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我的RM历程(1)
今年小组没有出线。虽然表现水平确实可圈可点,但事实上确实是失败了。
我也是个快毕业的人了,稍微分享下我的RM历程吧。
第一期主要讲讲我大一的情况,这一时期的内容应该是最多的。
我大一刚进入厦门大学没几天就碰到了机器人队的扫楼纳新,听说小白也能进,就和一位舍友一起入队了。那时候还没开始军训,我刚进入大学,什么电路、嵌入式都不懂,最终选择了机械组,开启了我的RM生涯。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队伍并不是RCS,而是海韵机器人队。我们的队伍成立于2014年12月31日,成立的原因比较复杂,我也只是听说过一些说法,但是第一批队员和RCS的关系是很差劲的,毕竟两支队伍要争夺厦门大学的参赛名额,他们是老牌,我们自然是抢不过的,只能借助漳州校区的名义参赛。我们参赛历程可以说是非常艰难,包括我们拿不到学校经费,甚至快要拿不到参赛资格。经费都是指导老师从实验室经费里偷偷拨过去的,这里埋一个伏笔。并且我打RM的第一年(2018年RM),我们队伍是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虽然也是厦门大学出钱的学校,但仍然是两个学校,不是厦大的一个校区)联队的。
其实到我这一届,我们队伍的架构已经具有雏形了,不像刚建队时那么混乱,这主要归功于二代队长,二代队长是对我们队伍非常用心的人,也为这个队伍奋斗了四年,他的事迹很多,这里不多介绍了(虽然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不是很赞同,但是他确实给队伍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刚入队时,我作为梯队队员先参加了队内对抗赛,虽然只拿到了第三名的成绩(看起来不错,实际就四个小组),但我们做的车好歹能跑能打,射击精度也不错。队内赛后我加入了大车组(当时是这么分的),开启了英雄和工程的研发。头一开始大家都没经验嘛,第一代英雄虽然在寒假做出来了(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劣势,因为我们要花很长时间去培训新人,而且当时培训方法很低效,老队员数量相对不足,全面备赛只能从寒假前不久开启),但其实效率很低,再加上当时真的没钱了(伏笔回收),就把这辆车卖给了云南大学。到做工程车的时候,我慢慢就从设计转型到了加工,因为当时加工真的很吃紧。在最后的一两个月,我基本上是白天上完课就到实验室,边加工边做作业(毕竟做刀路的时间比切割的时间短的多),做完作业就全力加工,每天忙到三点多或者更晚然后就睡实验室(当时实验室是我们自己管理,主要是学长也带头睡实验室,就养成睡实验室的习惯了。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指导老师是不提供技术指导的,但他确实在资金方面帮了我们的大忙),第二天早上起来,有课的话就赶去上课。有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经常会面临吃饭了睡眠时间就又缩减的情况,那时候真的很拼。到二代英雄,我重回设计,主要设计了英雄的弹仓。
这一年整个队伍出现了很多个问题。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出在两支队伍的配合上。两支队伍前期基本没有什么交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非管理层的队员来说,我们都完全不知道对面是什么情况,到后期合作的时候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用谁做的机器人上场一项就没达成统一意见,最终结果中很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这边命名很早就做出来了工程,协商后交给嘉庚进行改进,但嘉庚那边放弃了改进,自己又做了一辆工程,这辆工程也没有在赛场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当然,具体情况要比这个复杂,也不能全怪嘉庚,主要是两边交流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进度安排的问题。所有车里,工程师做的最慢的,因为工程师下班学期开学后才开始做的,因为开学了,大家就很难像寒假那样可以专心做车,有些队员还出现了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等,这都延误了做车的时机。包括最后做二代英雄的时候时间其实只有一周了,虽然我们确实完成了设计和所有零件的加工,但组装和调试都是去赛场那边再继续做的,调试也没有调好。一代英雄被卖掉,二代英雄又没调试好。(不过也不能说当时卖车的决定是错误的,毕竟当时我们真的需要那一笔钱)
下一篇就讲讲大二吧,算是我们队伍的上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