,也从侧面表现了信守承诺,就会获得幸福,违背诺言,就会遭到人们的谴责,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3.主动追求爱情的女人
这一代表性的作品是《儿化水》,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太守的女儿,她对自己的所爱并不像其他女子一样压抑在心底,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所爱。太守女爱上了自己父亲手下的书佐,以“子认父”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获得了理想的夫婿。这里的“儿”其实就是起到了一种媒介作用,联系了太守女和书佐。故事中的太守也并没有因为门第之念棒打鸳鸯,最后同意了二人的婚事。这其实也进一步表明了汉末魏晋时期对青少年男女婚事的束缚有所松动,女子也可以追求自己心中所爱,,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
4.独立自强的女人
独立自强女性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卷十六《苏娥》,苏娥丈夫早死,为维持生计就买起了丝织品,最后被歹人杀害,但她也不就此认命,而是托梦为自己伸冤。可见当时的女性不仅可以自立自强,还有一股不服命运的劲。再有《邓元义妻更嫁》中的邓元义妻子,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贤妻良母、孝顺的形象,却被休回家,即使是这样原本柔弱的女子没有消极,而是敢于主动寻求自己的幸福,后来嫁了一个比前夫更优秀的人。卷五《丁姑祠》中的丁姑“其姑严酷,使役有程,不如限者,仍便笞捶不可堪。”因忍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而自尽身亡,死后的丁姑成为了一位民间的神,拥有了法力,但是她并没有施展个人报复,反而将视角放在了广大女性被压迫的现实处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忌辰定为“息日”了,也就是妇女的节日,妇女可以歇息一天。在那样的社会,丁姑这样的做法算是对封建统治“无理”的挑战,她拼尽全力为女性争得了一天的休息权,这也充分展现了魏晋时期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更展现了早起女性主义的革命性与先进性,更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立自强女人形象。这些女性是我们的榜样,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女性都应该自立自强,不在依附他人存活。
[陈1]这段写的是男性特点,与文章中心女性形象无关。不知道是否偏题,可以考虑是否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