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暴力沟通》笔记5

2022-01-27 13:39 作者:懐かしさ  | 我要投稿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 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

 

>> 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建议:“我想你应该……”·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回忆:“这让我想起……”·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

 

>> 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 在这句话中,他并没有提到他的观察是什么。我们需要通过询问来了解我们的猜测是否准确。

 

>> 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 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给他人反馈

 

>>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 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1.“你说的是什么事?”2.“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3.“你希望我怎么做?”第二组问题并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人。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直接,但根据我的经验,它们并不是获得信息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像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容易产生距离感。如果我们真的要这么问,那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例如,如果我们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们可以说:“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虽然,这并不是必要的——有时,我们的语气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但我还是建议主动表达感受和需要,特别是情绪很激烈的时候。

 

>>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

 

>>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 给他人反馈是在节约而非浪费时间。关于劳资谈判的研究显示,如果双方同意在作出答复前先准确地重述对方的观点,那么,达成协议的时间将可以比平时缩短一半。

 

练习五 倾听他人并给予反馈

 

>> 3.甲:“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乙:“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因为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

 

>> 甲:“我紧张地筹备女儿的婚礼。可是,我亲家老是有新主意,真烦!”乙:“听起来,你有些着急,你希望能得到理解与配合,是吗?”

 

倾听使身心痊愈

 

>> 当我问他教师们怎么和系主任沟通时,他回答说:“我们用心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我们注意到,他有些担心,他希望我们不要介入到我们不擅长的领域中。我们还注意到,他希望我们能够告诉他,我们与学生谈心并不会影响教学。得到我们的反馈后,他看起来很欣慰。”

 

倾听预防潜在的暴力

 

>>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 妈妈在和我争吵时说,‘如果我说什么,你都说‘但是’,小心我杀了你’。

 

>> 那些被我们看作是恶魔的人,其实还是人。只是有时我们无法看到他们和我们的相通之处。我越是专注于他的感受和需要,我就越把他看作因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绝望的人。

 

如果别人说不!

 

>>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使谈话生动有趣

 

>> 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例如,如果一位邻居又一次讲到她20年前痛苦的经历——她丈夫抛弃了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我们也许就可以插话说:“听起来,你现在还是愤愤不平。你很需要关心和体贴?”人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他们需要的是别人的理解和接纳。他们也没有意识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与讲故事相比,更容易得到他们所期待的联系。

 

>> 如果你说的话别人不想听,你是希望对方假装在听还是直接打断你?

 

>> 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 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 倾听帮助人们治愈了心灵的创伤。作为一个听众,我们并不需要心理学知识或接受有关精神疗法的训练。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让生命之花绽放

 

>>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 许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 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也会担心这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


《非暴力沟通》笔记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