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笔记6
◆ 为什么会自责?
>> 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 (1)符合我们的心愿;(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 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
>> 例如,如果发现我们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很可能是多个层面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到别的情感。不论它们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感或别的——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
>>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 自我宽恕
>> 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 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羞愧或义务。
>> 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 第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 第二步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 第三步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__。”
◆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 然而,你也许会发现,清单上的一些行为是出于下列的一种或多种动机:1)为了钱钱是社会回报一个人的主要形式。
>> 在非暴力沟通中,钱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它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种策略中的一种。
>> 2)为了得到赞同像钱一样,来自他人的赞同也是一种回报。
>> 一旦如愿活出对生命的爱,我们所体会到的欢乐是他人的赞同永远无法给予的。
>> 3)为了逃避惩罚
>> 4)不想感到羞愧我们知道,如果不做某些事情,我们就会责备自己。我们认为不做那些事情是不对的、愚蠢的。可是,如果为了体面而循规蹈矩,我们最终难免会感到厌烦。
>> 5)为了避免内疚在另外一些情形,我们也许会想:“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别人会感到失望。”
>>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目的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为了避免内疚,我们将活得可怜兮兮;如果为了活出对他人的爱,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乐趣。
>> 6)为了履行职责使用“应该”“不得不”“应当”“必须”“不能”“被迫”这样的词语,意味着我们受到内疚、职责或义务的逼迫,感到自己无可奈何。我确信,一旦生命的需要被忽视,我们的行动对社会来说极具危险,对个人来说则极为不幸。在第二章中,我们看到“行政命令”(Amtssprache)这一概念的恶果:艾希曼及其同事使数以万计的人丧命,却不认为负有任何的个人责任。
>> 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可奈何时,我们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沦为了机器。
>> 我相信,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 小结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